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武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深入人心的口头禅,不知教育了多少农村的孩子。
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说,你要比邻家的孩子更懂事,你要知道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你要谨小慎微,不要惹事,你要默默地努力。城里孩子也往往被告诫说,你不努力你就只能去当农民。
儒家传统道德文化的压抑与隐忍深深地刻在了穷人家孩子的心中,想要有朝一日,摆脱现状的不堪,取得成功,就得默默承受一切,欢笑只是强颜,泪水只往回流。
其结果是,确实有部分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幸福。但遗憾的是,可能大部分孩子虽然经受了考验,默默了青春,甚至考上了名牌大学,却最终一事无成。
适度的自我控制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自控的孩子相比于那些自控不足的孩子,往往有更好的学业成绩,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有更高的自尊心和适应能力,未来有更好的收入和更高的幸福感。
但自我控制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自我控制往往会得不偿失。对于人的社会适应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两类问题行为(或者说适应不良行为)。
一类是“反求诸己”的问题,也叫做“内化问题”,动机上表现为“毁灭自己”。这类问题是指向自己的,表现于内在情感上指向个体内的适应不良症状,典型的内化问题行为有低自尊、孤独、抑郁和焦虑等等。
另一类是“反求诸他人”的问题,也叫做“外化问题”, 动机上表现为“毁灭他人”。 这类问题是指向他人的,表现于外在行为上指向他人的适应不良症状,典型的外化问题行为有攻击、犯罪等等。
自我控制与这两种问题密切相关,过度控制(overcontrolled)非常容易导致内化问题,控制不足(undercontrolled)非常容易导致外化问题(Compas, Phares, Banez,& Howell, 1991)。
人的天性并不喜欢孤立,更不情愿压抑。过度的自我控制是对人本性的束缚,容易把自己禁闭在一个冰冷的角落,自苦又自怜。
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对292名非裔美国青少年进行了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的自我控制可以促进学术成功和心理社会适应,但同时也会破坏身体健康。尤其是,对于那些社会经济地位更低的孩子来说,他们依靠更高的自我控制获得了更好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社会适应,但是通过验血发现他们的细胞衰老的程度与实际年龄不符,他们身体中往往含有相对于自己实际年龄更老的细胞。
所以,处于弱势的孩子,不要因为奋斗而丢失了人性的真性情,不要因为隐忍而失去了生命的鲜活。真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更要敢于忘记过去的悲情。
在大海放上一个枕头,即便风暴或将来临,也要睡得安稳。在太空装上一个秋千,即便黑暗就在周围,也要摇得自在。
肺的张合才有呼吸,嘴的张合才有语言,细胞的张合才有生命。物质与精神的富裕都非靠压抑而得来,有张力的生活才能够成就有情怀的人生。
参考文献:
Compas, B. E., Phares, V., Banez, G. A., & Howell, D. C. (1991). Correlates of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Perceived competence causal attributions, and parental symptom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9(2), 197-218.
Miller, G. E., Yu, T., Chen, E., & Brody, G. H. (2015). Self-control forecasts better psychosocial outcomes but faster epigenetic aging in low-SES yout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33), 10325-10330.
如果您也想成为壹心理的专栏作家,点击 来吧,成为壹心理专栏作者
陈武专栏· 心声
壹心理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心理学与生活”(psy_life)创办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在读。关注“心理学与生活”,请扫描二维码。
本文由 壹心理专栏 陈武 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susan.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