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和耐心都已变成奢侈品,我们只能靠星座了解彼此。星座的风靡正反映了如今快餐式生活下社会的浮躁。 —— www.
不知从何时起,遇见新的伙伴,第一句话从“你是哪里人?”变成了“你是什么星座的?”。然后在心里默默回忆这个星座的性格和喜恶,暗暗估计自己是否与对方能很好相处。
也不知从何时起,热烈地迷上了星座学。对星座如数家珍,无比熟悉十二星座的基本性格、喜恶、运势和星座配对,以至于谈论人或事都忍不住扯上星座。常常流连于各个门户网站下的星座网页,关注着新一期的主题。也经常去星座专家的博客,期待着新发表的博客。甚至看到杂志,也忍不住翻翻是否有星座运势。
现在恐怕很多人都是如此吧,曾经我也是这样。
但久而久之,在我陷进星座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疑问。星座果真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吗?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与自身的星座不太像,相反却与另一个星座十分相似。双胞胎出生的时间如此接近,但性格也会千差万别。星座到底有何根据呢?星象吗?天体的运动果真会产生影响吗?
一开始,只是感兴趣地随便看看,打发时光而已。可随着逐渐深入地了解,执着于它的我却不知道这到底是一门科学呢,还是胡说。
后来看到一则心理实验,伯特伦·弗德尔教授让他的学生们完成一份性格测试,一周后,他发给他们一张简短的性格描述,告诉他们这是依照个人测试分数所得出的,然后问学生描述是否准确。结果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陆续举起了手表示准确。弗德尔感到十分惊讶,因为那其实是同一份性格描述,并且是他从星座书上不同的星座说明中挑出了十句话,并凑成的一段文字。
这让我愈加觉得星座不那么可靠。就在我越来越觉得星座很了解我,甚至能说出我潜藏的性格时,我也隐隐发觉它其实很狡猾。它可以在“十二星座的天赋”里这么夸你,也可以在“十二星座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么夸别的星座。
而且它的描述都是模棱两可,非常笼统,看起来挺准。这便是利用了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和相信模糊不清、广泛笼统的描述。即使有些话你并不赞同,你也会跳过,并不会死揪着它,固执地说:“没有啊!瞎说!”反倒是准确的话语会被你惊喜地牢牢记住,然后觉得越来越准。
同时,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记忆利己的信息。于是我们很容易沉浸在星座学对于自己的夸赞和为自己不喜欢某个人的原因做出辩护。
可如果道理这么简单,人们为什么还是那么热衷于星座?星座书籍还是这么畅销呢?
记得看过这么一句话:“当时间和耐心都已变成奢侈品,我们只能靠星座了解彼此。”星座的风靡正反映了如今快餐式生活下社会的浮躁吧。
也许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也充满迷茫和不安,于是才会相信这些。而盲目地相信星座也说明了我们对自己的不了解。
最后套用一句诗:
你信,或者不信我
我就在那里
不真不假
后记:这是在3、4年前写的随笔,文笔略显稚嫩。最近看到身边的朋友执泥于星座,于是将它翻了出来。这些年已经把与星座相关的事刻意地忘记了,不希望自己在与人交流时给他人冠上星座的帽子然后有先入为主的想法,不希望自己不自觉地向自己的星座特质靠拢,不希望让星座左右自己的生活。
文/小鱼吃虾米
煮酒论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