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分数、学历、证书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但在竞争面前它是必须的。东亚国家中,虎式教育盛行付出的代价就是孩子们普遍感到疲惫,压力过大,他们接受了过度教育。——
最近的一系列研究结果都声称,东亚“虎式教育”优于西方不那么可怕的教育方式。不过,虽然这种模式有其长处,但背后的隐形代价肯定会让有意“当老虎”的美国母亲三思。
澳大利亚格拉顿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的一项调查显示,要求孩子考高分的不是虎妈、严格的纪律或儒家教育,而是全民性的对教育支出的关注、甚至执迷。在这项调查中,考分排名前五的学生里,前四名学生都来自东亚:韩国、新加坡、上海和香港,这一点绝非偶然。调查发现,15岁上海学生所学内容比西方同龄学生超前两到三年,而韩国小学教育开支是美国的两倍,韩国大学入学率是80%,高于美国的高中入学率。
如果认为这些调查结果表明西方教育(以及整个西方)正在没落,那么就应该看看真实的“老虎社会”是怎样的。全民对教育的执迷带来的是恶性的无效竞争,最终的结果是,下了很大功夫去学习,真正学到的东西却没有多少。
在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缺少自然资源的情况下,亚洲对大众教育的孜孜以求从一个方面使东亚经济实现了高水平的快速增长。教育是东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摧毁该地区很大一部分工业基础设施后,做父母的一般都会有这样的表态:虽然我自己可能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我仍希望孩子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
这种精神在过去几十年里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在今天却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过度教育。东亚高中生往往必须遵守从早上五点到半夜十二点的高强度作息时间表,除学习课堂知识外,还要参加私人机构的课程。这样的安排一个星期最多可达六天,学生们很少、甚至没有自己的社交时间。
作为世界最大女子大学(约2.4万学生)的一位“虎式”教育工作者,身在韩国的我可以证明国家和个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亚洲父母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子女读名牌大学。他们对子女教育往往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这样的虎妈(虎爸仍然少见)总是希望让人觉得她们跟子女关系很近,不管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离半步。
这种育儿热情不只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子女找到好工作、求得经济上的安稳,也是为了让他们进入一个文化水平高、婚姻前程更好、声望更高的精英阶层。一种隐性的等级制度仍然普遍存在。
东亚的“教育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讨人喜欢,甚至是有必要的,但那些认同耶鲁大学法学院(Yale Law School)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虎妈”故事的人并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在韩国,精英教育的竞争不是始于高中,而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父母一般会谋划如何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幼儿园,因为他们的想法是,只有进入最好的幼儿园才会保证孩子能一路畅通无阻地进入最好的大学。
这样的培养方法自然就要求父母付出大量时间和金钱,而只有那些条件最好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所以,在今天的虎式教育体制下,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跟东亚很多国家一样,决定韩国学生能否被名牌大学录取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某一天举行的某一次考试,即全国性的大学入学考试。实际上,整个韩国这一天基本上都是围着高考转。
有关方面会责令地铁运行更加频繁,飞机不得飞过考试区上空,人们晚一点上班,迟到的考生可以拨打特别电话,要求警察直接护送至考场。在这种成王败寇的文化里面,志向远大(同时也疲惫不堪)的17岁少年所背负的考出好成绩的压力大到无法想象。
如果一个学生在这个最重要的日子发挥极为出色,他这一辈子就不用愁了。但发挥不好的话,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永远的失败者。很少有雇主对毕业于二流大学的人感兴趣。
作为一名虎式教育的“圈内人”,我可以作证的是,在这个从摇篮到穿上毕业礼服的马拉松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非常之少。韩国在国际教育调查中的原始考试数据貌似不错,但它掩盖了学生普遍无法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事实。他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在这个新世纪,让韩国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将比训练他们的考试技能更加重要。
作者JASPER KIM是首尔梨花女子大学(Ewha Womans University)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