快好知 kuaihz

韩咏红:从群体冷漠到群体送暖折射出什么?

  

  小悦悦实在过早地承受了人生的磨难。才两岁,她就经历了被车子碾压、多名路人见死不救的人性冰冷。同样叫人唏嘘的,是女孩的苦难经媒体密集报道后,又呈现奇异的转折。

  据说这两天前往医院看望悦悦的爱心人士络绎不绝,其中不少人坚决要捐款,包括有企业主当场捐赠5万元(人民币,下同,约1万新元)。到昨天为止,社会各界献出的捐款已超过27万元。

  小女孩如今命悬一线,即使挺过眼前一关,她最好的结果也是成为植物人,救治所需费用必然庞大。爱心人士的捐赠,可谓雪中送炭。

  然而,人们更忍不住要指出,如果肇事的司机送她到医院,或者过路者伸出援手,这个幼小的生命也许还有机会健康长大。爱心来得早点,就不必一拥而上。小悦悦的故事,让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社会的“见死不救”问题,猛然变得更为突出、强烈而刺眼。正如广州学者李公明受访时指出的,舆论与社会对“见死不救”的问题,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中华民族真到了最缺德的时候?舆论的提问汇成响亮的声音,敲打人们的良知灵魂,也冲击了人们对国家、对社会的认识。

  

  中国人也善良得惊人

  

  如果断定中国人已公德尽失,这种绝对化的说法其实经不起考验。因为突出的实例反向证明,中国人有时善良得惊人。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全国民众都投入到抗震救灾的热潮里,许多人千里迢迢到灾区送水送粮、当志愿者,连乞丐都将乞讨到的钱捐给灾民;再靠近点说,今年7月温州发生动车事故,当地居民争先恐后到医院献血,抢救遇难者的热情也让外界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报章上也有大量反映社会失范、失德的新闻报道,轻者如经商不重诚信,重者如生产销售有毒食品,见死不救。当“老人跌倒扶不扶?”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都成为需要讨论的问题时,莫说表现公德,就是连做一个正常人的水平都够不上。

  认真将上述情况并列比较,应该认识到,中国社会与人心状态极其复杂,13亿庞大人口中包括各式各样人,如果取其一端,可能任何论点都能找到大量论据证明。

  不过,中国民众献爱心似乎倾向于群体行动,习惯于“被动员”,不论动员者是机关单位、政府、还是媒体。行政组织安排或是通过大众传媒做道德宣讲,都可能迅速调动起各界善心,甚至造成人人争先恐后献爱心的效果。

  反之,当个体单独遇到一件需要伸出援手的事情时,那种义字当头的情感好像很难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人不幸与求助信号的漠视、冷漠,怀疑,或者逃避。爱心在集体的舞台上大胆发挥,在个人空间里萎缩。这个吊诡现象折射的是社会成员人格的不健全或独立性不足。究其根源,当强大的体制掌控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连献爱心都长期被“包管”,民办自助组织受到防范与怀疑,那个人的独立精神不彰就不足为奇了。

  广东媒体本周找到了数名本月13日下午经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他们大多否认看到小悦悦,只有一名妇女表示为此后悔内疚,其余人的态度属于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给个体人格发展空间

  

  正当中国社会为小悦悦揪心,为“见死不救”问题纠结时,中共最高决策机构正在闭门开会讨论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究竟是一种反讽还是高层议题切中了社会需要?人们将各有解读,但是显然,通过开会讨论来推进道德建设,作用可能很有限。正如有观察人士评论的,没有文化自由,哪里来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样的,如果国民没法建立健全的人格,坚定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道德,也是无从谈起。

  昨天,广东政府发起“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执政者着手处理群体性冷漠的社会现象,出发点值得肯定。不过,除了传统的“大讨论”、“大宣讲”以外,还需要思考一些根本问题,即怎么让人发挥自主性,支持社会成员人格健全发展。社会道德是公共议题,但是其基础是社会成员的私人品德与素质,这就是私人领域的问题,要加强社会道德,关键是给社会、给个体人格予发展的空间。联合早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群体  群体词条  送暖  送暖词条  折射  折射词条  冷漠  冷漠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社会思想与理论

 让农民自己说话

   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已成为了延续到新世纪的一个热门问题。社会各方均对此话题倾注了热情,政府部门、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作出了各种对策和建议。这些努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