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请不要将太多需求带进婚姻

  文/奥古斯都·纳皮尔

  刚结婚时,一般人往往会幻想另一半是理想的典范——父母、心理治疗师、伴侣、朋友和伙伴等等,一个能够满足所有我们对婚姻的渴望和需求的人。甚至会期望另一半能帮助我们解决那些成长过程中一些困难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现代人的恋爱自然少不了“帮助”这两个字,只要听听流行歌曲,到处充斥着“帮助我”、“我需要你”、或“你无止境的付出”之类的词儿就不难明白。

  令人困惑的是婚姻有时的确具有疗效。已婚的人平均说来都比单身的人长寿,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有人在身旁分担生活的担子和压力。同时婚姻还可以帮助人们改变,它使人们变得更灵敏、更关切、更有责任感,也更了解他人的需要。一个人在工作上受到挫折之后回到家里,如果配偶能安慰几句并且体谅地拥抱一下,确实是很有帮助的。能与一个人坦诚谈论自己的问题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是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因为在和配偶分享生活苦痛和挫败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引发一些问题。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有安全感的人,相当独立和强韧,拥有基本的自信和自立,那么他们就不太可能向对方要求过分的帮助。他们接受生命的苦痛、孤单和压力,事情严重时,他们会自己处理这些事。虽然他们知道如果这时和别人分享一些压力,生活将愉快些,但他们通常不会逃避生命基本的要求,不会逼迫另一半替自己承担自己生命中必须担当的责任。

  许多人婚姻开始的方式都差不多,包括很多心理治疗师在内,我们都抱着一堆不切实际的期望。当人们感觉害怕并且需要依靠时,便会大力寻求配偶的支持,要求配偶做其生命的“主要”支柱。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另一半可以提供具有魔力般的图腾式的安全感。当然,我们也需要刺激、陪伴和实际的帮助,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要求。我们真是将太多需求带进婚姻中了。

  假如配偶一方成长良好而且很独立、很成熟,而另一半只是稍微有困扰和稍微不成熟,这种帮助的历程也许会运作得比较好。成熟的一方可以帮助不成熟的,然后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上携手同行。但根据我们的经验,上述情况很罕见。似乎总有某种神秘的化学反应链将一对有类似心理问题的伴侣联结在一起。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伴。虽然两者的心理问题看起来可能大不相同。例如一位酗酒者的妻子,和她幼稚又依赖性强的鲁莽丈夫相比,可能显得较为成熟。但是一旦剥开那层表皮,她很可能会和丈夫一样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她只是很巧妙地借着扮演照顾丈夫的救星角色来获得安全感。

本文摘自《热锅上的家庭

◎内容简介

为什么本该亲密无间的家人之间会有种种矛盾?为什么我们总是肆无忌惮地对最亲的人恶言相向?为什么我们总是要的太多而付出的太少?为什么父母的婚姻对我们的家庭有如此大的影响?

与其步步退避、不知所措,还不如快翻开这本书,看权威心理治疗师的分析解答。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从四分五裂,到求助家庭治疗师,最后在理解和倾听中重建爱的信仰,重获新生的过程。借由书中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作者带我们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也向我们解释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本书于1978年成书以来,在全美掀起了广泛讨论的热潮,成为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作/译者简介

奥古斯都·纳皮尔(Augustus Y. Napier),1938年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跟随卡尔•惠特克实习,他们后来由师徒关系发展成为合作关系。后任职于威斯康星大学精神医学系,并参与了儿童与家庭研究计划。目前在亚特兰大负责一个家庭治疗工作,经常与同样是心理治疗师的妻子一起为一些家庭提供治疗。多年来一直在为一些专业报纸撰写文章。

卡尔·惠特克(Carl A. Whitaker),1912年生于纽约,雪城大学医学博士,在路易斯维尔大学接受精神医学训练。1955年参与开办了亚特兰大精神病诊所,开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并研究他们的家庭。1965年成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精神医学教授,在那里工作直至1982年退休。曾在很多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了多本心理学教材。

李瑞玲,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东吴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东吴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影评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任教于东吴大学心理学系。

◎推荐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家庭互动、婚姻对家庭影响以及家庭治疗对人际关系有何助益的新视角。

                                 ——《今日心理学》 美国权威心理学杂志

如果你备受婚姻、孩子和自身问题的困扰,如果你在接受心理治疗或觉得孤立无援、烦恼无处诉说,那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很有价值的参考。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展示了整个心理成长的过程,开拓了一条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的新道路。

                                                    ——《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美国精神病学顶级杂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请不要将太多需求带进婚姻  婚姻  婚姻词条  需求  需求词条  不要  不要词条  
综合

 35条心理暗示让心情无坚不摧

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一些琐碎的小事常常让我们心烦意乱。如果生活欺骗了我们,我们抱怨吗?哭泣吗?不,请报以微笑,在心底默默暗示自己做个快乐的人。——1...(展开)

综合

 在场域中感受疗愈

    在认识凯特博士之前就总听自己最尊敬的心理导师赵冰洁老师提过许多次,凯特的疗愈技术在她见过的国际大师中都是顶尖的。带着这份对大师的敬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