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怒的人,并不是周围的人在招惹他,而是他心中就有怒的种子。
文:金鱼 | 壹心理专栏
“任何形式的发怒,都隐含着一种对环境和周围世界的攻击性。”
——维雷娜·卡斯特[瑞士心理学家]
这是一篇一直被拖延的稿子,拖的原因不是因为要写的东西多么深奥、难懂,恰巧因为它离我太近太近了,近到在写稿的前几个小时,我刚刚和它亲密而深入地接触了一下:愤怒。
快递小哥打来电话,简单粗暴地说:“喂,下楼拿快递!”“你好啊,嗯,可以麻烦您上去一下吗,家里只有我妈和2岁孩子,我妈腿……”他直接打断你:“今天周一,我没时间!”语气很不耐烦。“那好吧,我打电话让我妈下来!”还是粗暴的回应:“那要等一等,我还没到。”“你……”那一刻,我对这位语气生硬而强势的快递小哥,只想爆粗口了,心中鼓囊囊的,充满了:愤怒。
“啪”地用力挂完电话,我打下了这几个字:“你好,愤怒。”
Who are you? ——真实的愤怒
1 怒,婴儿感受到的第一个情绪
周末我们散步在小区里,常会看到有很多学龄前的小孩子们,约摸2、3岁,蹒跚学步、咯咯地笑,他们纯真的模样着实可爱。可是,有句谚语叫“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个不如意,你就会看到娃娃一屁股坐在地上,撒泼地“哇哇”大哭,宣泄着他们“愤怒”的情绪。
怒,是婴儿感受到的第一个情绪。当我们感受到自己“被侵犯”了,就会本能地生气、发怒。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雕塑,刻画地就是一个赤裸地小男孩“愤怒”的样子:他握拳顿足、皱眉大吼,逼真而传神的神态和模样让人忍俊不禁。这个著名的青铜雕塑,名叫“愤怒的小男孩”,它座落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维格兰雕塑公园中。
2 怒,很正常的情绪
面对愤怒的孩子,我们常会哈哈大笑,允许至少能承受这个情绪。可是当一个成人愤怒的时候,突然这个情绪就变得是不礼貌、不成熟、攻击性的了。在网络搜索引擎中,我们经常看到和“愤怒”放在一起的词语是:控制愤怒,千万不要愤怒,愤怒的危害,愤怒的发泄……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对“愤怒”这一正常情绪的误解,它不是洪水猛兽,它没有它看起来得那么可怕,它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3怒,是一种心理能量
有一个朋友从不羞于表达自己的愤怒,并且愤怒之后,也不会自责,她说:“在我的字典中,愤怒,只是在大声地说话。”
当你的需要没有被尊重和听到,当你感觉到自己被冒犯了,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你只想“用愤怒地方式来给自己能量”,大声地告诉对方:“我很生气,请你注意。”
从今天开始,用心留意一下,你是否会在每次“愤怒”过后,感觉到的确是借助大嗓门、凶恶的表情,把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表达出去了,并且别人也注意到了,听到了。
4过度的“怒”,伤人伤己
说了那么多愤怒的正常与意义,我们也不能否认,凡事都有个“度”。当“愤怒”过度了,结果则伤人伤己。所谓“小吵怡情, 大吵伤心。”当我们在表达愤怒的时候,失控了,到处乱扔的东西,尖锐而侮辱的话,甚至粗暴而野蛮的举动,会让对方感觉或实际就被伤害。总之,易怒的人要对自己每一次发怒有反思,如此,才能成长。
想象中你的模样——“愤怒的想象”
曾有一个智慧的妈妈说,她会在每一次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孩子又十分调皮的时候,钻进卫生间戴上一个东西,然后走出来。那个东西是用硬纸板做的,上面画了一个非常可怕的魔鬼模样,她的头发是红色的,就像一个火山般,随时会喷发,表情也十分狰狞。旁边写了几个打字:“易发火状态,请远离。”孩子看到那个东西后,马上就知道:“妈妈现在心情不好,我还是自己一个人玩会儿吧!”
她说自己戴上那个东西后,就会意识到此刻愤怒来造访自己了,会呆在那个状态一会儿。孩子也会理解妈妈严厉的表情,和自己做得好不好没有关系,也会尽量不去打扰妈妈。当自己心情好一点的时候,妈妈就会摘下那个东西。孩子会马上扑过来,抱住妈妈,给她一点力量和支持。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聪明的方式,来面对和接待愤怒。对于愤怒,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愤怒想象,甚至在不同情境中,也会有不同的愤怒想象。
一个小女孩希望爸爸能快点能修好自己的玩具,爸爸却一拖再拖,找借口说自己不会修,要找玩具店的人来修。女孩就有了一个愤怒想象:爸爸的脖子上被扣了一根绳子,她在前面拉着他,去“玩具店”的路上。可是突然想象中的爸爸竟一下子变成了“黑熊”的模样。小女孩说她既生气又有点害怕。
孩子的愤怒想象,往往较怪诞,而大人的愤怒想象,则较暴力。一个成人在公车上被狠狠地踩了一下,接着又被对方轻蔑、无礼的眼神激怒,那一刻“我真想扇她一巴掌”,“我想撕她的脸皮”,“我想拧断他的脖子”……这样的愤怒想象,充满攻击性和暴力性,我们允许它,但最好还是止在想象层面,莫付诸实施。或站在一边,嘲弄一下自己的想象,超脱些,别把想象当真了。
怒的根源——我们自己
知名心理咨询师李孟潮曾在《无法管理的愤怒》一文中说:“中国式愤怒管理的路子——压抑啊压抑,不再压抑中爆发,就在压抑中死去。”相比较西方的表达、释放,中国人在生气的时候,最本能的反应都是:我忍!我忍!我再忍!实在忍不了了,就会出现很多年前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了:小马觉得宿舍同学总瞧不起家贫的自己,言语上总是被侮辱,一开始即忍着,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就把几个舍友都送进了天堂。
生活中容易生气的人,总认为是别人故意惹自己的:“谁让他瞧不起我?”“谁让他们惹我的?”“都是她自找的!”如果反过来想,别人会说他们生你气了,并且是你故意惹他的,你会怎么想的?你也许会说:“我有病啊!吃饱了撑的,要故意惹你生气!”
怒的根源,在于我们自己。“它,来源于我们内心隐藏的怒的潜质。”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怒气与攻击》一书中这么说。通俗地说,易怒的人,并不是周围的人在招惹他,而是他心中就有怒的种子。
怒的种子,源于何处?
那么,容易愤怒的人,又要好奇了,为何我就有愤怒的种子,或者说我的愤怒种子就比别人多呢?
1 愤怒的家庭,多出“怒子”
曾看过一档综艺节目,童话大王郑渊洁带着爸爸、儿子一起参加。郑爸爸说:“在我们家里,从来没有打过孩子,也没有骂过孩子。”这在一个军人家庭,是很诡异而不寻常的事情。简单地说,在郑家,亲子教育的时候,较少出现“暴怒”的场景,所以就不会有失控的打骂,连控制状态的打骂都没有,这真的很不容易。
同样,我们也会看到很多追着孩子狂打的爸爸,理直气壮地说:“我从小也是被他爷爷打大的,我这是为了他好!”
可见,愤怒的种子,也是可被遗传的,一种情绪的遗传,情结的遗传,家风的遗传。
2 压抑自我,易发怒
我们都知道,愤怒最直接的原因是:压抑太多了。那压抑什么呢?自我。无法做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是外在的阻挠,如王子被皇族阻挠,不能取自己心仪的女子,而非要娶邻国某公主的时候;有时候是内在的阻挠,如男人用自己的拳头猛击墙面,心中懊恼地指责自己:“我怎么这么没用!我简直就不是个男人!”
做自己,其实和很多事情都无关,名、利都无济于事,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具体来说:我喜欢怎样一个生活状态?我想做什么工作?我想今晚吃什么?……
经典美国喜剧《逃跑新娘》中,大嘴美人朱丽亚·罗伯茨扮演的姑娘,总是在和那些前未婚夫们结婚的婚姻现场,逃跑!!究其原因,她和这些小伙子一起的时候,无法做自己,总是在压抑、隐藏、讨好。有一个细节,第一个未婚夫说她喜欢吃“炒鸡蛋”,第二个未婚夫说她喜欢吃“煮鸡蛋”,第三个未婚夫说她根本就讨厌吃鸡蛋……结果发现,这些口味只是未婚夫自己喜欢的,她只是配合他们而已。
这个“逃跑新娘”美丽、幽默又有点小暴躁,当那个懂她的记者(帅哥理查·基尔扮演的)直视她的眼睛非常认真地问她:“你喜欢鸡蛋吗?什么口味的?”姑娘笑了,温柔而羞涩地笑了。一个女人,若能找到一个男人,在他面前,她可以轻松地做自己,这样的女人即便是“河东狮吼”也会变得“小鸟依人”。
3 人的物化——愤怒的时代
有人说,这是一个充满愤怒的时代,你看综艺节目中的歌曲都用吼的,你看每天暴力事件频发,你看示威游行肆起……一个社会愤怒的最后燃点就是:战争。
总觉得和古人相比,现在的人被“物化”了。以前的人们,看花开,看月出,看柳树,想故人,思人生……现在的人们,看工资,看股票,看手机,想发财,念所谓的“梦想”。心理学家说,人被“物化”了,有了科技,有了娱乐,却空了灵魂和人性。
在这样虚空、人情淡漠的氛围下,集体愤怒情绪很容易滋生。我们在疲惫,迷茫,无助的状态下,更容易感觉到愤怒。
愤怒就人生哲学
“亲,你很生气了会怎么办?”拿这个问题,问了一圈朋友,答案有:“我会骂人,打人。”“我会离开。”“我会找地方发泄出来。”“我会去运动场狠命地‘抽球’!”……
对于愤怒,其实每个人都是专家。
不同的是,我们可能在不同的境界:
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怒了,就一屁股坐地上。
学龄前的孩子,面对愤怒,最简单的应对之道就是:哭、喊、闹、然后一屁股坐地上。作为妈妈的我,真不敢想象这样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娃,一屁股坐地上,哇哇不哭。最神奇的是,这个举动只是本能,没人培训过。
我们有时候,还会退回到这个境界,不是吗?呵呵。
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怒了,就忍(压抑、离开);忍不了,再发泄。
当我们受了一些教育之后,有了羞耻心,再也不愿一屁股坐地上了,那样就成没教养的泼妇形象了。我们学会了压抑,压抑自我的情绪、需要,总之,开始委屈着自己了,不再敢随心所欲。
开始阅读很多书籍,接受各种情绪管理课程,体验各种身心另工作坊,只为了能做一个高情商的人,人前得体,人后自在。只是,确实不容易兼得。
你,是不是正在这个境界里,不断磨练自己呢?
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怒了?那就怒呗。
如果足够智慧,很多的人,终会到达这个境界:怒,就怒呗。他愿意拥抱自己那个内在小孩,在他委屈、难过、受侵犯、受伤害、脆弱的时候,会好好地和他呆在一起。生气了?那就生气,没事!尽管生气!
对的,允许它,甚至爱它,拥抱它。
每个情绪背后,其实都是那个一直没有长大的“内在小孩”。
我们有时候会到达这个境界,但是似乎没法长久而稳定地呆在这个境界?:)
最后,我想说一个网友的故事:“童年时在爷爷家里哭是我的家常便饭。受委屈就直冲到爷爷家里撒泼,在水泥地上打滚,跳脚,叫嚷,爷爷为此铺上木地板,提供我舒适的环境哭。而他坐在门外不声不响,毫不干涉,有爷爷这个出口,我现在终还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善良与和平。”
愿你我每个人,都能给愤怒这个小宝贝一个舒适可爱的房间,它愿意躺就躺,愿意坐就坐,愿意冲出来就出来疯,别忘记陪它说说话,亲亲它,夸夸它,抱抱它。不为图什么平和的心境,它就是我们自己,不是吗?
作者: 金鱼 (西交利物浦大学,心理中心SCC)
邮箱:jinyu.wen@xjtlu.edu.cn
声明:写作是世间最辛苦孤独的工作,尊重我们的文字,若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