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有个人说了一句话,话的意思大概是:你是爱上你做的事情,还是爱上做那件事情的自己。说的是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部分的自己跳出来,去看正在行为的自己,这样会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更完整。
心理治疗中有个训练,学名叫“均匀悬浮”状态,意思是治疗师要一部分跳出自己的角色,看到自己与求助者之间的互动。正念,冥想,禅定,内观等似乎都是说的这一个事情,就是让自己知道:我在做什么。
跳出自己看自己,这是多么难的事情,特别是在自己陷入情绪中的时候,所以才有旁观者清的说法。觉察自己,是很多人在修炼的内功;而在中国的“评价”文化系统内,觉察自己,比去评价自己对错或者评价别人好坏要难得多。
现在人们可以指手画脚的地方很多,还可以匿名。指责完一通,走人,扣给别人一坨“大便”,还在旁边很阴邪地笑着,那一秒钟的情绪配合得特好;大家在为别人的行为而感觉愤怒的同时,也在心底自恋一下“我,是个好孩子哦”。这,叫做投射的“行为艺术”,把自己不愿意面对的阴影,扔给别人。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群女人在谈一个女人“破鞋“的事情,口沫横飞,脸上鄙视的神情背后,我看到那群女人脸上的落寞,甚至是憧憬,只是这样的表情绝对不能让别人看到,一闪而过;她们需要用欺骗自己和否定别人来掩饰这样的想法,同时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热衷谈论一件事情,这代表着我们自己有欲望需要被激发出来,但又不能被自己接受。
朋友或者闺蜜失恋,我们又有了展示“智慧”的舞台了,一个个思想家、教育家横空出世,带着唾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想要改变朋友的认知和感受。“听我的”、“没错的”;殊不知,自己活成个鬼火亮,总还想扮演太阳去照耀别人。这又是一种行为艺术,名字叫:看,我比你能。
从关系心理学的角度去看,一般管不好自己事情的人,更热衷于管别人的事情,因为那样自己才能体会到存在的价值。我自己也曾经这样,很羞愧汗颜,又有多少心理咨询师正在做这样的事情呢?
恋爱,很美好。只是为什么会有“相见不如想念”,为什么又有“相爱容易相处难”这样的俗语和现象呢?很多时候,我们谈恋爱,其实是在完成一个我们自己设计的行为艺术。说白了,你没有和别人谈恋爱,你只是爱上了恋爱的感觉,你爱上了做谈恋爱这件事情的自己而已。
琼瑶阿姨是个大忽悠,她总把完美的爱情模式呈现出来,让很多不懂事的男女按照那个模式去恋爱,而且那样的爱情故事又总要演绎得很唯美,不感天动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谈过恋爱了。
人和人的关系要有“我”有“你”,而多少人的关系中都是“我”与“TA”呢?我要的只是一个苹果,但你给我一车香蕉。我该感激吗?是的,你认为的我其实是“你心里的那个”TA”,你去满足和爱的是那个人,不是我。因为你根本连我的需要都不知道,这是你的行为艺术。我们的父母总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养育我们,那是他们的行为艺术:我要做个好父母。所以,他们把一切都付出给我们。如果我们接受,那就还好;但是一旦我们提出我们自己的需要,那就是逆天,“你怎么会要那样呢?”。我们的需要变成了一个神话,比如我们要的“爱与自由”,开玩笑,你自由了,他们靠谁去报恩?所以,孝顺文化屹立不倒,一直被推崇。
研究关系多年,总结一句话:不以同理心与理解他人为前提的为别人好,那都是“耍流氓”式的行为艺术。在“只想感动自己,并控制他人”的前提下,说“爱”这个词,那是对爱的玷污。
(作者:胡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