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崔卫平:孩子不是你的前言后记

  

  时代周报 记者 喻盈

  访谈嘉宾 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基础部教授

  

  PART 1 这些孩子很了不起

  

  时代周报: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里有这样一种讨论的声音:中国人所强调的在家庭中对父母的孝顺,与对皇帝的臣服是同样一种逻辑。你怎么看?中文里孝和顺这两个字为什么会放在一起?

  崔卫平:我挺赞同这样的表达。我首先要赞同他们的小组宣言:不是不孝敬,他们愿意对父母表达尊敬,但是如果把和父母的关系平行于和皇帝的关系,那肯定有不平等的地方。我觉得他们反抗的是一种不平等。我非常赞同他们这样的立场。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这样的弱项,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这里面都是强者对弱者施加力量。施加力量的强者是为了让弱者服从,没有平等的考虑。西方文化里面,包括近代的政治文化,都是强调一些强者之间应该怎么互相制约,这样就慢慢生长出一种平等的原则。中国这种把和父母的关系,平行于与皇帝的关系,明显就是不平等的、片面对弱者施加力量的逻辑。这个逻辑一定要改变,这是根深蒂固的不平等。

  时代周报:“父母皆祸害”小组里有一个提问:有没有人一方面在问父母要钱买房子,一方面又聚集到这里抱怨父母

  崔卫平:我觉得能提出这种问题来,这些孩子很了不起。我觉得他们是有反省精神的。我也看到一个帖子,题目的意思是说,我们如何才能不重复父母的错误,有超过200个跟帖。我觉得这也是反省。我觉得这个小组,一方面是有类似经验的人聚在一起,有种宣泄——这种宣泄是需要的,舆论不要看得过分重,宣泄能起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作用;再一个,他们是有些自我反省精神的。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小组透露出来的东西,是年轻一代要求自主性、独立性,说明我们的社会、年轻人是在进步。

  

  PART 2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独立”

  

  时代周报:你觉得为什么在中国的家庭里,爱和自由往往会形成一种矛盾?父母常常会下意识地以爱的名义来约束孩子,例如“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必须听我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崔卫平:假如父母本来处于不平等的环境当中,一旦变成强的一方,他就把这个逻辑自然延伸,骨子里面就想依靠支配和控制实现一种秩序,不是把孩子当做一个自身的起点,他有他的灵魂和自主性。就像一棵小苗,哪怕是不规整的、不符合父母期待的,但是这些东西是孩子的生命里出现的,父母不能用权力把孩子纳入自己的框架,变成第二个你,或变成你的再版前言和后记,我觉得这样的父母太不切实际了。

  时代周报:所以你觉得为什么在家庭里会出现这种威权与反抗的情况,跟整个社会大的氛围是有关系的?

  崔卫平:对。我觉得中国的家庭关系中这样的一种权力关系,和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中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相联系的。假如一个人在社会上得到平等对待,他回家也会平等对待孩子,或者有力量促使他这么做。假如他就处于不平等的关系当中,他怎么会有这样的经验去平等对待别人?

  我观察“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并不一定特别年轻,很多二三十岁了,他们的父母可能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也就是我的同龄人。坦率地说,我太知道这一代人的毛病了。我觉得父母应该多反省自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是否做到了真正的独立?我们的人生是否充实,有没有自己的支点?很多父母,孩子都25岁以上了还不停地去纠缠,什么原因啊?我觉得只有父母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独立的一摊子,能把握自己,他才能不整天去纠缠孩子。就是自己不独立。这个不独立真的不仅是父母的问题,而且是我们的社会上缺少独立人格。

  很多父母处于恐惧当中,因为他们的生存恐惧和各种各样的恐惧,使他们自己惶恐不安,所以对孩子没有把握。他们自己就像在大海里溺水似的,对自己都没有把握,对孩子也产生无法控制的恐慌。我觉得人可以踏踏实实在陆地上走啊,如果你自己不恐惧,有自信,一般也能做到培养孩子独立。

  时代周报:我们接受的教育和信息里,常常会强调母爱是完全无私的、父母对子女是无条件的爱,反过来子女也应当“百善孝为先”。你觉得这样的表述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崔卫平:我喜欢这样说:母亲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假如说要求母亲百分之百地献给孩子,这个要求本来就是个很野蛮的要求。母亲有了孩子以后仍然是独立人格,她有她自己的天空、自己的根基,她要发展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天性。反过来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人。过于强调“母爱无私”可能会产生一个误导,让母亲放弃自己—放弃自己的结果很可能是最后成了孩子的累赘,她没有自己的生活,心想:我已经百分之百献给你了,那你也百分之百献给我吧。这是很可怕的。在这个意义上,我真的觉得我们应该提倡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要等到做了母亲以后,感到自己生活里除了家庭、孩子什么都没有,将来孩子长大了,她会很空虚的。任何一种把人自己的生活拿掉的力量,不管以多么美妙、动听的名义,都是野蛮的。

  时代周报:你觉得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什么?

  崔卫平:核心就是让孩子独立,自食其力,这个最重要。

  

  PART 3 社会价值观单一隐患无穷

  

  时代周报:你刚才说到的一点特别重要:很多时候父母自己是没有信心的。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信心?可能也不光是个人的性格问题,可能他们在工作、在自己的处境中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尊重,让他们得到信心。

  崔卫平:这个问题非常好。举个例子,“父母皆祸害”小组的讨论里,有些成员提到他们的父母是小学老师。我一直觉得小学老师其实蛮艰难的,一般来说小学老师应该是面对15个人到25个人的课堂比较合适,我们的小学老师一堂课面对五六十个人,一个人要把五六十个孩子管好了,我觉得让他们陷于非常疲惫的状态当中。

  再一个,小学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阶段,老师当然希望学生好,但是他们做起来很吃力,除了刚才说的学生太多导致疲惫以外,我们整个社会缺少良好的、正面的价值支持。他们面对基础教育,基本的不要撒谎、不要做小动作这些看似最平淡的规范,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恰恰得不到支持。

  我觉得小学老师极度孤独、心力憔悴,面对那么多孩子,身后没有整个社会力量的支持,对于人的基本常识,我们整个社会都不顾,却要求小学老师挣扎着拼命维持。他们会感到自己缺少力量。

  时代周报:还有一个问题,这个社会似乎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一种“标准答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很容易只有一个单一的标杆,比如有的家长觉得只有考公务员才是正路,做其他的工作都不靠谱,对子女择偶也有特别狭窄的标准限定。

  崔卫平:这是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单一,父母的价值观也单一。家长希望孩子考公务员,是看重安稳,这背后还是一种恐惧,担心朝不保夕,担心没有保障,折射出社会的心态。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年轻人将会缺少开创精神,令人担忧。

  有些父母觉得只有体制才有保障,一切力量都在体制之内,只有体制内的、格式化的才是可以信任的,格式化之外的任何一个新的起点都不值得信任。

  说老实话,这样的家长自己已经被“祸害”了,最好就不要再“祸害”孩子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崔卫平:孩子不是你的前言后记  卫平  卫平词条  后记  后记词条  前言  前言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