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90后:我要去发现和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

壹我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有趣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但是我需要去发现和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 —— www.

深度自我自我发现,使命达成

我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有趣的。因此,我不想和别人比,不用去强调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但是我需要去发现和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

90后向往摆脱过去简单符号化的外在个性,转为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探索自己——从情绪性格,到观点看法,再到兴趣爱好与天赋,人生诉求。他们向往的,不是做一个与别人相比与众不同的人,而是发现自己天赋,围绕兴趣爱好展开生活,甚至能做匹配工作,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原则,做一个自我认可的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们焦虑的是,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却仍然找不到自己喜欢什么。很多时候,不仅探索期有限,同时很多的探索变为随手可得的消费而非自我的学习成长,同时又时刻深受无法专注自律,果敢行动之苦。

在具体实践上,他们开始自身体和时间开始实践自我规划和管理的种种技巧;勤于记录和讲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获得自我的关照;他们热衷于通过沙龙、旅行等方式去亲身探索体验以打开自己的眼界;他们也积极探究包括宗教信仰,心理学,占星术等在内的方式来获得第三方的自我认知系统。

在追求深度自我的过程中,90后也呈现出分化的趋势:1)有越来越多的90后,虽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和工作,但热衷于通过日常生活发现各种体会,去体验新鲜的东西,通过体验开眼界,重新发现自己;2)有另外一小部分90后,热爱自己的工作和专业,并且能够坚持投入,自我管理;3)还有一小撮90后,用更激进的方式,隔离自己当下的环境,通过自我教育,辍学或创业等方法,去开始自我发现。4)还有不少的90后,对上面三种人都无比羡慕。他们要么尚未行动,要么在过程中发觉自我发现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够,引发挫折感和迷茫。他们甚至觉得负疚。

相比之下,曾处于同样年龄阶段的80后,对于发现自我兴趣和天赋的要求,远没有来得那么强烈。自我探索,主要仍停留在外在个性的表达。同时,大学专业对80后来说,更多是今后职业谋生的考虑。对于自我天赋的挖掘,专业与兴趣,工作与兴趣的匹配,要求还很低。最后,80后的很多时间和精力,局限在努力学习和工作,为未来做准备,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探索和体验,要少得多。80后直到工作多年,年近30,才重启自我的探索之旅。

一、向往

90后向往的生活,是真正以自我为中心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去实现它。他们最羡慕敬佩的人,不是成功学里的大人物,而是他们身边同伴中,那些被称为“大神”的人。他们不一定赚很多钱,不一定被所有人理解和欣赏,甚至是孤僻怪诞的,但这都没关系。

大神“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做得超乎常人”。90后羡慕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欣赏他们能够去投入行动,并且能有一些小成绩,有成就感。他们的生活不迷茫,不慌张,是充实的,淡定的。

大神“有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断”。90后羡慕他们对于世界的某些方面有清醒的认识,欣赏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和原则。他们不迷惑,不会人云亦云,是独立的,清醒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神”。90后认为,像“大神”一样在某一个领域具有绝对的天赋有所建树很难,但是总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相对的天赋。即便不能像大神一样语出惊人,也要有自己的观点。

1. 向往围绕自己的兴趣建设生活,做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

对于90后来说,确认自己的兴趣,是自我发现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发现了兴趣,就发现了内心动力和快乐的来源。他们热切地想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们向往,1)首先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2)然后能够投入时间和心血,让自己感觉到充实,3)把这些兴趣爱好变成与自己的生活高度相关的一部分,比如喜欢动手做飞机,就做个遥控飞机,去给女朋友送花。4)不是简单以消费和复制的方式,而是在兴趣的领域,亲身参与创造。比如,学习烘焙,并且创造出自己的花色。

他们向往,在朝九晚五的上班之后,下班的生活不只是普普通通千篇一律的唱唱歌,喝喝酒,吃吃饭。他们希望自己工作普通,但是生活不普通。生活能够通过一系列自己选定的兴趣爱好,变得充满个人的味道,可以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尤其生活当中要做很多不想做但必须得做的事情,而个人爱好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好像回到了我的地盘。对这片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不计较风险和收益,而更多享受它带来的单纯的快乐,获得成就感,不断挑战和证明自己;也找到伙伴,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的朋友。

小颖,北京人民大学的大三学生,在“单调、平淡、悠闲”的大学生活中,最让她投入的事情就是“做手工”。从小就喜欢动手做东西的她,中学开始做了第一只“蛋娃”,之后这就成为她标志性的手工,待在宿舍没事,或遇上亲戚朋友生日就会做上一两只。最近姑姑生日,她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用鸡蛋壳为原料,配合橡皮泥和水彩颜料,再拿了一个茶的包装盒,做了一个精美的“蛋娃”。学校社团有陶泥DIY的活动,也用陶泥做了蛋娃,很开心地给蛋娃拍照片,拍完之后用美图秀秀ps写上“偶滴杰作”上传QQ空间。她的书桌上也放着自己亲手做的树叶书签,走在路上的时候注意收集好看的书签,拿回来夹在本子里,干了拿去过塑,有时间的话还会配上一首小诗,时不时拿来看一看,“感觉延续了美好的东西”。

2. 向往做与兴趣爱好匹配的工作,即便累也很开心。

90后向往更匹配自己兴趣的工作。他们最不喜欢的是,工作上做一个螺丝钉,重复单调,没有个人创造的空间,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他们向往,不一定与现在的专业匹配,但是能找到与兴趣爱好匹配的工作。这样,1)每时每刻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享受和充实,不觉得累;2)能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成长,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越来越专业,即便有挑战和困难,也是激发自己的潜能;3)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能表达个人意见和想法,给别人带来有价值,有个人影响力和成就感。

比如,90后经常提到乔布斯,他们向往乔布斯能够全情投入地做一件自己充满热爱的工作。而近期中华人才网研究数据显示,近30%毕业生按照兴趣择业。

重庆科技学院的大四学生小洁,念的是艺术设计专业,喜欢自由的工作,“设计师是一个很自由的工作,很自主,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并把它实现”,但是真实生活中,设计师经常要被迫更改自己的设计,给她选择这一行的工作带来很大的焦虑感,“可能他的审美的确不是很好,但是因为他是老板或者客户,就得按照他的想法来,心里会受很多气”。正好在微博上看到阿芙精油在招聘,招的是一些有趣的职位,“首席惊喜官、首席八卦官、解压师、故事大王、熊夫人、小狗饲养员、筑家师”等等,把微博转发给朋友的同时,自己马上就投了简历,“没想到还有这么自由的工作,好喜欢他们可以带宠物上班”,“每天给员工制造一个惊喜这事儿也让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3. 向往独立思考亲身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原则。

90后喜欢质疑,因为在他们还在高中甚至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社会化媒体上接触各种“毁三观,掉节操”的社会现实,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碰到一些愤世嫉俗的70后或是80后,比如他们的老师,告诉他们政治课本的东西不可靠,即便是历史书上的东西也不能全信。

90后向往形成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尤其是能够打破陈规、开拓出可能性就更好了。具体来说,他们向往1)通过研究和学习,建立批判的视角,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比如,一个社会事件发生之后,众说纷纭,人们都感到困惑时,有人会发分析帖,有理论有框架,摆事实讲道理。2)通过丰富的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方法和方式。比如,很多生活方式上的达人,通过亲身体验了不同的方式方法、产品品牌,分享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中山大学大四学生王旋,认为独立思考和按照自己的天赋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非常重要,“我最欣赏的是韩寒,我最欣赏他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的独立人格,他的敢于和现行价值观相对抗的能力,用自己的判断、价值判断和天赋去创造自己生活的能力。他在文化是一片死海的时候,自己冲出一条新鲜的水路,并且没有被截断。很勇敢的和世界对抗,并且他现在活的很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大三学生小林,开始健身之后就关注了一堆健身达人的账号,“我的健身教练还有他关注的一些人”,自己也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训练视频,把土豆网上所有能搜到的视频都看了,“一个个试,最后挑了一个最合适自己的”。他也关注百度健美吧上各种人的言论,不光看理论,更看各种人是如何实践这些理论,最重要的是看大家是如何做的,有什么效果,身边也有人做了并且证明了效果是好的,我才会开始尝试”。他也开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饮食,每天饭后都会吃一个水果。同样地,他也尝试了学校附近不同种类的水果,最后找出了最适合自己的,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要通过亲身尝试才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

二、焦虑

1. “没有时间慢慢来,也不允许犯错。”自我规定的有限探索期,压力很大。

90后既向往真正围绕自己的意志展开生活,也向往品质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比之下,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是首要的。所有的探索,都被预设为不能牺牲这个目标。因此,探索被赋予了一个明确的截止日期,就算无法做真正喜欢的事,也绝不会耽误毕业之后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在今天,这个探索期最多就只有大一大二两年,有的人甚至从大二开始就在准备就业。

如此短暂的期限,如此热切的探索期待,让90后感到压力很大。这么短的时间里,90后不敢犯错。“我要赶紧想清楚我想做什么,不然我就得按照他们说的做”。他们是指,为了获得确定的品质生活而遵循的最稳定的道路,例如,公务员,外企员工。他们向往间隔年,但很少有人敢去实践。

中山大学大四学生王旋,独立杂志《逸仙周刊》的专栏作者,对同龄人也有敏锐的观察,关于自我探索,他谈到“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不承认所谓的探索成本。我们的生活里面没有试错这么一个概念,每一个点都要选择得最好,没有人给你留任何一段时间和一部分的成本用于给你去试错。美国的所谓青春大片宣扬的是破坏,甚至是漫无目的的破坏,因为只有在这种破坏里面才能意识到建立的价值,才能在对抗之中寻找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我们这一代人,仍然缺乏一种对抗的过程,没有办法找到对社会、对于自己将要行走道路的宣泄点,缺乏独立的人格去支撑以后所谓的梦想,甚至寻找不到这一种热情所在,而只能根据社会的要求、家庭的要求继续走下去。”

2. “尝试了很多,但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沉溺于消费式的探索,无法找到兴趣,也无法形成自己真正的判断。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几乎每一种兴趣都提供了丰富的,从美食,文艺电影到街头运动,消费选择触手可及。这些选择,包括网络上大量的资讯和娱乐内容,也包括线下大量的商品消费或是活动机会。

为了发现自己的兴趣,从线上到线下,90后亲身参与了很多。他们一方面无法停止尝试新的兴趣,从中获得新鲜刺激的体验,共同话题和谈资,寻找到同伴。一方面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他们会抱怨自己的“三分钟热度”,为自己不能专注和深入一个兴趣而感到负疚。

年轻人甚至说,只有关掉手机,关掉网络,最好去非洲,才能开始自我发现之旅。因此,骑行,旅行,隔绝当下的环境,成为了很多年轻人自我发现的开始。因为这样的方式,提供了一种专注于自我的机会,从而可以真正开启自我发现。90后热转的一个帖子,是《当我们想体验的越来越多,得到的却越来越少——体验,迷茫与热爱》。

这是因为,消费本身,并不能代替劳作和创造。消费式的探索,意味着没有接受挑战,没有在过程中付出辛苦,无法慢下来,专注和反思个体感受,并进一步的付出努力。这样,也就意味着很难真正进入到对兴趣的寻找和培养,更没有表现为创造力的实践,形成自信。同时,消费本身,也不能提供个人决策的参照系统。即使有很多的消费,也不意味着能够形成自己的原则和判断,去面对日常生活。

能说明这种消费式探索的最佳例子是,旅行成为一种流行的自我探索方式,但现在不少年轻人开始反思,它停留在消费和逃离,解决不了自我发现的问题。

“有两类现象值得关注。第一类现象就是那些体验更多后迷茫的朋友,他们想通过‘体验更多’来发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很明显,‘体验更多’没把人搞明白,反而搞晕了,愈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问题在于‘体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只要看到、听到、尝到、闻到、接触到就行了。第二个层面可能就需要我们进去初步研究、操练,自己DIY一下。第三个层面可能就得深入进去了。从时间和精力耗费上而言,第一个层面用时最少,不需要你想什么,只要敢做就行;越往上,你的用时越多,精力投入越高。而且,从第二个层面开始,要求开始从被动变为主动了,你得去自己想、自己去琢磨,难度也越来越大。相应的,越往上,人的成就感也就越高,对事物的感悟也就越多,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深刻。”-人人网上的热转日志《当我们想体验的越来越多,得到的却越来越少?——体验、迷茫与热爱》。

3. “管不住自己,受不了失败”。极度的自我保护,害怕挫折,不能坚持,也缺乏自主管理的能力。

当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之后,很多90后受困于无法坚持。

在进大学之前,高考是唯一的清晰目标,有人监督鼓励。进入大学之后,找工作是清晰目标,有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和鼓励。而自我探索是唯一自我设定的任务。探索的过程需要个体极强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意愿,包括面对挫折和失败,风险和未知的管理。

90后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仍然是保护多于放手试错。而学校和家庭教育,也没有提供自我探索所需要的自我学习和反思的能力。

因而,90后容易害怕挫折,而且缺少自主管理的能力。在具体行动中,拖延症和不靠谱,成为典型的病症。拖延症意味着,完成很多事情,是需要投入时间,要迎接挑战和可能的挫折,这些都意味着牺牲当下的轻松愉悦,90后因此而逃避,直到躲也躲不过去的时候再面对。而不靠谱,表现为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具体要行动的时候,面对可能的挑战时,即使刚刚信誓旦旦,也可能转眼临阵脱逃,或者半途而废。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明明计划好了今天看书,却一不留神看电影、玩游戏到了深夜,明明想好今天要收拾房间,却怎么也不愿意动手,时间匆匆过去,计划又没有落实……常常在期末的时候,后悔之前为啥不好好学习,常常在拿到成绩单的时候,懊恼考试的前一个晚上应该少玩一个小时游戏……每个学期初,我们都在雄心壮志地谋划一学期的大计划,要提高成绩,要学英语,要锻炼身体……一次又一次地计划,一次又一次失望,慢慢地,我们仿佛习惯自己的状态了,甚至还给自己一个理由,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是不去计划的好…”-复旦大学引进战拖工作坊

三、实践

1. 围绕兴趣创造产出

兴趣相关的消费正在上升,但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基于消费可以参与,可以创造,分享和表达,获得成就感。因为有产出才能对生活有建设。能够有产出的领域的兴趣爱好在上升:

*帮助自我表达:比如绘画,摄影,视频拍摄剪辑等;各种周边产品。

*帮助提高生活质量与品位:比如烹饪,甜点,做咖啡,手工等。

2. 学习自我管理

为了更专注于自我,年轻人开始学习培养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改善注意力,培养专注力,自律能力等。

*使用科技工具:ToDoList软件,番茄钟,各种新的app等。

*加入集体相互鼓励:晨读小组,战拖(战胜拖延症)小组等。

*通过运动锻炼自律:持续的跑步和健身等

*管理日常个人作息:打卡早睡等。

3. 记录个人历史

对个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捕捉和记录,主要的目的,是想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变得有个人的印记,表达自己。同时,通过日常的这种自我叙事,更重要是可以时常反观自我发现和探索的实践。主要方法包括:

*更多的自我定义的纪念日:比如家里宠物去世的时间,购买第一双球鞋的时间,跟女朋友在一起的总时间等。

*随时捕捉美好的日常生活细节:记录对自己有意义的人,事,物品等。“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更关心时间的长久:DaysMatters等app可以计算,在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所累计的时间。“累积的时间就有了历史感”。

4. 打开眼界去体验

通过离开现有的环境,去体验不一样的人和生活。这包括,自己亲身去体验,也包括,与有丰富体验的人进行直接接触和交流,得到启发和鼓励。

*亲身体验:比如出国,包括留学,交换学习,游学,国际志愿者项目,AISEC等各种国际性学生组织。获得接触不同文化和视野的机会,认识更多的人。比如旅行,自己独立在新环境下生活,对世界有了不同的体验,丰富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比如更频繁的实习和跳槽。

*与有丰富体验的人直接进行接触和交流:比如参与TED等各种分享沙龙。短短的几年时间,TEDx在全国70多所大学落脚,举办者都是大学生。比如关注感兴趣领域的达人,通过网上或者线下见面进行交流。

5. 寻找关于人生意义的新认知系统

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之外,90后想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适合什么样的人和事,有怎样的前景,想给自己找到最佳的成长道路,日常生活的原则性的指导,以及探寻人生的意义。

本文选自《城市画报》第337期封面专题「中国90后青年生活形态报告」。

来源:城市画报 (微信:城市画报,cityzine)

→ 邮箱订阅:留下Email,追踪每周心理精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独一无二  独一无二词条  发现  发现词条  我要  我要词条  展示  展示词条  自己  自己词条  
综合

 幸福的真谛:忘记过去,抓住现在

该怎样理解幸福?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却又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这里有与幸福密切相关的10个心理学解读,希望能带给你一些领悟。——1、幸福跑步机许多人有过这种体验,职...(展开)

综合

 10种方法 成功吸引他的视线

女人如何吸引男人呢?在茫茫人海中好不容易遇到自己心仪的对象,需要及时把握好机会,打动他的心,成功吸引他的注意,那如何才能吸引到男人?吸引男人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展开)

综合

 亲,月收入多少才能不惶恐?

大家都把生活质量的好与否全部压在那每个月的所领取的那沓薪水里了,因为有了钱,才能解决温饱,才能合理的安排生活。然而,月薪真的能够代表一个人的幸福额度吗?&nbs...(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