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汕头市爱家心理咨询研究所
近日,一条款式过时的裙子竟成为世界性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原因是不同的人看同一件物品竟然看出不同的颜色,有的人看做蓝黑色,有的人看做白金色。两大阵营互不理解,开始掐架论战。对此现象,医学家、心理学家都有自己的见解,但大多含糊其辞,究竟什么解释更靠谱呢?
马健文老师将满足你的求知欲,科普关于视觉的心理现象,与您一起探讨网上常见的几个论点,揭示更加接近事实的答案。(最新最关键的观点请看到最后哟)
一、光源校正论
我们知道,不同的光打在物体上,会使物体产生不同的颜色。比如同一个物体,在蓝光下和黄光下显现的颜色是完全不同的。但我们的大脑强大在于,它能自动摒弃光源的颜色,以此来推断出物体本身是什么颜色的。
如果我们的大脑判断这条裙子处于逆光的情况,裙子偏暗了,我们会自动调亮它的颜色,去除蓝光的干扰,来“还原”它的本色。这时裙子就识别成了白金色。
如果我们的大脑判断这条裙子是由于受了过强的金色光源干扰,就会自动摒弃掉金色的部分,而识别为蓝黑色。
这个过程是根据人惯常的识别习惯自动发生的。
虽然这条裙子本身是蓝黑色的。
但是单从图片来看,我们通过photoshop切出各部分的色块来做理性分析。
可以看出图片是由浅蓝色和咖啡色组成的,其实更接近白金的颜色。所以不管看到白金还是蓝黑,都不算错误的。
图片本身其实是不同于正常图片,经过不正常的过度曝光。而识别为蓝黑的朋友,是正确摒弃了过度曝光的错误,看到了裙子的本质颜色。识别为白金的朋友则是在假定图片为正常光线的情况下,进行逆光矫正,而被图片所“欺骗”了。
如果有更多的信息,比如有人穿着这套衣服,那么皮肤、头发的颜色等,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进行判断。
比如以上这张图,你看看衣服是什么颜色?
很多人说是蓝色。
但如果截图下来,一个色块显示是棕红色的
这是经过我们的大脑进行了光源的校正之后,才识别出衣服是蓝色。
更进一步讲,如果有更多信息,我们就更好判断了。比如下图我们的大脑会综合皮肤的颜色变化,以及左袖的颜色等,综合判断这个衣服是蓝色的。
那张裙子的图片能够欺骗过那么多人的眼睛,原因也在于足够缺乏参照物呀。
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根据图片本身的颜色来判断,刚才也说过了,浅蓝和咖啡色,进行逆光的矫正,也就是调亮之后,就识别成了白金色了。
慢着!!如果你觉得以上理论足以说明全部问题,那你就败了。
请看以下图片:
看蓝黑的朋友依旧是蓝黑,白金的朋友依旧是白金。
这时没有了背景光源的影响,为何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这证明与光源关系不大,“光源矫正派”的理论不足以说明所有问题。或许,这与人类视网膜本身对光线的感知能力有关系。
二、视网膜敏感度原理
有些解释,说我们在以上图片中看到的颜色与人眼对于光线的敏感度有关。如果你看到的是“蓝色+黑色”,那证明你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拥有较高色彩感知能力,这让你的眼睛能够主动排除掉一部分的干扰来观察到最真实的色彩。而如果你看到的是“白色+金色”,那证明你的眼睛在低光条件下会对色彩的感知产生偏差,造成颜色混合(比如红和绿),因此你会在图片中看到金色。
如果你简单的认同以上说法,你又败了!
三、马健文谈:对于不饱和色彩的视觉识别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问题,我们将裙子“黑或金”的花边部分放大若干倍,发现是由斑驳的金色和黑色块组成,而“白或蓝”的衣服部分是由白色和蓝色的细小色块组成。
为了验证我们的论点,根据图片,“爱家心理”对裙子的纹理进行了模拟的重建,即以下图片:
蓝黑党仍旧识别为紫蓝和黑,而白金党识别为浅蓝和金棕。
实际上,这张图片是由浅咖啡色、黑咖啡色,浅蓝色、深蓝色间隔条纹组成。
其中浅咖啡色与黑咖啡色,是宽度为一比一的比例。
这张图说明了最关键的成因是,蓝黑党眼睛对黑、蓝色等较暗的颜色更为敏感,或者说对明亮的颜色不如白金党敏感,把裙子解读为蓝黑色。
相反,白金党的眼睛则对金、白色等较为明亮的颜色感觉更为敏感,主观上忽略了蓝黑等较为暗色的部分,而把裙子解读为白金色。
事实上,大部分人看到的色彩会有细微差别的,只是我们平时也不会去探讨别人看到的色彩世界是怎样的。而这条裙子是个特例,因为它引起了舆论关注。当色块斑驳相互间隔,使整个图片的色彩处在不那么饱和处在临界点上时,对颜色的判别就变得非常主观了,以至于出现两大不同的阵营。
因此,对于白金党还是蓝黑党,哪一个的感知光线和辨别色彩能力更强的问题,我觉得尚不能轻易下定论了。毕竟从放大的图来讲,衣服的花边里斑驳的金色部分似乎一点也不比黑色少。
总之,在论点一和论点三的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造就了这条出名的丑裙子。
事实上,这条裙子的正版产品并不丑啦,主要是看谁穿,呵呵,有图为证:
(本文版权属于马健文老师及汕头市爱家心理研究所,媒体转载务必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