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全力投入一件事中为什么那么困难?

投入为什么那么难?

文:武志红

微信公众号:wzhxlx

如果我能全力投入,那我一定可以取得非凡成就。

这样的想法,看似有道理,但恰恰是很多人不能投入的关键。因为,不投入,就可以一直抱着这样的假设——我会有非凡成就,之所以没有,因为我还没投入吗!如果真投入了,这个假设的逻辑就可能被戳破。

一位网友在我微博上留言说:“如果真全力投入了,但没有非凡成就的话就惨了……这个心理落差很恐怖。”

即,真投入了,但没收到非凡成就,就会有心理落差,而且这个很恐怖。

但这个落差又是什么,它为什么很恐怖?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是活在“我是完美的”这种想象中,但各种现实已无数次提醒他们,你并非完美。“我不是完美的”这种现实,他们还不具备接纳的能力,一接纳,他们就会走向完全相反的想象中——“我是垃圾,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他们要花很大的力气,去维护“我是完美的”这种想象。

活在完美自恋中的人,当这种感觉被戳破时,他们会觉得生不如死,即他们觉得,只有完美才配活着,不完美毋宁去死。

一位高中女孩对我说,每次大考试成绩下来后的几天内,她都恨不得自杀。

我问她:每次都这样吗?

她想了想说:是的。

哪怕考第一也想死吗?我继续问。

是的。她回答。

有过一次例外吗?我再问。

她说:哦,有过一次例外。

我好奇的问:哪一次是怎样的?

她说:我门门课都是第一名。

我问她:你好像觉得自己是完美的。

她有些惊讶的反问我:难道我不是完美的吗?

这是让我印象无比深刻的一次对话。看来对她而言,必须活在我是完美的感觉中,才能活下去;否则就想自杀。但她必将明白,完美只是她婴儿时的想象,而不完美才是现实。

维护完美想象的最佳办法,就是不投入,以此抱着一个假设:我没有展现出完美,只是因为我没付出,而一旦付出,我就会……

所以,“如果我能全力投入,那我一定可以取得非凡成就”,这句话无遮拦的表达则是,我是完美的。我稍稍投入就应该出现完美结果,以此证明我的确是完美的。但这是不可能的,这只能存在于想象中,而现实是,投入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挫折,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挫折都是在戳破“我是完美的”这份想象,所以不管挫折多小,都像是致命打击一般,于是,抱有此想法的人,会稍稍遇到挫折,投入立即就会停下来。

活在完美幻觉中的人,必然是重视结果的,因结果才能证明他们的投入有了效果。但我们都知道,更好的哲学,或者说更真实的哲学是,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重过程的人,则可以不惧怕投入,并且会知道,投入会和成果正相关,但不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努力,总不会错。——高考前,我曾在班里的动员大会上讲过这样一句励志话。努力与投入,意味着你不断花时间和一个事物建立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关系会越来越深厚,所谓的成就,其实就是关系深厚的一种自然表达而已。投入与关系深厚正相关,但并非必然,而完美,则不存在。

一位朋友说,她小学时发现,自己不聪明,同样的作业,要好的同学花一份时间,而她则要三倍时间。这个发现挫伤了她的自恋,令她难过,但她随即想,既然如此,那这也不也意味着,只要我花三倍的时间,就能和这个同学有同样的结果。于是从此以后,她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我比别人多努力三倍即可。

这是一种很棒的人生哲学。

本科时,同桌来北京。他被认为是最聪明的家伙,但他说,他后悔自己这种聪明,因这给了他一种错觉——什么事他只要稍做努力就比别人强。仅仅在学业上,这是对的,但在更多的事情上,这是错误的,他抱着这种想法,多次碰壁后,才幡然醒悟,明白了投入的宝贵之处。

完美自恋的心理很微妙,那些有这种想象而不敢投入的朋友,可能要仔细觉知自己的心,才会觉知到它。这种心理也可以描绘得非常复杂,但它的核心点也可以概括得很简单——希望整个世界,或某个事物,能精准呼应,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这种呼应发生,自己这一刻就是全能的完美的,而外部这个事物或世界,也如是。

最初,妈妈就是婴儿的整个世界,婴儿期待着妈妈能完美呼应自己。这一部分得到适度满足后,并随着婴儿变成幼儿,少年……他逐渐明白,外部世界并非是他自身的延伸,他是可以通过努力,与外部世界建立深度的关系,但外部世界不会立即完美呼应他,按照他的意愿运转,而同样的,他也不会完美呼应外界事物,他也不是完美的。

对才华的崇拜,也与此有关,甚至是源于此。才华崇拜,在中国化为对好成绩的崇拜。学生、老师与家长都容易有此心理——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就好像,好成绩是万能的。但才华与成绩,常是孤独中产生的东西,它并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关系——这才是人性乃至世界的本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事中  事中词条  全力  全力词条  困难  困难词条  投入  投入词条  那么  那么词条  
综合

 为什么我们“不敢成功”

一个金融专业毕业的26岁女孩,想去金融界发展。她在第一家银行的笔试是第一名,第二天要面试,她弄了个闹钟,可是第二天早晨闹钟响了她没有听到,错过了。她又去另一家银...(展开)

综合

 善良的牧人

位于距北京70多公里的廊坊和天津交界处,有一处属于伤残孤儿们的家园——“牧羊地”儿童村,如今这里住着80多个年龄从一个月大到十几岁的伤残孤儿。 25年前,贝天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