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商艳光: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代课教师现象研究

  

  内容摘要:代课教师是一个夕阳现象,但是却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中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对该问题的妥善解决及以后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社会排斥作为理论视角,对代课教师及其所代表的基础教育、乡土文化、贫困地区在制度、文化、社会交往三个方面所遭遇到的排斥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代课教师;社会排斥;制度;文化;社会交往

  

  2006年暑假,笔者作为项目成员跟随兰州大学“西北欠发达地区代课教师生存状况调查项目组”走访了在甘肃省陇东、陇中、陇西地区分别选取的三个样本县,对100多名代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笔者发现代课教师面临着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转正希望渺茫、在社会交往中较为封闭、家庭贫困等问题。而其所代表的乡土文化、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由在日益边缘化。这些问题应当如何解释呢?

  1974年,法国学者维莱。勒内首先提出“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概念,用来阐述“被排斥于就业岗位来源、收入保障制度之外的特定边缘群体的状态。”随后几十年里,这个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策学、社会学、社会福利、弱视群体研究等领域。国际政策研究界也将工作的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学界对社会排斥的界定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社会排斥是由规则的缺陷造成的不公正现象(唐钧2002);社会排斥是由个人或者群体对各种社会活动参与不足的后果(布查德特1999);主导群体已掌握社会权力,不愿意与别人分享造成社会排斥(戴维1999);社会排斥是人们遭遇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英国社会排斥办公室1997)。此外,社会排斥所具有的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相对性((阿马蒂亚。森2005))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那么,社会排斥理论能否用来解释上述代课教师面临的困境呢?代课教师及其代表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乡土文化是否受到了来自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排斥?是否存在因社会排斥产生的弱势集群及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代课教师在参与社会交往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代课教师在制度、文化、社会交往三方面遭遇到的社会排斥的同时回答上述问题。

  

  代课教师现象中的制度性社会排斥

  

  (一)以县为主的教育支出政策是代课教师现象存在的政策基础

  2001年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重要责任,要抓好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该决定明确了县级政府在教育支出中的作用,相对于原来的教育经费主要由乡镇统筹是一个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以县为主的投入政策造成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排斥:县域之间的发展水平相差悬殊是不争的事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不仅导致了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甚至会导致了越穷的地方越办不起教育的状况。这个问题与代课教师现象密切相关,甘肃省Q 县的教育官员向我们透露“2005年我们按照规定的师生比要求向编制主管部门申请1500个教师编制,但由于县里的财政紧张,只批了1000个。为了解决缺额,只能聘用廉价的代课教师”。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小学招聘教师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的同时,一些贫困地区的正常编制都不能满足。改变这种状况,应该从改变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入手。

  2.以县为主的投入政策造成对教育行业的排斥:如果将地方政府与地方教育行业分别看成两个独立博弈对手,两者都会作出理性选择,倾向于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但是,“现实情况是教育行业只是政府部门的下属部分。教育发展只是衡量政府是否作为的众多指标之一。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必然将自身利益置于教育行业之上,优先发展自身利益,然后才考虑附属部门的利益及发展。”(王红1999)同样是在Q 县,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承认存在其他行业挤占教育资源的现象。“在县内资金资源分配的时候,地方政府并不总是优先保证教育事业。而是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来分配。”这样的选择不无道理,“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政府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角度考虑存在降低成本、压缩投资的愿望。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政府总会保守投资而不是积极投资”(王红1999)

  (二)教师队伍准入制度对代课教师的排斥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代课教师能够在低薪酬教师的岗位上坚持这么长的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有转正希望。正如D 县一位政协的干部所言“他们现在是被一根绳子拴住了,在期盼一个可能的待遇”。的确,转正对于一名代课教师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有的正式教师的准入制度却多少让他们感觉到无奈。

  1.转正的硬标准的投资与风险: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指出“对于表现比较好的代课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参加招聘,取得正式教师的资格。当然,要参加招聘有一定的条件,就是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要学历合格。”那么什么才是合格的学历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该法案制定于1993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学历资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专家称“2007年,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将提高到70%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将提高到50%左右”。可以看出即使是做小学教师,也要拿到大专学历才有保障。既然有了明确的标准,代课教师能否顺利地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呢?我们从一些代课教师口中得到了答案“没有明确的政策,如果花上几千块钱拿到一个大专文凭只是拿到一个参加竞选的资格而已,而不能保证转正的话,风险太大”;况且目前高等教育收费标准不断提高,上两年大专下来花费至少六千元,高额的花费让收入微薄的代课教师望而却步。

  2.对凡进必考的公正性质疑:2002年以来,为了提高师资质量,很多地区严格控制教师入口,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这也是许多代课教师期待的。但是通过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政策对于代课教师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学成绩优异的中老年代课教师考试成绩普遍不如应届的大中专毕业生。一位有着二十九年的老代课教师对我们说“不是我不会,是我写字慢,写不完”。一位已经成为正式教师的大专生也认为这样的标准有问题“考试看起来很公平,其实并不然,代课教师的优势是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的优势是应试能力,这也是他们所缺乏的。如果进入标准只是考试成绩而不看教学水平的话,是对代课教师的不公平。”

  (三)日常管理制度对代课教师的排斥

  1.同工不同酬甘肃省D 县某学区一位领导认为“代课教师是中国社会中最明显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加强了对代课教师的管理,对其实行与正式教师完全一致的管理制度。一些代课教师认为“除了工资,我们(与正式教师相比)没有任何差别”。一些代课教师甚至在教学工作中投入了比正式教师更多的精力:“为了证明自己能把课教好,自己不比正式教师差,自己不是在误人子弟。我们比正式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就算耽误了庄稼,也不能耽误孩子”当地一位教育领导也指出“代课教师比正式教师更认真,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但他们的工资只有正式教师的七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并且存在严重的拖欠情况。一位代课教师调侃的形容自己的境遇“用的时候当牛使,喂的时候当鸡养”。

  2.培训机会工作培训对于一个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反思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但代课教师由于特殊身份并不能像有这样的机会。这使得与代课教师水平原本相当的正式教师能够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得以提高,而代课教师只能原地踏步。当在与正式教师竞争时,代课教师必然处于劣势地位。

  

  代课教师现象中的文化性社会排斥

  

  (一)城市文化导向对乡土文化的排斥

  1.教材内容设置对代课教师的排斥: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教授内容是以城市生活为中心的,相对代课教师,大中专毕业生有一定的城市生活经历,具备较高的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更容易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精神特质,更能适应这样的教学内容。而代课教师则多是生长于斯的农村居民。他们是乡土社会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是农村中的知识分子。作为乡土文化的代表,代课教师遭遇到了现代化、城市化的教材内容的排斥。

  2.城市化标准导致农村教育方向的偏离:一位教育局的官员这样给我们描述了当下农村教育的特征“以升学为目标、以离农为特征,由于农村的升学率低,大部分学生都在陪读。陪着有希望升学的极少数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基本没有联系的知识”。这种说法很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农村教育的实际,孩子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走向城市,农村教师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不遗余力的奋斗。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是在“陪读”,毕业后回到农村。但是他们在农民眼里却不合格:“种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上了十多年学,上出来了一个废物”。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学校教给他们的知识是“人行道、公交车、月台、电梯”等城市生活的常识。一旦走不出山村,这些对于他们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如果能够进行围绕农村生活的教育,我们代课教师比谁都做得好”,一个代课教师这样说。

  (二)弱势集群及代际传递

  研究表明,一个群体如果在一个方面处于劣势,会很迅速的导致连锁反应。最后出现弱势集群现象。代课教师由于经济条件差,技能单一,往往处于弱势集群状况。“与正式教师相比,我们低工资、无福利、无保障、无培训机会,没有经济条件进行学历补偿,拿到更高的文凭。与普通村民相比,我们不能拿出充足的时间料理农活,也没有足够的钱进行农业投资,收益更比不上人家了。与农民工比,我们年龄大,体力不支,技能单一,学习新技术困难大,在学校里养成的习惯不适合在社会上待。与学生相处惯了不会与人相处。”可以看出,这种弱势集群现象已经出现。如果面临清退,他们的境遇会雪上加霜。“有时候很羡慕那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他们一个月的收入能顶上我们七八个月干,我也想过外出打工,但一是怕错过了转正的机会,二是年龄偏大,干体力活人家不要,干其他的又没有技术,所以只能在学校待着,慢慢的熬”代课教师羡慕农民工,不仅仅是代课教师的尴尬。

  这种弱势地位也会出现代际传递,甘肃省T 县的上访教师在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以奉献在这二十年的小学教育岗位上。现在我们这些人大多年近五十,我们的儿女,只因为和我们无能,而放弃上高中、大学的机会,含泪去打工,去嫁人了。有的连初中也未上。”这样的后果无疑是令人痛心的。

  

  代课教师在社会交往中遭遇的社会排斥

  

  (一)传统社区尊重的不再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尊师重教的风俗,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价值取向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经济状况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在村中地位的高低、是否受到尊重的重要标准。代课教师由于经济条件差,并没有因为为人师表而得到多少尊重。“尊师重教,就是随便说说,你到村子里走一走,最破的房子十有八九是代课教师家的”、“在村子里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尊重,村民盖房子的时候都是互相帮助,我们每天都要上课,没时间帮助别人,所以自己有事情的时候,很少有人来帮助自己。”、“也只有在经济上,我们才会被人瞧不起。但在农村,几乎就是你的经济地位就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哪怕你的思想再崇高,也会被人看扁。”由此可以看出,代课教师在农村中的地位十分尴尬:他们是农民中的知识分子,但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都处于村里的底层。一些代课教师自嘲为“现代孔乙己”。

  在与村民的交往活动中,代课教师往往顾及到自己的教师身份很少与普通村民嬉戏玩笑。这也造成了两个群体的隔阂。“我们是人民教师,哪能和他们一样光着膀子骂娘呢?”、“人家是老师,清高的很,咱和人家搭不上腔”(注:说不上话的意思)一位村民这样说。

  (二)身份差异造成的社会排斥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虽然大部分正式教师很同情这批特殊的同事,但是由于身份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他们之间的交往同样存在障碍。“每次会开完了,正式教师进餐厅,

  一顿饭至少要三五块钱,我们吃不起,只能开溜。他们有时候邀请我们吃饭,但是那样会欠人情的。”、“最难受的是每次发工资的时候,正式教师都是一千多块钱,我们却连他们的零头都赶不上。感觉到自己低人一等,见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一位代课教师谈起从教多年来对他触动最大的一件事情:“有一次开教学讨论会,我和P 老师(正式教师)意见不一致,当时年轻气盛,据理力争。他说不过我,就说‘代课教师有什么了不起的,再厉害还不是150元钱’。我当时一下子就傻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虽然领导当时就批评了他,也给我做工作,但这件事对我的伤害很大。从那以后开会再没说过话”。不同的身份必然会造成两个群体的隔阂,但这个特殊的身份并不是他们的错。

  (三)家庭排斥的存在

  家庭压力对于人到中年的代课教师是非常大的。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收入却非常微薄。他们是农业户口,有一份责任田,但由于工作量大,他们只能把地里的活托付给了自己的家人。很多男性代课教师在访谈中表达了自己的愧疚。

  “我挣的不够花,家里的女人就帮别人收麦子来挣点钱补贴家用。10多年没给她买过一件新衣服了”、“媳妇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家里人经常抱怨,挣不来钱,地里活没人干。我劝她们说转正了就好了,天知道我什么时候能转正。有的时候真的坚持不下去”、“有一次,我上一年级的儿子给我要钱买橡皮擦,我觉得他前几天刚刚买了一个,就说他乱花钱,还打了他。其实我也明白,他才只有七岁,我不该打他呀。”

  在西北的农村,由于文化传统原因,女性代课教师往往承担着更大的家庭压力。

  “家人和亲朋都不支持我的工作,丈夫还因此险些跟我离婚。在家庭开支上也时常处于被动,经常发生矛盾”、“家庭的压力对于一个中年女人来说真的是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每当听到公婆及丈夫的抱怨时我都会感到自卑,感到社会对我们这个群体不公。有一次,我和丈夫为了钱的事情吵架,他脱口而出:挣的钱少,攥得还挺紧!我的自尊,我的人格都受到了深深的伤害。我只有偷偷得流泪,偷偷的在心里埋怨:社会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干同样的事情,待遇却是天壤之别?(非访谈资料,一封代课教师来信)

  可以看出,代课教师无论是在村社中还是在学校里,都不能够融洽的进入,甚至还遭受着来自家庭的排斥。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已经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的话,会出现更大的问题。这种状况的危害性已初现端倪:近年来,西部地区发生了数起与代课教师有关的刑事案件,虽然只是极个别的案例,但是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在多重排斥的压力下,部分代课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结论与讨论

  

  代课教师及其所代表的乡土文化、基础教育、贫困地区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排斥。而这些排斥已经造成了很多问题,如何消除社会排斥,妥善地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对于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问题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财权上收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的投入。这样才能为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储备,实现东西部的均衡发展。

  另外,在财政地方化之后,中央制定的政策都变成了无经费式的命令。给下级政府造成了经费困难,地方政府只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就是提高教育的投资主体或者建立类似与国防体系的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教育系统,让中央政府来均衡各地教育发展情况。

  2.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社会结构转型必然会产生一部分弱势群体,如何保证他们的利益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之所在。如果在制定影响到他们命运的关键决策之时,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必然导致对其权益的忽视。代课教师是我国社会转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建立代课教师的利益表达机制对于公平公正的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实质公平的制度保障

  义务教育是一项公共产品,保证适龄儿童无差别的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是政府的职责。但是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或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偏向城市,或是存在看似公平的形式公平条款(如人才自由流动,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平等的去竞争),这些都是不合理,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质公平制度。适当的倾向农村,以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

  4.切实改善代课教师的待遇

  代课教师为我国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为保障贫困地区的儿童享有入学机会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应当对他们工作给予足够的肯定,而绝对不能让他们独自承担教育公平转型的代价。首先要建立公正合理的教师准入制度,让有能力的代课教师能够顺利地进入到人民教师的队伍中来,更好的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其次,对于不合格的代课教师,要坚决清退,但是也要考虑到他们的贡献。也要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这部分资金应由中央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第三,没有条件清退代课教师的地区,要切实提高代课教师待遇。改变目前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状况。

  教育,是启迪一个民族智慧的钥匙。提高师资水平,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在当下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相信在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努力下,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快速的发展,代课教师问题也能得到妥善解决。正如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思曾说“好的社会,并不在彼岸,而就在当下,在我们对现实的认真选择和积极努力之中”。问题的解决也有待于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阿马蒂亚。森,王燕燕。论社会排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3]彭华民。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南开学报,2005年第1期。

  [4]潘泽泉。社会排斥与边缘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

  [5]李景治,熊光清。中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article_view.asp ?ID=7011

  [6]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2期。

  [7]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8]黄佩华。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李怀珍,郑国生。农村代课教师现象的归因分析及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1期。

  [10]刘泽云。政府如何为农村义务教育买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史云峰,许艳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创新。教育科学,2004年第4期。

  [12]玉丽。教师何时告别“代课”。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8期。

  [13]王红。论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效率损失。载钟启全。解读中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庞守兴。农村教育的症结与出路的探索。载钟启全。解读中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

  *本课题研究获得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编号:GN 16914589.项目组指导教师为兰州大学陈文江教授,负责人商艳光。项目组成员为刘倩、黎书双、刘玉洲、恽秋君、刘君静。论文撰写得到了陈文江教授的悉心指教,在此致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代课  代课词条  排斥  排斥词条  视角  视角词条  现象  现象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