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了什么?
好丑,一双路边坏掉的拖鞋。
这是我今天早上刚给朋友要的照片,也是我见到它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不知道你想到了什么。
身边的朋友,拽住了我,说停一停,帮我打把伞,我照张相。我一脸嫌弃的样子,说这有什么好照的,不就是一双下雨天穿坏了的拖鞋,人家扔掉了。只是为什么就随便扔在了这里。
朋友伸手去摆了个姿势,把一个小丫扯开,显得夸张些。
拍完照,她说:“难道你看到的不是一张愤怒的脸吗?”
“你厉害,是一张鞋拔子脸吧。”但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敏感与共情。还调侃她,具有心理咨询师资的天赋。
“要是我,肯定气冲冲的把它们甩的老远老远,关键时刻掉链子”,我看到了,我看到了一张愤怒的脸。
原来这不是一双简单的拖鞋,它的背后是有人有背景的。至少有一点我们是一致的,“这一定是一个女生的拖鞋。”
我想到了研究生时督导师吴和鸣教授讲的咨询的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看山是山:来访者说什么,理解什么。
咨询师:你为什么要讲这件事?
看山不是山:来访者说了什么,可以是什么,也可以不是什么。
咨询师: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看山还是山:来访者说了什么。
咨询师:哦,能讲给我听听吗?
她为什么把两个拖鞋放在一起,并排放哪?也许她并没有愤怒,只是无奈,或者平静地脱掉它大踏步地迈向了雨里,享受闷热的夏天雨水漫过脚踝的凉爽与释放?也许,当时身边还有一个人,直接跳上了坚实的脊背,一路甜言蜜语的欢喜。哪一种是她当时的感受与想法哪?当然我们已无从知晓。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双,下雨天坏掉的被丢掉的人字拖。
这时我却想到了苏轼(宋)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脱鞋中看到愤怒的脸,大概就是共情能力,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能够站在来访者的处境上感受来访者的情绪、思想和情感。共情(empathy) 又称“神入”、“通感”、“通情”、“同理心”、“同感”,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认识和区分,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和体验并准确反馈给对方的能力[1]。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咨询师能敏锐、准确地领会和理解来访者的话语表达和情感内涵,并将这种领会和理解向来访者传递。当他具备共情能力时,才有可能获得咨询者的信任,一步步深入咨询者的内心世界,消融沟通的壁垒,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展开治疗[2]。在生活中,如果能多一些这些共情的能力,也许就少了许多埋怨、争吵、战斗,会多了一些理解、宽容与谅解。
在心理治疗中,它不但是一种治疗技术,而且是进入来访者内心世界,协助来访者达到自我改变的治疗关键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师对共情理解存在的偏差,使用共情时常常会陷人一些误区。(1)把共情只当作技术,不能做到心入。共情的反馈是可以学习的,但共情的深度与恰到好处则需要生活的阅历和用心感受;(2)带着个人治疗经验去共情。咨询师共情能力与本身的特质、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但站在咨询经验上的共情,还需要因人而异;(3)带着个人生活经验去共情。“我是不喜欢人字拖的,特别是底子还这么厚。”这和我见到它时说的第一句话颇为相似,对他的共情受到了来自自我的阻抗。
这时脑袋里出现一个诡异的画面:如果是一群人,他们有心理咨询师、作家、政客、中年母亲、警察···他们看到地上的那双拖鞋,会想到什么?
参考文献
[1]陈杰、周萍.儿童共情能力及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J].幼儿教育.2O15,(O2):16-17
[2]蔺桂瑞.共情使用中的误区及共情能力的提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 24(6):4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