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以心为本的心理学:中国人的幸福与文化心灵(3)

文化心灵及其意义

——申荷永,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上的主题演讲,2007

若是我们对中国人的“幸福”作进一步的考察的话,那么,我们所触及的,则不仅是人们用心的生活,而且是文化所固有的心灵的意义

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辜鸿铭(1857-1928)先生,他在其《春秋大义》(1914)中试图描述中国人的精神和真正的中国人。他在书中这样写到,“我所说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赖以生存之物,是本民族固有的心态、性情和情操。这种民族精神使其有别于任何其他民族,特别是有别于现代的欧美人。”

那么,具有这种民族精神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呢?辜鸿铭在充分的赞美之后说:其秘密在于真正的中国人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在辜鸿铭看来,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体现心灵意义的情感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那种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流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于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呈现中国人的情感与气度,就应该以心为本,体现一种心灵的生活意义。心灵的生活意义是欣赏中国人的幸福:“称心如意”的最重要的资源。实际上,当我们去思考幸福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已经是在探索生活与生命的意义。对生活的意义的追求,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关键,也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分析的核心。

我们汉字的“文”,本来寓心[1]其中:(金文)

这寓心之“文”,正是“文化”之“文”,文字和文明之“文”。我们中国的“文化”、“文明”与“文字”,本来含心其中,以心为本;这含心之寓意,正是引导一种拥有心灵的生活和生命。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一个人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可以反映在他人或社会与文化的心灵中。于是,我们本来靠“良心”来生活,一旦拥有了良心,甚至已不需要追求死后的灵魂,“天地良心”便可使人获得永恒。

在我们的传统中,世道也是由人心所立,我们称之为“世道人心”。一个人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也便体现在这由人心所塑造的世道中。心中自有天地,可包容世间万物。于是,一切宇宙人生,便都可在此人类自身的心上安顿。正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于是,我们的良心,世道人心和天地良心,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宗教性的意义和作用;由此寄托着内在的充实和生活与生命的意义

于是,由“良心”可见,在我们以心为本的心理学中,也包含了中国文化中的宗教情怀和终极期望。

当孔子被学生问到,能否用一个字来表示其整个学说的时候,他给出了一个“恕”字:“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同时,在《论语·里仁》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那么,这个“恕”字的意象又如何呢?

(篆体)

“恕”字从心从如。“如”从女从口,有遵从、依照的含义;与心的结合而会意,故“恕”有如心,如同一心和遵从本心之本义。孟子也曾用此心来解读儒学的四端:“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并且认为:尽心知性。“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孟子·尽心》)

文字是文化的心魂。我们可以从与心有关的汉子,来感受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心灵生活的意义。比如,汉字的“思”,头与心的结合与超越;汉字的“想”与“想象”本为心像;汉字的“悟”,寓意本心与真我……于是,我们的“愛”由心,“恨”亦有心,慈悲情怀、愁虑忧思、意志感應皆由心生,均以心为本。

以“愛”为例,在汉字“愛”的意象中,包含了孵化、保护、容纳与支持。我们中国有句谚语:“善心安爱”,描述的是君子品性,同时也是获得幸福的途径。拥有善心和爱心,我们不仅能获得自己的愉悦,而且能够把幸福带给他人,把幸福留于社会与文化。

由此善心安爱与由心的思索,我为“Eranos”选择了三个汉字的表达:“愛諾思”,其发音也十分相似,这样的一种翻译也包含了我对“愛諾思”(Eranos)的理解与情感。

这便是我对以心为本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理解和体验,以此东方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了幸福之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意义,以及中国文化中心理与心性的内涵。

……

(英文原载《Eranos年鉴》2008;中文收入申荷永著《心灵与境界》,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1] 这是李燕先生写给我们“第二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的“文心吉庆”中的含心之文。特别注明,以表感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学  心理学词条  中国人  中国人词条  心灵  心灵词条  幸福  幸福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综合

 自我 | 你准备再用多少“苦大仇...

每个人都曾是一个受伤的孩子,我也是。当我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感受到弱小、无助时,我曾采用怀疑、愤怒、战斗来试图保护自己远离伤害性体验,但事实上只是越来越痛苦。直到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