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克富
周女士用“胆小如鼠”来描述自己10岁的儿子,并不是简单地想说明儿子的胆子太小,她是有特指的:儿子害怕猫!“见到猫之后的恐慌状态,真得就像见了猫的老鼠。”
从什么时候起儿子害怕猫的?这样的问题周女士回答不了,只是笼统地说“孩子从小就如此”。当然,她更不可能解释得了:一个强强壮壮男孩子,怎么会怕温柔可爱被别人当宠物养的猫咪?
儿子不怕别的动物,比如说不怕狗,尽管他不喜欢狗,但可以去摸它。儿子也不怕老虎,尽管老虎和猫长得很像,去动物园看老虎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恐慌的神情。唯独就是怕猫,只要见到猫,就会浑身发抖;听到猫的叫声,就整夜睡不着觉;甚至猫的图片、电视里的猫的画面、别人说到“猫”这个字……儿子都不敢看不敢听。
每年总有那么一个阶段,周女士家的日子不好过。那是猫发情的季节,夜里猫的叫声会让儿子仅仅依偎在母亲怀里,“气都不敢顺畅地喘”。没办法,有时候丈夫不得不在深更半夜拿了手电筒去院子里驱赶那些野猫,“邻居们肯定都觉得我们一家人不正常,可这事又无法跟人家解释。再说了,解释了又有谁相信呢?”有一次,一位抱着猫的邻居把儿子吓得够戗,周女士本想跟这位邻居说一下,让人家注意点的,但进了家门却了不知如何说好了,只好尴尬地无功而返。
于是,儿子始终怕猫,胆小如鼠。
【李克富观点】
在咨询室里,周女士的儿子谈吐自如,只要不提到猫。当心理医生采用系统脱敏疗法给个逐个展示猫的刺激的时候,出现了非常戏剧化的一幕。把一个“猫”字放到孩子面前,孩子不敢读,他的第一反应是去抓母亲的手。在心理医生鼓励下,总算能大声读了出来,这一步脱敏了。之后又逐渐施行了对猫的图片、画面和真实猫的脱敏。直到孩子能够脱离开母亲单独去触摸猫的时候,治疗基本成功。
通过在治疗脱敏过程中对这对母女的观察,心理医生也找到了造成孩子怕猫的根源。除了孩子自身敏感的神经类型外,父母的强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每当孩子表现出对猫的恐惧的时候(包括在咨询室内),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孩子搂在怀里,然后安慰:“不怕,不怕。”爱岂不知,她的行为其实是在告诉孩子猫的可怕,是在强化孩子的怕猫行为以至于胆小如鼠!而一般的家长可能的正确做法是,告诉孩子猫没什么可怕的,猫是可爱的,鼓励孩子去接近猫……
From—《心理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