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喜剧之王》,没错,就是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看过《喜剧之王》的同学,一定记得尹天仇的这句台词:“其实我是一个演员。”片中,尹天仇对拍戏的执著感动了很多人。
而心理学的起源,也正是从希腊神庙中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开始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人生定位,这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任务。因此,推荐心理学影片,首选周星驰的《喜剧之王》。
给黑社会老大做心理咨询,绝对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活儿。片中的心理医生是个搞笑的角儿,被逼一步步打破咨询设置治疗这位黑社会老大。而这位心理医生的精神分析功底也相当深厚,最终使黑社会老大的无意识意识化了。
社会上一帮不良青少年打架、斗殴、入室抢劫、强奸,对于他们的罪行,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改造之呢?所谓的“路德维克疗法”,即“厌恶疗法”真的有效并有益吗?一个人的行为改变,到底是通过外在约束,还是通过内在选择来实现的呢?《发条橙》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会激发观众永恒的思考。
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天才的自我接纳过程,同时也展示了怎样才是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核心品质,在片中心理咨询师的身上得到了良好体现。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两个人共同成长的历程。
女主人公看上去是一位社会成功人士,但她的内心却比较荒芜。自她住进一家心理咨询室的隔壁,听到另一个人女人和心理咨询师的谈话之后,她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内省过程。慢慢地,她找回了真实的自己;而另一个女人的咨询也结束了。这“另一个女人”到底是谁呢?
这种态度,被曾经也在集中营待过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称为“悲剧性乐观主义”,即一个人尽管面临着人生的悲剧——苦难、罪疚和死亡,但是仍然保持乐观。这样一来,就能够变苦难为人生成就,因罪疚而悔过自新,在短暂的生命中承担负责。他常说,一个人不应该问生命有何意义,而应该去回答这个问题!
七、《当尼采哭泣》,这是根据当代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故事虚构了哲学家尼采与维也纳名医布洛伊尔之间的交往,而配角有欧洲大陆知识沙龙所共享的玫瑰莎乐美和当年还是毛头小子的弗洛伊德。
尼采向莎乐美求爱,遭到拒绝,为情所伤,不再相信他人,同时还一直遭受头痛病的折磨;而布洛伊尔在病人安娜•O人离开之后,似乎失去方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于是,布洛伊尔医治尼采的头痛,尼采医治布洛伊尔的心病。他们成了一对旅途上的伙伴。
派奇•亚当斯这样的人,可以称为是一名受伤的医治者。我们发现,有很多著名的心理医生都有着受伤的经历,然而却因此成为一名杰出的医生。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说过,最好的治疗师是他自己有问题,但能够觉察到它们并且正在努力解决它们的人。荣格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受过伤的医生才会疗伤。
实际上,这部影片讲述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一个关键的概念——移情(transference),也即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待移情的态度,似乎不尽相同。前者主张治疗师应该节制,像冷面的外科医生一样,只管把手术完成。而荣格似乎认为,移情当中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包括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内容,需要认真加以对待。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的残障人士寻求性代理人为自己“破处”的故事。其中,影片对于当事人对待性的模棱两可,对寻求代理人的犹豫不决,描写得十分细致。尤其是他与神父之间多次的谈心,增长了他前行的勇气。而他与性代理人之间,性与情感的纠葛,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即双重关系(专业关系与专业之外的关系)如何处理才更好?
以上作品均可见豆瓣阅读《看电影学心理学》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