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微博,微信,说说等微信博客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快餐文化”是怎样让我们变得肤浅?怎样提问,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微博,微信,说说等属于网络社交服务产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短”。
“短小”这个特点导致了写微博(泛指微型博客,非特指新浪微博)的门槛很低——这就让大量的网民能参与其中。另外,微博不光写起来快,读起来也快——迎合了很多人喜欢“快餐文化”的心态。
微博这种社交网络服务(简称SNS),本质上只有3个核心要素:简短性、双向性、公开性。而它的弊端是:纵容快餐文化而导致思考不够深入。所以,本文聊聊,如何用提问的方式促进深度思考?
认知的过程
稍微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网友应该知道:我们对某个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到深”。虽然同样是由浅到深,但每个人思考的深度却千差万别。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在看待某个东西(事物、问题、现象)的时候,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人不善于提问。
说到这儿,我就“黑”下内陆的教育制度了。在内陆的中小学教育中,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该如何提问、该如何质疑、该如何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此处省略100字,敏感信息空间不让发.....)
考虑到抨击教育制度不是本文的重点,就此打住。
好,言归正传。如何才能掌握提问的窍门呢?如何才能在提问中加深思考呢?我总结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提问三部曲:WHAT、HOW、WHY。通过这个三部曲,你可以一步步地从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WHAT HOW WHY 的步骤
WHAT
当我们开始了解某个事物的时候,总是先从 WHAT 类型的问题开始入手。而所谓的【WHAT】也就是“What is it?”
在这个层面,你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某个事物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当事人以及该事件的大致经过。要了解这些,其实比较容易——通过跟别人交流,或阅读各类媒体(网络、电视、报刊),就可以对某个事物有一个初步的、肤浅的、表面的认识。
在 WHAT HOW WHY 这3个层次中,这个层次是最简单的——因为你只需运用【记忆力】即可解决。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要智力没啥缺陷,都能达到这个层次。达到这个层次虽然很简单,但你千万要记住:从 WHAT 类型的问题得到的答案,通常只反映出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表象跟本质,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如果你仅仅停留在 WHAT 层面,很可能会被表象所误导。
而微博传递的信息过于肤浅——意思就是说,(大部分)微博传递的信息仅仅停留在 WHAT 层面。
HOW
所谓的【HOW】就是“How to do?”。
因为本文侧重讲社会学领域的话题。而社会学领域,“人”往往是关键因素。所以,你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当事人是如何参与某个事件的?(此处所说的“当事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个群体)
当然啦,很多事物的发展,除了有“当事人”的因素,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比如:文化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等等)。所以,你还要问:除了当事人,其它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最后,你还要继续问: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该事件内部是如何运作的?......
和 WHAT 层次不同的是,HOW 层次光靠记忆力是远远不够滴。你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还需要懂得查阅相关资料,才能搞明白上述 HOW 类型的问题。
WHY
当你能够比较透彻地厘清 HOW 层面的各类问题,就可以开始思考 WHY 类型的问题了。
所谓的【WHY】类型问题,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某个当事人为什么会这么干而不是那么干?
事件为什么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不是朝着另外的方向发展?
......
WHY 类型的问题有个特点:这类问题很发散且数量很多。因此,对于某个具体的事物,总可以提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 WHY 类型的问题。在这么多个问题中,只有少数几个是切中要害的。所谓“切中要害”的问题,就是那些会把你引向该事物本质的问题。
肯定有人要问,如何才能直接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老实说,这没有捷径。只有经常思考的人,才能逐渐掌握这种“直接命中要害”的思维能力。
一旦提出 WHY 问题,接下来自然就是寻找答案。
显然,WHY 类型的问题比 HOW 类型的问题更难回答——在回答 WHY 类型问题的过程中,你不但需要动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各种思维能力,可能还要运用到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但是收获也是很大的。一旦把这些 WHY 类型的问题想明白,你就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既宏观又深刻的认识。能达到这个境界,看问题通常会比较深刻。可惜这样的人比例太低了。
WHY 之后可以做啥?
可能有人会问:达到 WHY 境界之后,又该如何?所以我补充了这一小节。
当你经历了 WHY 层次之后,你可以回过头,再用 WHAT 方式重新审视这个事物。这时候看到的信息同你一开始用 WHAT 方式看到的信息,已经迥然不同了。因为你一开始看到的是表象,而现在你已经能看到本质。
如果你愿意的话,你还可以开始思考解决之道。说到“如何解决问题”,这又是另一个很大的领域,已经超出本文的范畴——本文讲的是“如何认知”。要想学习“如何解决”,强烈建议大伙儿看一下《你的灯亮着吗?——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非常经典!
列举书中几个看点:
2.最先进入脑海的办法,往往不够优
3.经常会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以“楼市”为例
前面说了一大通抽象的方法论,估计有些同学看着都要打瞌睡了。为了给大伙儿加深印象,我拿个具体的例子来运用一下。考虑到这几年来,高房价是大伙儿的心病,俺就拿内陆的房地产市场来说事儿。
WHAT
首先要了解:时间、地点、当事人(这很容易)。
时间: 最近10年
地点: 内陆
当事人: 开发商、购房者、{政.府}
至于事情经过,大伙儿应该也清楚:
开发商: 内陆所有的开发商都在涨价(个别地方甚至涨了好几倍)
购房者: 大多数购房者无力支付高房价,怨声载道。
政府: 近两年来,{政.府}出台了各种措施。一方面控制销售方(对开发商限价),另一方面控制购买方(对民众限购)。
从表面上看,貌似{政.府}真的很想把房价控制住;从表面上看,貌似开发商榨取了买房者的血汗钱。
估计很多人的认识就仅仅停留在上述水平(也就是 WHAT 层次)。
HOW
如果你进入到 HOW 层面,就应该继续思考......
1. 由于“价格”是天朝楼市的焦点所在,而楼价是开发商定的。那么,开发商是如何定出这个价格的?
2. 开发商,顾名思义,首先是商人。而商人,自然是要赚钱滴。通俗滴说,卖楼得到的钞票必须大于盖楼花掉的钞票,它才有得赚。所以,你就需要继续思考:开发商盖楼的钱是如何花的?
3. 稍微Google一下,不难发现,盖楼的成本主要有:土地成本、建材成本、劳动力成本、税收成本、其它成本(各种杂费)。这几项成本中,土地成本和税收成本是增长最快的。再稍微查一下Google,你还会发现,土地成本占了开发商总成本的很大比例(据说比例高的,竟然达到59%)。另外,税收成本的比例也不低。
4. 在内陆,所有土地皆国有。那开发商买地花掉的钱,都进了谁的口袋?各位用膝盖想一下,自然就明白啦。
因此,想清楚这个层次的同学,就不会再把矛盾的焦点简单地对准开发商。当然啦,黑心的开发商也有不少,但是跟{朝.廷}比起来,再黑心的开发商也是小巫见大巫。
WHY
如果你进入到 WHY 层面,可以思考的问题就更多了。
比如:为什么{政.府}要把土地卖得这么贵呢?
土地这么贵了,为什么开发商还敢买呢?
开发商推出的楼盘这么贵了,为什么还有人要买呢?
为什么很多人宁可买房也不肯租房呢?
......
请问,上述这几个问题,哪一个切中要害?我认为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政.府}把地卖得这么贵”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分析:
所有权的因素(内陆的土地是国有的)
财政收入的因素(卖地的钱成为各地财政收入的大头)
腐败的因素(天晓得这其中有多少钱变成了官.员们的灰色收入)
GDP的因素(GDP增长率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
通胀的因素
......
大伙儿请注意,上述的每一个因素,所起的作用有大有小。这时候,你要思考的就是:哪些因素是关键因素(决定性因素)?
(考虑到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展开分析了,直接说说我的观点)
关键因素就是{政.治}制度(别的因素都是由它引起的)。内陆的政治制度(权力过度集中、缺乏监管)必然会衍生出权贵阶层......而楼市只不过是财富转移的途径之一(稍微跑题一下:其实内陆的股市,也在起着类似的作用)。
前面说过:要回答某个深层次的 WHY 类型问题,多半会涉及到跨学科、跨领域。关于“高房价”的问题,表面上属于房地产行业;一旦深入思考,却牵扯到政治制度。显然,那些浅层思维的人,往往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还在用所谓的“刚性需求”、所谓的“土地稀缺”来解释高房价。当然啦,也不排除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误导大家。
总结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人类更擅长于思考;同样的,某个人之所以能从社会中脱颖而出,善于思考往往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所以,列位看官不要仅仅满足于快餐文化,经常多动脑子,看问题千万不要流于表面!
最后,引用哲学鼻祖苏格拉底的名言作结尾: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去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