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紫金县文化馆黄海棠先生,为本县主编了一套《紫邑丛书》,收录紫金县历代文献共四十部,分为史志、诗文、易数、资源、习俗与医学六个系列。丛书中的文献大多是首次刊印,底本或为手抄本或为原刊本,依据原文校订、标点,每书首有叙录,后有跋记。就已经出版的《中庸通义》、《中庸注参》看(陈柱撰、黄海棠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校勘既精细认真,断句标点也相当准确,装祯版式更典重大方,比起时下许多学者主编的丛书,这套由地方文化人主编的地方文献集丛,更见用心,更为严谨。
紫金县向称“客家古邑”,宋明以后随着文化普及名人辈出,出现了不少学者、文人、名医,风俗民情更富于地方特色,这套丛书集历代文献之大成,为紫金县首次编辑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它揭示了紫金县文化的历史内涵,彰显了“客家古邑”的文化底蕴,所以这套丛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认为:“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方志立三书议》)《紫邑丛书》虽然不是方志,但主编将这套丛书分为六个系列,某些方面与章学诚的主张十分吻合,主其事者是深受章氏影响,还是与章氏“英雄所见略同”?不管属于哪种情况,这套丛书的搜集、分类、校勘,都表现出不俗的眼光和水准。
明清尤其是清代很多大学者,他们从事著述都不是在通都大邑,有些人甚至就在自己家乡的小镇写出了煌煌巨著。即使六七十年以前,中国各地很多乡镇村落也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村落走出的乡绅都知书达礼,这些村落中的“野老”也谨守礼节,所以我们有底气称自己是“礼义之邦”。近半个多世纪,我们不断地批判“封建主义残余”,不断地“与传统作彻底的决裂”,完全摧毁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割断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这不仅造成今天的道德沦丧,也造成今天农村乡镇的文化沙漠。时至今日,哪个县城乡镇还能从事学术研究?哪个县城乡镇还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财富向大都市集中,人才也向大都市集中,一线二线城市精英荟萃,流光溢彩,而地方乡镇日渐沉陷,贫穷与愚昧携手并肩。
重新承续传统,重建传统根基,可以从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双向进行,紫金县编辑出版大型历史文献《紫邑丛书》,在地方文化建设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黄海棠先生一边给我寄书写信,一边通过我从前的研究生欧阳波先生向我索序,鉴于这套丛书的文献和学术价值,鉴于这套丛书的现实意义,鉴于这套丛书的编辑水平,尽管我从未到过紫金县,与黄海棠先生素昧平生,我仍然不揣浅陋乐意应允他的请求。
是为序。
2011/9/29深夜2/35
于武昌华中师大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