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完善自己的人格
文/岳晓东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了解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一个人的人格,在10岁之前基本上是父母基因遗传的作用,但后来则越来越是个人努力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格完善就是对个人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补善去恶。说白了,就是江山易改,本性当移。
人们一般认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认为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是难以改变的,但实际上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不论是我们的生活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由此,我提出了一个“@人”的特征,并用几句话进行了概括:外圆内方、张弛自如、新旧通融、自觉自由、幽默严肃。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就是较为完美的现代人。
■ “@人”的人格完善指的是什么?
简单说来,就是实现个人的人格优化组合与优势互补,就是主张不断改善自己的性格,完善自己的人格。换言之,“@人”人格主张“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差去什么”,这是人格改变的内容和方向。
用血型理论举例,“@人”就是将O型血人的自信、慎重、理智与A型血人的细心、热情、谦让等加在一起,再将O型血人的冲动、固执与A型血人的焦虑、孤僻等特点去除,这就成了“@人”!当然,“@人”只是一个形象比喻,我们关心的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有不完善之处,都需要磨炼提高,这就够了。
■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
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过程。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人格”,如说某某人人格高尚,某某人人格卑劣或某某人缺乏人格,是从伦理道德的观点出发,与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含义是不一样的。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因此,没有人会没有“人格”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理想状态。而只有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达到结合的时候,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罗杰斯主张,人格的成长在于充分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和谐,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和不协调。罗杰斯还主张,心理咨询的本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肯定和鼓励来询者,不断强化其自我状态的协调,帮助来询者充分实现自我的完善。
由此,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人对自我的成长有明确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最佳性格组合。比如说,平时,有的人太自卑,太敏感,非常想变得自信、随和起来。这当中他的现实自我就是自卑,理想自我就是自信。那么,他唯有不断地与自己作斗争,才能终有一天达到自我的人格完善——做一个不自卑、不敏感,从容自信的人。
■ 完善人格需要掌握十大重点
(一)培养自我挑战:
就是要意识到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结果。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
所以,在生活中,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议论你,都在照射着你人格的优缺点。对此,你只有不断上心,方可完善自己。这与小孩子不一样,小孩子一天到晚,父母都在敦促他们改正缺点,形成某种规范行为。而成人的人格完善,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自己跟自己斗。
(二)培养自我信念:
就是要树立一个信念。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个人的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方式的总和。在人生的最初10多年当中,先天遗传对个人的人格占主导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后天培养的人格因素越来越起主导作用。因此,人格实际就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方式。所以,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与努力,改变自己的人格。
(三)培养自我批评:
就是要客观评价自己。有时人们容易自傲、忽略别人给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可实际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许比自我评价更客观、具体。我们应该避免自我封闭,要信任他人,并谦虚接受别人指出的不足。其实,不管对方是何等身份,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面能反射出自我的镜子。同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以得到更多人对自己的反馈。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完善自我。
(四)培养榜样学习:
就是神交古人,结交益友,通过对他们的认同来促进自我的成长。毛泽东主席曾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成长,需要不断地发现古往今来的榜样人物,并加以积极的效仿。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可视为“@人”的典范。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大弟子,后来因为学术见解不同而分手了,他曾提出著名的“自卑情结”理论,就是指人在某些方面都有自卑,因此人需要不断克服自卑,不断成长,这才是人的基本需求。有趣的是,阿德勒本人的生活经历恰恰验证了这一点。阿德勒在家中六兄弟中排行第二,从小驼背,行动不便。他的哥哥体格健壮、蹦跳自如,所以阿德勒总是自惭形秽。为了超越哥哥,他不断地努力,直到有朝一日,他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名满天下的学者,而他哥哥只是一个乡村小教师。早年,因为阿德勒学习差,其老师曾建议他去当鞋匠,但是当他在奋发学习后,他的人生完全是另一番风景。
(五)培养目标设定:
就是要树立自知之明,要深刻地了解自己的长短优缺,并勇于挑战自己,完善自己。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约哈里之窗”的理论,它假设了有关认识自己的四大范畴。
公开范畴:你和你周围人都知道的。
盲目范畴:别人对你了解,但你自己对此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隐匿范畴:你对自己了解,但别人不知道的。
未知范畴:你自身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而且周围人都感觉不到的。
约哈里之窗提出了认识自我的办法,就是增加公开范畴。
把盲目范畴变为公开范畴:听取周围人的意见,甚至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即使是批评,也应感谢别人能让我们对自己有所了解。
把隐匿范畴变为公开范畴:要注意自我表现,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但自我显示要谨慎,不能没有任何掩饰。
把未知范畴变为公开范畴:这需要置身与不熟悉的环境中,体验新的经历,在新生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六)培养自我磨炼:
就是要付诸行动。即使是很小的改变或象征性的计划,也比停留在脑子里的计划要好一百倍。要相信自己能都成长,能够改变,相信行动是改变自我、接近理想人格的最佳途径。尤其是最初产生自我完善想法之时,是最有行动动力的时候,此时应尽快行动起来。
(七)培养自我监督:
就是要监督自己。要有所行动,就需要“勇”字当先,比如一个原本就很窝囊的人,再忍就更雪上加霜。对这样的人,就要有点英雄气概,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行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在行动之前,要战胜“内在的批评”。所谓“内在的批评”是指“这毫无用处,何必做呢?”、“这是行不通的”。这些想法会贬低自己的能力。对于这些想法,首先要意识到,这种想法是你完善人格路上的障碍。对于它的出现,你要分别找出回答。比如,去问问别人是怎么想的?维持这样的现状会让我更好受吗?等等。
其二,在行动中,要善于接受失败。一般来说,谁也不喜欢失败,但失败往往无法避免。在失败面前,要善于把抱怨变成目标。一旦开始实施自我完善计划,就要坚持到底,决不可半途而废。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退缩,因为最后的成果是极大的骄傲与荣誉!
(八)培养坚持不懈:
就是在自我完善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进度,努力达到新的目标。
林则徐曾在他的书房里挂一个大匾,上书“制怒”,林则徐每天要看这个匾,这种做法对于他就是不断的自我提醒和对自我发展的不断督促,其天长日久必产生潜移默化的转化作用。心理学将这个过程称为“内化过程”,林则徐这样苦炼“制怒”,其实就是在做“@人”!
(九)培养自我开放:
就是要保持一个开放的思想。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有的信息和事物都在不断地更新,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格,看看有没有和这个时代不合拍的地方。一旦发现,就有必要采取行动进行自我人格完善。
(十)培养自尊自爱:
就是要学会接受自己。虽然追求完美是好的,可是过度的完美主义很可能给自己带来比不做自我完善更大的压力与麻烦。不应该盲目追求“完美人格”,而是努力拥有一个“完整人格”。这就需要我们客观认识自己,包容和接受自己;增强自己的优点,改变自己的“大”缺点,接受自己的“小”缺点并把它变成自己的特点。对于缺点的分类需要一个主观和客观意见的平衡,避免把较致命的缺点留下、把可爱的小特点改变。
最后需要强调和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因为别人而勉强改变自己,自我完善应该是一个主动和积极快乐的行为与过程。永远不要为了追求八面玲珑而迷失自我。
不是一剂药下去就可以改变性格了;也不是一个晚上,一个突发事件就可以改变性格了,这要日积月累、要自己跟自己斗,当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最后达到最后结合的时候,就自我实现了——我终于改变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