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爱灵心理咨询 周晓青
导言:这是一个推崇学霸的年代,学业上的你争我赶营造出一种看似红火的发展态势。受此大环境影响,不少具有先进育儿理念的潮妈们最近纷纷向我吐槽,说自己是否没“与时俱进”,会否过于宽松、自由,最终把孩子毁了呢?我仰天长笑三声,化作千言万语如下:
一笑:什么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所谓的“与时俱进“,最早起源于《易经》。易经64卦中的遁卦,彖曰:遁,亨,遁而亨者;刚正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唉哉!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
然而,现今的“与时俱进“为何与补习班、兴趣班的多寡,成绩排名先后等义?仿佛争到更多优质学习机会的父母才洞见卓越、远见非凡。
二笑:宽松、自由的内涵何在?
前些年,孙瑞雪的一本《爱与自由》随着蒙特梭利教育的引进,狠是火了一把。然而,如何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却始终难以把握尺度、辩解不清:是允许孩子做他们能想到的任何事情吗?是对于孩子的行为完全不给予或只需要给予很少的反馈吗?显然不是!
只有保持与孩子高水平的情感互动,父母才能做得准确而敏感的理解孩子,并进入孩子的私人世界。换言之,宽松和自由不是一种方法,而是和孩子相处的基本态度。它使得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可以信赖的,从而在安全的环境中勇敢探索,对自己的经验世界的知觉不断修正、发展、改变。
还记得在《绿野仙踪》中,铁皮人与稻草人的谈话形象地描述了在与孩子关系中用心体会的重要性:
“我知道的东西太少了”稻草人高兴地回答道。
“你知道我的脑子里全是稻草,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去奥兹国寻找头脑的原因。”
“哦,我知道了,”铁皮人说,“但是,头脑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那你有吗?”稻草人问道。
“没有,我的脑袋空空如也。”铁皮人回答道:“但我曾经有过,那时我还有一颗心;根据我对它俩的比较,我更希望获得一颗心。”
现代教育过度强调了认知,填塞了过多的知识给孩子。而人格的发展绝不是依靠大脑的活动,它所依赖的是真实、和谐的关系。在关系中,孩子起初只是模糊地知道一些更深层的有关自我或者他想要分享的经历,而这些内容很可能并不存在于意识层面。关注孩子的情感,恰恰是人格健全发展的前提。
三笑:究竟是什么“毁“了孩子?
自我实现与自我价值肯定的渴望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每个孩子都在不断地满足这两项需求。往往我们以此作为判断孩子适应良好与否的标准。
“对于能够良好适应环境的人来说,一方面他不会在自己的道路上遇到太多的障碍;而另一方面,他也能靠自己的能力去得到获得自由和独立的机会。而适应不良的人不通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就很难获得适应良好的人所取得的成功。”(Axline,1969)
众多研究显示,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人际障碍、情绪不良、行为多动等问题,大多与情绪相关。这些“适应不良“反应的正是个体实际体验与自我概念的不一致。当父母过度关注成绩、技能,而剥夺、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情感体验时,学业的优异最终无法伴随孩子走得更远,走得更轻松。成人后的空虚感、低价值,抑郁将作为病症呈现,成为新时代的人格特征。
“为个人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保持积极心理状态的氛围的话,他就能把内部的资源发掘出来。”(Rogers,1980)
好的关系能帮助儿童把内部的资源释放出来,并将其用于成长和发展。而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恰恰是建立在:真诚、无条件接纳以及对孩子敏感的理解之上的。
心理咨询师介绍
周晓青
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广东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EAP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人物》、《岭南育儿报》心理栏目撰稿人;擅长婴幼儿依恋关系辅导、儿童青少年学习与行为问题、儿童沙盘咨询、婚姻家庭问题、抑郁焦虑、情绪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