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时似大海捞针,虽“博览群书”却不知所措;开题时,导师反复点拨,提纲仍然形神皆散;答辩时,专家们责问炮轰、活力十足,学生却唯唯诺诺、无力反驳……如此现象每年毕业季都会上演。很多研究生写论文之所以似无头苍蝇,原因在于不得其法。
很多学生奉行过得去主义,知识增量全靠老师喂,自己不消化,对学术研究浅尝辄止,略窥一眼便自我满足。浅薄如斯,何以产出好论文?少了厚积薄发的过程,多了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只能与好论文、真学问越行越远。
日常被动学习,对外来知识全盘接受,是当下不少研究生的真实写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者,对学习做减法,知识获取仅靠课堂和作业,“考试周”被不少学生戏称为“知识巅峰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同于本科,老师授课只能起到提点作用,要获取系统性、成体系的知识,不能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学生课后研习。
二者,被动学习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广度,还体现在知识掌握程度。“真知灼见来自多思善疑”,习惯了老师喂饭式的学习模式,必然会出现学而不思或偏听偏信。摘取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就敢动手下笔,要么人云亦云混个“大差不差”,或是唱唱反调自诩深刻不俗。如此,论文怎能有思想?
三者,把学术训练当负担,敷衍了事心态大行其道。在研究生圈子里,不乏这样的论调,“截止日期是最佳生产力”“痛苦地学术创新不如快乐地‘旁征博引’”,甚至推崇论文速成教程……把学术训练推向对立面,又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论文写作不仅需要知识积累,还需要体系化的知识梳理、周密的逻辑论证乃至详实的实践观察,这些要求的实现有赖于论者主动学习。要写好论文、做好学问,必须端正态度,掌握读书之法,对知识抱有敬畏和思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