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25日,阿根廷世界杯决赛被当时还叫北京电视台的央视转播。漫天飞舞的彩屑和纸带,狂野的球迷和狂傲不羁的球星们,让中国的观众目瞪口呆。很长时间内,年轻人的主要话题,都是肯佩斯、荷兰、全攻全守这样的词汇。那个夏天,世界杯通过转播信号,第一次“来到”中国。
20年后,1998年法国世界杯。当时互联网还不是很发达,人们获得世界杯的消息依旧要靠报纸。有人在一份小报办世界杯特刊,每天熬夜,为的是把刚刚结束的比赛结果印到报纸上,在早晨7点前送到地铁里。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眼见着这份报纸的发行量就从4千份狂飙到了8万份。清晨结束工作,走出报社,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报贩,开着面的、推着平板三轮、骑着摩托……各式各样的运输工具在印厂外排起长队,等着运走油墨未干的报纸。在地铁里,那些提着包匆匆上班的人们,买上一份报纸,急切浏览,他们就想知道谁赢了。
没有中国队参与的比赛,让千万中国人痴狂
看着这火热的场景,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没有中国队参与的比赛,竟然会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如痴如狂。四年一次,世界杯就像水和粮食一样,成为很多人的必需品。他们为之癫狂、哭泣、欢乐,甚至计算着今生能看到多少届世界杯。但他们没有主队!细分之下,这个奇怪的心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就是从1978年开始到1990年;关键字:不服
这一阶段中国的球迷关心世界杯,主要还是盼望着中国队闯进决赛圈,看世界杯的最终目的,也是要看看中国队和人家差距有多大,有没有打败世界强队的能力。那时候中国足球在亚洲还是数一数二的,很多国外队伍和中国球队比赛后,都会留下一句话:怎么这么有实力的队伍会进不了世界杯呢?当时还有一位足球名宿说过一句话:世界杯是门小院子大。言外之意,只要能闯过预选赛,到了决赛圈里,踢腾出多大动静可就没准儿了。
那时候的中国队在亚洲没什么可怕的,“恐韩症”还没有发作,踢日本更是不在话下,唯一势均力敌的对手是西亚的沙特、科威特、伊朗那些队,但交手也是胜多负少。但倒霉的是三届世界杯预选赛都倒在了阴沟里,1981年是被新西兰和沙特联手算计,人家打了默契球,把中国队卖了;1985年是意外在小组赛中输给了香港队,酿成“5·19”事件(指发生在1985年5月19日的北京的球迷因不满国足比赛成绩而恼羞成怒,引发了暴力冲突的历史事件);1989年是连续两个“黑色三分钟”。很多球迷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实力问题,仅仅认为是运气不好。
“5·19”那天,我在工体现场看球,散场的时候球迷砸了汽车,好多人被抓去劳改了。我回家的路上,听见有球迷郁闷地说:“等中国队进世界杯,我儿子都能打酱油了。”他没想到的是,他儿子的儿子都会打酱油了,中国队反倒一蟹不如一蟹,离世界杯越来越远了。
如果能给90年代前的球迷的心态下个总结的话,就俩字儿:“不服”。看世界杯,“不服”的心态居多,瞧见亚洲球队被虐,大家会说,还不如让中国队去。
■ 1994年到2002年这三届世界杯,可以说是中国球迷关心世界杯的第二个阶段;关键字:剥离
那些年,央视和地方台开始大量转播欧洲联赛,人家比赛的水准之高,让中国球迷如醉如痴。渐渐地,很大一批拥趸有了自己的偶像,这些球星所在的队伍,也成了球迷心中的主队。但在这一阶段里,中国队的表现越来越差,1993年预选赛小组没出线。1997年竟然因为最后一战对沙特算分错误,采取了保守的战术失去出线资格。2002年,日韩不参加预选赛而沾光进入正赛的中国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如果说以前几年还有什么不服的话,这几年是彻底服了。
记得1998年办世界杯特刊,夜里看球做版的时候,有编辑看着电视屏幕,满脸艳羡地说:“我要是一个巴西人,一个德国人,该多么幸福,哪怕是尼日利亚人、喀麦隆人、科特迪瓦人也行啊。”
和世界杯上那些队伍相比,中国队确实有着让人无法理解的一面。你说经济决定竞技水平,非洲那些穷国也能出线,也能打败强队。中国经济搞得不错,可足球却是一地鸡毛;你说国运兴球运兴,可刚刚发生过战乱的伊拉克就能打败你中国队,运气还有比他们更衰的么?你说是体制问题,朝鲜踢得都比你强。你说是饮食结构问题,但人家日本韩国却风生水起。
结论只有一个:足球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水平太低,要上进心没上进心,要责任感没责任感,甚至廉耻都没有了,他们自甘堕落,他们自暴自弃,完全不值得为之动容。其实很多领域都有这种现象,凡是越搞越砸的项目,都与管理者所处的环境及其素质有关。
既然失望已到极点,索性就不去关心。人们发现,如果不念及中国队,世界杯就更让人愉快。在这些年里,巴西、阿根廷、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这些球队,在中国都拥有了大批拥趸,庞大的足球消费市场已经形成。可惜,这个市场不是给中国队准备的。
这个阶段的总结也是两个字:“剥离”。人们已经完全习惯了没有中国队的世界杯,中国队的糟糕战绩,不再被拿来痛心疾首,而是被用来调侃与嘲讽。“足球”与“中国足球”,已经成了两个范畴的事情,是两种运动,完全不在一个次元。
■ 2002年以后到现在,中国人的世界杯情结进入第三个阶段;关键字:商业
这段时间,互联网迅速发展,人们能获得大量的信息与互动,这段时间,中国队进一步沉沦,与世界杯越行越远。而球迷的性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元了。
很多人不再为看球而看球,他们看帅哥、太太团,看时尚,看风景。女球迷群体増加,她们表现得像听音乐会一样癫狂,市场份额陡增一倍。真正的伪球迷群体也在形成,他们不关心比赛本身,而关心结果,因为他们下了注。而还有一批明星、富人们,平时从来不关心足球,但此时会努力站到世界杯赛场的观众席上,自拍照片,发上网络。是的,抖豪车、名表、皮包都有风险,但抖一张世界杯门票,没人说你炫富,虚荣心还会得到天大的满足。
无数搭调不搭调的人都能从世界杯上分一杯羹。餐饮业的老板们会抬出电视,通宵招揽顾客。电商会大促食品、酒水,狂赚一笔。而那些作家、明星们,爱不爱球都没关系,爱钱就成,写点专栏,当回嘉宾,一个月下来,多少能赚得一笔。
中国人的世界杯情结变成了“商业”二字。这个离世界杯无比遥远的国度,大家却都在为世界杯疯狂着。人人都能消费和被消费,人人都是参与者。真正被冷落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足球。当年的激情澎湃到现在已经巨变,中国人也从睁眼看世界,变成了越来越多的参与。当年是不服输,现在是多赚钱多花钱。
球迷们世界杯的情结,能体现出时代变迁。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应该感谢有足球的时代。它能让人神游世界,能伴随很多人的一生,带来四年一个忘我的、忘掉一切烦恼的夏季。
他们没有主队,但不妨碍他们幻想“如果世界杯在中国举办”
有些记者在开幕前鄙夷不屑地告诉祖国人民:“巴西缺乏世界杯气氛。”南非世界杯乃至伦敦奥运会的时候,也不乏这样的报道和言论,这几乎已经成为每次世界大赛某些中国记者的规定动作。他们还会痛心疾首地告诉我们:“场馆建设是多么烂。”更重要的是,和南非一样,巴西也是个犯罪率高的国度,他们会花容失色地告诉你:“好怕怕呀,不能一个人上街呀。”
对异域第三世界的想象,首先当然是建立在天朝大国的坚实基础上。国际奥委会夸过北京奥运是史上最好的奥运会,中国乃是体育盛会的专业老大:如果说巴西是足球王国,那么中国就是足球场王国,如果巴西向哥斯达黎加以及有些非洲国家看齐,跟中国签署一些能源和贸易协定,没准中国还可以投桃报李,帮巴西援建足球场呢,世界杯场地建设也不至于这么拖沓。
如果世界杯在中国举办,那势必将成为史上气氛最好的一届世界杯——
■ 比如,我们将看到一个破吉尼斯纪录的巨大的足球,在天安门亮丽升起,而一颗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将悍然刻上中国足球队所有球员的名字(鉴于保护大象的考虑,最后象牙换成了米粒);秦始皇的兵马俑,一律穿上了球衣(鉴于保护文物的考虑,最后兵马俑指定由潘家园提供)。
■ 比如,全国各地居委会发动了大妈,学校发动了红领巾,他们纷纷挥舞着小红旗,以各种方阵,每天在大街上热烈欢迎欢迎欢迎外国友人。
■ 当然,届时吾国的广场大街立交桥下,也绝不可能像巴西这样,都世界杯了还四处有流浪汉,在警察眼皮底下睡大觉——哦对了,是在城管眼皮底下睡大觉。当然,届时吾国的大街上也不会有任何垃圾,不会有烟头和纸屑,甚至不会有鸟粪。北京奥运会那会儿,有人在交道口南大街,见到一位身戴红袖章的居委会大妈正在教育一位大爷:“您看您,养了鸟就甭没事开窗呀,您说鸟飞出来把屎落人身上哪行呀?!”
■ 当然,迷笛和草莓将为世界杯让路,光荣地停办一年。员工享受带薪假期一年。中国摇滚乐队只好纷纷参加选秀节目。
网上有一篇妙文,是说巴西第三大城市萨尔瓦多如何缺乏世界杯气氛,说是都临近世界杯了旅游品市集上还很少有世界杯纪念品,还都是平常的那些本地货色。这位老兄真应该赶紧回国,去一趟义乌比去什么萨尔瓦多强多了。巴西的世界杯纪念品大多“made in china”,若要从纪念品来看世界杯气氛,我大义乌举世无敌。(资料来源:老猫、张晓舟等人观点性文章)(转自心灵咖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