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感觉是怎么被扭曲的?

我们常常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那么,我们是否仔细想过,这些伤害是怎样发生的呢?

     心灵的伤害无法度量,我们也无法完全进入另外一个人的感觉系统。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一个痛苦的人就坐在我们的面前,但我们所理解的痛苦和他所承受的痛苦,往往相去甚远。

     这些年的咨询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窄门,我见到了那么多痛苦的儿童,也见过那么多痛苦的家长,而许多家长也曾经是痛苦的儿童。从这道窄门中,我渐渐理解了感觉被扭曲的过程。

     有个叫大宝的孩子记忆力很差,连非常简单的文字和知识点都记不住。后来陆续发现了好几个这样的孩子,记忆力差到让人吃惊的程度,而且观察力、理解力也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家长只好无奈地给孩子贴个“笨”的标签。

     这些孩子真的笨吗?

     我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活在非常残酷的家庭环境中,家人暴躁阴郁或有强烈的攻击性,特别是同时承受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的孩子,总是特别健忘。有些在暴力环境成长起来的家长,也伴随着选择性遗忘。

      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什么会阻碍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的发展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最简单的场景。比如一个小学的孩子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对回家之后的情形有怎样的预测呢?假设这个孩子的家庭环境非常温暖,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宽容、接纳、支持、陪伴,那么,孩子的状态就是非常放松的,他想象中的场景可能包括:吃东西、玩游戏、看电视、做作业,与妈妈聊天,和爸爸下棋……这些事情通常都可以轻松、顺畅地完成,那么,孩子就会满怀憧憬地踏入家门。相反,如果孩子生活在暴力的环境中,一想到回家,马上回忆起曾经的打骂,心里充满恐惧感,孩子就会本能地进入防御状态,他想到的不是玩耍,也不是动画片,而是先自我检查一遍,——作业是否完成?课程是否学会?衣服有没有弄脏?文具是否齐全?总之,要尽最大可能避免父母的打骂。这种打骂往往不是普通的打骂,而是真正的“往死里打”,不止一位家长向我描述小时候如何被打得遍体鳞伤,听起来都让人胆战心惊。这样的孩子回到家里,只能像机警的小鹿一样,随时注意周围动向,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哪怕想折个纸飞机,都会挣扎半天最终放弃,时刻关注父母的表情,一旦扫描到不高兴的神情,便如临大敌。被打骂之后,心情晦暗无比,却得不到任何抚慰,那幼小而孤单的灵魂,仿佛独自生活在天地间……

     当一个孩子躲避各种可能的伤害时,也严重束缚了自身的活力。在惴惴不安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失去自我,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身体紧绷、表情僵硬、语调缺少感情色彩等。遇到那种童年极度不幸福的人,从这些信息上就能大致判断出来。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孩子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标准不是“喜欢与否”,而是“安全与否”。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安全感的重要。孩子只有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才会自发地、满怀喜悦地向外探索。这样的孩子拥有轻松开放的心态,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喜好做出选择,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总能收获成就感,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与他人打交道会首先释放善意,并对生活充满憧憬。

     相反,童年被伤害的孩子,从最根本上说是伤害了孩子感觉系统,改变了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警惕地防范各种危险,把注意力全放在他人身上,那么,久而久之,在失去自我的同时,还会失去另外两种能力——信任和喜悦的能力。如果父母用严苛、残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总能证明自己的忧虑是对的,就会不断强化这个模式。最终,孩子会用这种方式预测他人和世界,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会像踏入家门之前一样自我检查一番,以为所有人都会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不知不觉进入防御状态,这会导致关系的疏离,这个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别人不可信”这一论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消极的思维方式,总是用负面的眼光看待世界。我观察过很多人,一辈子陷入消极思维的漩涡。童年的感觉,仿佛是给我们人体这台庞大的“生物电脑”预装了一种程序,就算我们意识到这个程序有问题,卸载重装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咨询中,我非常关注孩子感觉系统在以怎样的方式运行。一些所谓的问题儿童,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就是无法专心完成,其实,是他们在感觉层面被伤害了,同样一件事情,在我们眼里的感觉,和在这些孩子眼里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就拿做作业这件事情来说,哪怕是很简单的几道题目,在他们眼里也可能像高山一样难以跨越。最近的咨询中,也遇到一个这样的例子。孩子的父亲脾气非常急躁,常常为很小的事情打骂孩子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心绪烦躁,对伙伴关系不敏感,记忆力很差,写作业也很困难,甚至还说过要自杀。

     这个咨询的思路非常简单:终止责骂唠叨,对孩子进行积极反馈。当然,我和妈妈每天重点讨论的,就是怎样精准地进行“积极反馈”。每次看了家长写的日志,我都会沉浸在孩子的角色中,体会孩子内心的波澜,这样慢慢就找到了能真正触动孩子的话语和方法。咨询两周以后,这个孩子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不断刷新做作业的速度记录,走神也不像以前那么严重,特别是今天的日志,妈妈告诉我孩子居然在学校把语文的三项作业全部做完,这是从来没有的情况,以前考试的时候孩子做的很慢,但上周的数学考试他居然半个小时就做完了,而且比上次考试高了10分,据说“把老师吓了一跳”。当然,这些具体的指标只是表象,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孩子感觉在发生改变,以前他觉得困难的语文题目,现在他能在学校独立完成,说明畏难的情绪在减轻,而且,他找到了快速完成作业的感觉,并为此感到喜悦。其实,这个孩子的变化也“吓我一跳”,他变化的速度和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测。

     我越来越发现,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个方法去判断教育效果,而是要看这些方法是否触及孩子感觉,是否改变了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比如与孩子共情这个方法,我常常听家长说——“我知道你很难过,我知道你很想得到那件东西,妈妈要是你的话也很想得到,但是……”,如果像“背书”一样把这段话念给孩子听,孩子能听到这句话,却感觉不到妈妈内心的理解和疼惜。这些话只有共情的形式,没有共情的效果,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虚假的共情。这些所谓的方法,甚至连方法都算不上,只是教育上的“形式主义”。

     对孩子的真正理解,是感觉层面的理解。当然,如果家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感觉被严重扭曲,那么,在感知孩子感觉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感觉是怎么被扭曲的?  扭曲  扭曲词条  感觉  感觉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综合

 如何谈一场成功的恋爱

怎么确定自己在情场上所作所为,到底是不是合适,然后有一天你要转身谢幕的时候,又怎么知道我刚刚这些经历是不是成功的?其实上情场跟上战场一样,先要搞清楚为何而战。上...(展开)

综合

 12招绝杀男人的心

有些女同胞们认为男人的承诺、男人的感情和男人的理由都不靠谱,如果你想成为男人的唯一,不容错过以下12招必杀技。——女同胞们,在这个世间有三样东西不能轻易相信: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