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爱灵心理咨询师 张素娟
有个朋友见面之后总向我抱怨,说自己如何如何的忙,在工作中好像其他人都闲着没事做,只有自己在忙。且不说上司多么地懒,下属也是不负责任,交代下去的事情都不做,到头来还是自己做。上完一天班,他觉得自己骨头都要散架了。身体的累还能忍受,心理的累却无法消除,抱怨里充满了委屈和愤怒。
最近一次,他又跟我抱怨他的太太,说家里的大事小事太太都不操心,而自己小到交电费,大到孩子上学,事事都得管,他很纳闷儿自己为啥总遇到这些不负责任的人。
就在他跟我抱怨太太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之前他说过他父亲遭遇的一件事,说和邻居共用一条水渠,每当水渠堵塞的时候,总是他父亲出面,邻居从来都不管,他的父亲也是充满了愤怒。我把他和父亲的遭遇联系起来,问他:在此类问题上,你有没有觉得你和你父亲的抱怨非常像?他一下陷入了沉默,若有所悟,过了一会儿,他说到:问题可能不在于别人怎么样,而恰恰在我自己身上。
他让我想起精神分析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投射性认同。指的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通俗一点来讲,就是说A把自己内部的好的或坏的客体投射到B身上,认为B是好的或者是坏的,而B又接受了他的投射幻想,陷入A的圈套,于是以A所设想的方式来对待A,然后A又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假设,认为B就是他所想的那样的人。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诱导。比如一个多疑的妻子,总是怀疑老公在外面有女人,于是不遗余力、费尽心思地去找线索,终于有一天看到老公和前女友的通话记录,就认为老公肯定出轨了,于是和老公大吵大闹,最后老公忍无可忍,心想反正你把出轨的帽子都扣都我头上了,我也不怕别人说了,就干脆出轨给你看。于是,老公就真的和前女友好上了,这时妻子就会更加理直气壮地指责老公:我早就知道你会出轨,你还不承认。
投射性认同的现象其实无处不在,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最经常发生。比如一个父亲认为自己的儿子非常懦弱,儿子原本只是表达了一个自己害怕的情绪,但却被父亲上升了一个高度,定义为了懦弱的人,于是儿子以后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恐惧,然而他越是不表达,这种恐惧的情绪就越是没有处理的机会,反而恐惧的东西越来越多,后来就真的变得懦弱了。其实是父亲把自己的所不能接受的懦弱投射到了儿子身上,儿子接受了这个投射幻想,真的变成了父亲所认为的那个儿子的形象。
当然投射性认同也有好的一面。假如你投射出去的是一个好客体,那么对方接收到的则是正性的期待,会朝着好的方面去发展。假如你从认为自己的儿子非常棒,不仅仅是表面的语言上的,而是从心底里就欣赏他,觉得他是一个好儿子,如果他认同了你的投射幻想,那么必然会朝着一个好儿子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投射性认同这种现象假如使用得当,则会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而假如使用不当,就会为自己制造一个人际陷阱,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自我应验的预言”。一个人认为他人会以某种方式来对待自己,然后会下意识地做出相应的对付这种反应的行为方式,结果自己的预言就应验了,别人真的用了他所预期的方式。
而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看不到交往的对方真实的样子,而是带着自己早年经历有关的想像,或者是带着内心深处关于早期人际互动的记忆,对另外一个人产生扭曲的印象,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很多问题。
我的一个来访者,把自己的同学投射成了严厉的姐姐的形象,因为这位同学看起来很强势,于是面对这个同学的时候自己会低声下气,唯唯诺诺,结果这位同学真的对她非常凶。我试着让她看清宿舍其他人跟这个同学的关系,并把她的投射解释给她听,她想了一会儿说,或许这个同学真的不是那么难打交道。后来,她试着改变自己看待这个同学的眼光,改变自己与她交往的态度,慢慢这个同学对她也变得温柔起来了。
可见,所谓的人际问题,不过是自己一不小心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是自己制造出来的。若能在交往中保持一份觉察,则会使人际交往变得容易很多。
爱灵咨询师
张素娟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人才测评师、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委员会委员。婚姻家庭治疗;职场心理问题、亲子关系;情绪管理;抑郁;焦虑;失眠,青少年学习与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