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克富
我的女儿5岁了,在上幼儿园大班。这孩子各项表现都不错,就是有一点总让我们夫妻担心:孩子太外向,说话太直接。最近一个阶段,回家后总说,某某某是她的男朋友,他们如何如何。……俨然一对恋人。可过不了几天,男朋友又换了人,另觅新欢。听幼儿园的老师说,孩子很有人缘,男孩子之间还曾发生过为她争风吃醋的事情。据说女孩子也嫉妒她,故意孤立她。这让我们很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会不会有什么品性问题?将来成为那种招风惹蝶的人?
情人节的故事更搞笑——女儿收到了好几个男孩子的玫瑰花,问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当然只能一笑了之。……除此之外,女儿还有一些很让我们尴尬的事情。比如,某一天在接她回家时,碰到了同学的母亲,我女儿对人家说:“阿姨,你回去告诉某某,我不愿意再做他的女朋友了!”虽说是句孩子话,但我看到那母亲的脸一下子拉得老长……唉,真不知该如何对孩子说这些事。
以上是一位母亲的电子邮件,她期待李老师的答复。
【李克富观点】
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处理不好或感到有难度,只是因为我们是成人——总用成人的思维来对待孩子的问题,把孩子之间的交往真就当作“恋爱”了!这位母亲所反映出来的,正是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所引起的焦虑,我习惯称之为“替孩子焦虑”。其实,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不用说“恋爱”,就是连“友谊”的概念都尚未形成,还认为和自己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所谓的“男朋友”,只是孩子套用了成人的概念来表达自己而已。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这种现象。我个人的观点是鼓励。就是说,我们应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去发挥、发扬这种交往能力,并且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让女儿对别人的玫瑰花有所回赠)。这样的观点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培养出来的,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校园里,有的孩子总是特别有人缘,从青春期开始就是很多异性追逐的对象,是班级当中的焦点(其成绩不见得多么出众);而有的孩子则不同,……这不是孩子一朝一夕就学会的。最近有研究显示,在大学校园里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和没有谈过的比较,其整体素质和成就存在不小的差异,当然前者更高。这样的孩子,从小合群、讨人(不只是大人)喜欢,青春期开始表现出较好的性魅力——招风惹蝶并永远是群体中的焦点人物。我想,没有人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
From—《心理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