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小学生的作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规范关注。这位小学生以《钱,我的最爱为题》为题写了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写道:“有人说钱乃身外之物,简直就是屁话。没有钱,你怎么吃饭?没有钱,你怎么穿衣?没有钱,你住在哪?没有钱,你怎么看病……”
校长不但没有批评,还给这篇作文评了“一等”,理由是“真实、不虚伪”,爸爸的评语只有两个字:“很好”。社会人士,网友,教育界人士对孩子的评价都是“真实,不虚伪,不做作”。评论者们也在为学生作文不再说空话、套话,开始说“真话”而振奋。
孩子讲真话,当然值得肯定,至少比说那些假话来得真诚。要是孩子写《祖国啊,我的最爱》,估计大多数人不会相信是真话。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学生确实是真诚的,他说了一句大实话。然而,在称赞这个敢说真话的小学生时,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旁观的网友评论人们,少有人思考这样的问题:真话确实比假话要好,但真话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话。拜金主义的盛行固然是我们今天的现实,但是,当说出现实的真相,包括我们内心的真相,并不意味着这个现实是值得肯定的。
从前人们批评学校教孩子写作文说套话、说假话,现在终于有说真话的了,但是这种真话却让人如此难堪。真话确实比假话好,说真话是对的。但真话未必就是正确的话,更不见得是值得炫耀的话。把金钱视作自己的“最爱”,难道这种价值观正确?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家长或其他人,都应该反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真话?
我们当然都很明白,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弥漫着赤裸裸的拜金主义,连小学都不能幸免。前段时间曾经流行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似乎大家都很认同,很辩证。但是我们知道,前半句“钱不是万能的”在今天其实已经很无力了,反而是后面半句“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非常有力。一个社会如果没有钱什么也做不了,甚至孩子的学也上不了,病也看不了,这个社会正常吗?医院对不给先钱的病人,即使是病危之人,一概拒绝治疗,正常吗?
为什么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会内化为一个孩子坚信不疑的价值观?以至于金钱成为他的最爱?大概有几个原因,第一,现实如此,现实生活中普遍流行拜金主义价值观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现象。第二,我们的流行文化也一直在鼓吹这种价值观,把一个人的成功等同于有钱,把一个人有无价值的标准,也等同于有没有钱。就如最近一个大学教授对他的学生所说:到40岁没有4千万,就不要去见我,那是我的耻辱!我们的广告不是整天在那里炫富弃贫吗?整个社会都流行不正确的价值观,流行文化在鼓吹和宣扬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这就必然会影响到孩子。孩子说“真话”没有错,但是把这种残酷的真话拿出来炫耀,就令人感到背脊发冷了。这表明拜金主义不仅存在于人的心理和社会现实中,而且可以在公共话语的领域畅行无阻。
在作文中直率地写自己爱钱的学生,大概只是少数,但是这个时代爱钱的学生恐怕是大多数,只不过还没有写到作文里而已。不应该拜金这似乎是一个常识,但是写了爱钱的学生又被人们称赞,那么爱钱究竟对不对?
首先要把概念厘清,钱很重要,这没有错。爱钱,也没有多大问题。问题是怎么获得钱,把钱放在什么位置。勤劳致富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不正常的是拜金主义。所谓拜金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决不仅仅意味着爱钱,而是不顾一切、不问过程、不管来源、不择手段攫取钱,并认为有钱等于好生活,是好生活、幸福的同义词或唯一条件。钱无疑是好生活的必要条件,我们不鼓励贫穷,但钱不是好生活的充分条件,只是必要条件,拜金主义就是把必要条件当做充分条件了。
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么赚钱。一个人创业,究竟是创业的过程对他更重要,还是最后那个钱的数字更重要?一个人辛勤创业赚了一千万,和中奖得了一千万,以及嫁给一个老头得了一千万,有没有区别呢?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只是把奢侈生活看成有价值的东西,而不看重过程的重要,甚至很多人希望不劳而获。这样的例子很多。像流行的穿越小说描写一个灰姑娘怎么做了一个梦就超越成为格格、公主,还有前些时间流行的“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等,他们看重的只是获得,是奢侈的结果,或不劳而获,甚至牺牲尊严和人格也在所不惜。
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小女孩就是因为没钱才出来卖火柴的,她又冷又饿,而富人家里都是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同样一个例子,一位知名的教育者也引用了,这位教育者评价这篇作文说:“现在的社会是多劳多得的社会,你不劳动就会挨饿,你不想费劲,你就要受穷。你就要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日子,怨得了谁呢?安徒生救不了你,那只是小说。”
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可笑。卖火柴的小女孩贫穷难道是因为懒惰?恰恰相反,她很勤劳,圣诞夜还要劳动,她的贫穷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辛勤劳动者无法勤劳致富。所以这个例子是不伦不类的。
这位学生的指导老师很迷茫,她说:“请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呢?”这种迷茫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的失败。我们的教育和现实总是“两个道上跑的车”,南辕北辙。学校和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往往是虚假的、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要孩子学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大公无私”;但是现实却又总是表现为对这种“理想主义”的极大讽刺,连底线也无法坚守。我们的价值观一直在虚假的理想主义和真实的拜金主义之间来回摇摆,我们缺少的是务实的公民道德教育。其实不需要太高的道德标准,也不用让学生都去当“大公无私”的雷锋,都去当“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同时也不能教孩子拜金主义是对的,教他们去当金钱的奴隶。
解决之道在于建构一个脚踏实地的价值观。一种跟拜金主义不同的,跟虚假的理想主义也不同的,务实的公民道德教育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人要有钱,这没问题,但是更要有尊严,有人格,有公民权利,有政治权利。要有尊严地去赚钱。这正是现代社会应该有教育,也是解决价值观的现实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