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向索隆看齐的Suzana
来源:改变自己(微信号:wechanger)
我有一个网络熟人,在社交媒体上,已经关注她两年多了,她是个多才多艺、聪明的女孩。她写博客、打零工并且最近决定回到学校读一个硕士学位。在欧洲,众所周知,学位和最终得到一份好工作并没有直接关系。我认为她对此也是清楚的,因为她说过把读学位当作是“学习和拓展思维的一次机会”,而不是为未来职业的准备。这样想没什么错,但关键是她有能力享受这些自由——做一个享受旅行的流浪者、为了学习而学习、对美食有很多见解——因为她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有了家人的资助,她从来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没了保障。她含着金汤匙出生,但对我们来讲,羡慕命运赐予她的自由是完全没用的。
但对她的生活态度表示担心是有用的——甚至是重要的。不要为了未来的经济基础而束缚了自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个观点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它传达的态度是:因为精神上的需求,旅行是必需品,别担心像“钱”这样的小事。这个女孩肤浅地贴出了她考究的照片,并配上让人激动不已的言论,比如舍弃一切逃离现实、辞掉令人讨厌的工作寻一座新城开始你的新生活;再比如,当你还年轻还未被世俗拴住时沉浸在世界的美丽当中吧。这是赤裸裸的诱惑,这样的诱惑不仅撩拨众人让其以为自己可以拥有如童话般的生活,同时让他们因为未曾拥有这样的生活而感到沮丧。
对于经济基础良好的上层阶级来讲,这是一种正向的鼓励。因为旅行而旅行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它也不能保证你一定会在旅行后变得更有文化修养、更与众不同(一些最糟糕的游客通常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那些一年能游玩三个国家的人)。但有的人的确有特权(没错,特权)逃离生活去各地留下自己的脚印,同时,那些比他们优秀点、聪明点或是更值得尊敬的人仍然待在家里去做繁杂的工作,只为了在未来的某一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份对有特权的人来讲唾手可得工作。这完完全全是一场金钱和门路的游戏,鼓励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那些社会资源少,需得“担心钱”的人来讲,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我可以去旅行,即使是在国外时我打工赚钱以支付各类开支。这是一种健康的有节制的特权。我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不用赚钱养家,如果失败了总可以溜回家,但我也攒了一些钱作为下次出去看看世界的旅行基金。但数以百万的人没有这样的条件,即使他们想要用自己挣来的钱去旅行也没那么容易,因为他们必须面对责任和贫困的现状。所以,能够以现在的方式旅行,看看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说,也足以让我心生感激。
再者,我理解了(尤其是在行走各地之后)能不能去旅游不在于你是否有能力而在于你是谁。有的人,肯定从出生起,就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拿更少的可支配收入;有的人,因为有家庭要照顾,不得不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有的人,要自己支付大学学费,或是想达到基本的经济独立。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像旅行者一样去学习、去成长的渴望。在各自拥有的生活背景下,大家的可选项不同,但却可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成长。他们的学习就是努力工作、推迟享乐或者一点一点地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也许不是在东欧的背包旅行,但很难说这个过程不能锻造一个人的品行。
有的人鼓励“别担心经济问题”,或“放弃一切去追求梦想”只能证明他/她对“担心”本身的意思有误解。那些有优越感的旅行者对“别担心”的理解是“别让它成为优先考虑因素,或者是别让它成为你的生活重心”,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认为你主动选择了多赚1美元而放弃了更为重要的人生体验。但是,“担心”在现实生活中是除了把赚钱摆在第一位你别无选择,因为如果你辞掉工作——或决定在东南亚的旅行上花费数千美金只为了寻找自己——你有可能会露宿街头。好吧,我其实是想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数以百万的美国人所认为的这个非此即彼的选择既幼稚也不高明。
每个人需要做的是沿着自己的路追寻经济独立和自由。也许,你足够幸运,人生旅途当中有了许多“闲逛”的机会、生活地从容不迫、并有机会尝试很多新鲜事——因为你知道在彩虹的尽头一定有安定的生活。这很好,如果只是因为自己的“特权”没能帮助他人,你不需要感到愧疚或是羞耻。但若你认为旅行是唯一可以了解自己内心的方式,并鼓励他人跟随你的步伐,那么你就真成了傻瓜。这让你成了那种人,他们传播“鼓舞人心的”小段子,那些只适用于吃穿不愁的少数人群。上帝不会让任何真的需要钱的人去听从那样糟糕的建议,他们不能像你一样只因有趣就去南美洲游玩。旅行结束后,他们的境况只能比原来更糟。没有一种纪念品能让你现实的生活好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