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顾歌:自卑的丑小鸭
2014/9/1 10:08:04 编辑:心灵花园
引言:如果有一天我突然不见了也不会有人发现吧。没有人看得见我,我就好像空气一样,是透明的……
小蕾27岁,一个瘦弱单薄的女孩子,穿着打扮显得有几分老气。她毕业于一所普通大学,现在一家中等规模的公司做行政文员。没有化妆,略带忧郁的眼神显得很无助。
“我总觉得没有人会在意我,会关心我。”小蕾轻轻地说,眼里已含着一眶泪水,“我常常会想,如果有一天我突然不见了也不会有人发现吧。没有人看得见我,我就好像空气一样,是透明的……”
“从小我就被拿来跟姐姐比较,姐姐很漂亮也很聪明,不但成绩好还有钢琴演奏级的水准,她是全家人的骄傲。而我……”
“没人喜欢我,也没人讨厌我,我在或不在没有人会注意,无关痛痒。我……就像是家里面…….一个多余的人。”
小蕾的姐姐比小蕾大2岁,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女孩子。小学、初中都是被保送到重点中学、重点高中,以优异的成绩、毫无悬念地考入了一流名牌大学,后来又是保送硕博连读,之后直接出国留学两年,在美国著名大学做博士后,现在回到国内的大学,已经获得了副教授职称。
不仅如此,姐姐还拿过好几个钢琴比赛的大奖,学校演讲、辩论,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再加上集父母优点于一身的漂亮外貌,所有的幸运都聚集在她身上,姐姐就像是一个聚光圈,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她吸引着。
相比之下,小蕾只是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孩子。成绩一般,长相一般,没有什么表现欲,没有什么过人的上进心,也没有其他能够称得上专长的才能。
“这在别人家里也许还算过得去、不算太差劲儿,但在姐姐的照耀下我就变成了阴影,一个可有可无的阴影。”小蕾的眼里又闪过一丝忧郁,“为什么别的女同学,她们跟我差不多的情况,她们都可以得到父母的疼爱……就因为我有一个太优秀的姐姐?”
“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吵过、闹过,甚至还病过,他们不在乎为我花钱,却吝啬看我一眼、安慰我几句、或者偶尔也表扬我一下。不管我怎么努力,他们都看不上眼—跟姐姐比,我那点儿成绩算什么?他们虽然没说出来,可是脸上就这个表情。前几天我说到他们偏爱姐姐,他们不承认,说他们对我也没有多大的期望,有一个优秀的女儿就够了,另一个过得去也就行了,好像他们并没有给我太大压力似的。可是我时刻都在压力之下,每件事情,我越想做好,就越做不好……”
“我不恨姐姐——小时候我是恨过她,但现在不恨了。她的一切也都是她自己争取来的,而我,没有这个本事。只能羡慕。我只是希望老师能帮助我,让我快乐一点儿。”
心理SPA充电坊
自卑及其补偿
自卑是由于某人存在着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特别是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一种不能胜任的心理感受,它是阿德勒用于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个体与软弱和无价值感有关的生活风格。
让个体形成自卑感的因素很多,童年经验、身体缺陷、能力不足及竞争失败等,都可能导致个人自卑感的产生。阿德勒认为软弱无力是所有人类婴儿的共同体验,这种体验可由于个体在身体、社会和心理方面实际存在着的或想像的缺陷而加剧,从而产生并增强自卑感。
儿童意识到他的不利地位时就会受到内在精神的驱使,以投入争取优越的奋斗中。摆脱自卑和不安全感、争取优越,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自卑补偿”,自卑补偿是贯穿一个人终生的。
总的来说,自卑补偿对本人、对社会都是有益的,然而如果在生命早期受到父母的过分娇惯或过分冷落,自卑补偿就会产生不正常的发展,形成“习得性无助”或“过度补偿”的现象,这在自卑补偿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在本案例中小蕾形成的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生活体验,小蕾一直体验到在姐姐的阴影中成长,到了成年以后也一直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这说明她的自卑感不但不能得到缓解和补偿,而且让自己感觉越自卑,在面临任何挑战的时候,都因为自己深深的自卑感而无法真正产生克服困难的胜任感。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名著《自卑与超越》中写到:“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个体感觉由于某种缺陷无法超越而产生的压抑苦闷感。阿德勒说:“过度、反常的自卑感迫切需要得到容易的补偿和似是而非的满足,但它同时又堵死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因为过度的自卑感夸大了遇到的困难和削弱了自己的勇气。”
案例分析与案例结局
小蕾的个性沉默内向,甚至不会大声说话,处处体谅别人,却没有自我。小蕾的问题和她的原生家庭有关,太优秀的姐姐占据了父母的注意力而忽略她,形成了她低自我价值、低自我接纳度的人格特征,以及强烈的自卑情结。与人交往时小心谨慎、唯恐会得罪任何人,这种僵化的人际模式给她的人际关系带来困扰,他人的疏离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自卑、以及“自己是渺小的不可爱的”的核心信念。
小蕾的现象在非独生子女家庭并不鲜见,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会争夺父母的爱与关注。小蕾与姐姐的争夺是丑小鸭与白天鹅的对决,倘若父母亲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没能够给予小蕾足够的扶持,小蕾成年后出现这样的问题几乎是必然的。
我首先要提高小蕾的自我接纳度,接受自己是一个平凡人的事实,同时引导她发现自我,重新构建自我价值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可能需要一年的疗程才能达到最终的、人格成长的目的。
小蕾表示愿意尝试,所以我们制定了一个五次心理咨询的计划。第一个计划完成后,小蕾说:“我现在有信心了。我要继续做下去。”
可以说父母的态度是小蕾的问题的根源,这在童年期对孩子是很严重的打击。然而,小蕾已经二十七岁了,她没有办法选择谁来做自己父母谁来做自己的姐姐,她也没办法改变过去,但是她现在长大了,有改变的愿望、有付诸实践的能力,就有可能做到理性判断自我和建立自我的价值。
心理学基本概念
过度补偿:有自卑情结的人,对自己的缺陷过分敏感,惟恐别人蔑视自己,因此在言行表现上格外争强斗胜。此种情形即称为过度补偿,过度补偿者虽可争到表面上的人格尊严,但内心仍无法真正感觉到自信体验。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反复的经验(尤其是消极的、失败的经验)中获得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耐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和倾向。它导致个体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产生强烈的无能为力感,不相信自己能够胜任,不努力寻求积极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在别人看来就是坐等失败或问题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