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但是我没有放弃,到今天我仍然相信爱情。
“我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但是我没有放弃,到今天我仍然相信爱情。”栋梁已经不惑一年了,女朋友交往了三年,她催他结婚,他嘴巴上答应了,行动上一天推一天、一月推一月。都是老大不小的人,不可能一年推一年吧。
栋梁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怕了?不敢结婚了?丧失结婚的勇气了?
“我不清楚。大概我是江湖越老、胆子越小吧。”
结婚这件事儿,到了栋梁这个年龄,还真的需要少年人偏向虎山行的冲动和闯劲儿才办得成。
可是怎么办呢?女朋友下了战书:结婚、分手,任选其一。她已经从他的家里搬了出去,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她搬走了,家里一下子就空了,我才这么清晰地感觉到,我是离不开她的。要我说‘从此以后我们永远在一起’,我马上可以做到,不费吹灰之力。要去领结婚证……说不上什么感觉,反正就是觉得不舒服,就是不想动。我脑子在想:没什么,结就结吧,又不是没有结过。可是我的身体就是不动。是不是显得很虚伪、很假?你堂堂一顶天立地的大男人,脑子使不动脚,谁信呢!”
“我千真万确、真是这样的,半点儿没有夸张。不会是精神分裂吧?”他严肃地问。
“不是。”我肯定地摇摇头。
“那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放一放,先说说你前几次婚姻的情况吧。”我回答。
栋梁的第一次婚姻是两个大学同学的结合,毕业后栋梁进了外企,女友留校任教。结婚刚一年,妻子出国进修,原定一年回国,但是两年过去了也没回来,栋梁那时刚升了职,完全没有出国的打算,两人和平分手。
第二段婚姻持续了两年,对方是同一栋楼另一家外企的职员,因为工作关系认识。婚后正值栋梁的事业关键期,他成了空中飞人,一年有十个月都在全国各地飞。有一次他的一个会议临时取消,提前一天回到家的栋梁想给妻子一个惊喜,就没有告诉她。结果他在家里眼睁睁等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下午她才回来。栋梁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或者是第几十次妻子夜不归宿。他只用了一个月,结束了和她的法律关系。
栋梁第三次结婚时33岁,娶了一位小娇妻,比他小八岁。这时候他是品牌经理,不用到处飞,但是工作仍然繁忙,计划比不上变化快,说好了陪妻子的,常常要爽约,小娇妻脾气不小,吵吵闹闹、作天作地,不分时间不分场合。
“七个月。离完婚我大睡了两天,实在是累垮了。结婚前后,一个人的变化可以这么大,我到现在都没有想通!”栋梁自嘲地笑笑。
心理SPA充电坊
结婚恐惧
恋爱、结婚、生孩子是人生三大喜事,可不少人面临婚姻时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担心这害怕那,甚至产生临阵脱逃的念头。这种症状,其实是一种回避心理在作祟,心理学家称之为“结婚恐惧症”。这是当前一类很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疾病,它分为两种表现。第一种出现在谈婚论嫁阶段,主要是对婚姻持久性的怀疑和恐惧;第二种是结婚的前一个月或前一个星期出现的恐惧、紧张、焦虑等“症状”,这时产生“恐婚”的原因是对婚后生活困难程度的“扩大”。通常“症状”是:焦虑、烦躁、易怒,或是疏远、冷淡、沉默寡言。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爱情取决于三种力量:一是早年家庭的关系模式,二是成长中养成的价值系统,三是以往获得的情爱经验。前者决定他会爱什么样的人,二者决定他投入爱情的方式,三者决定他恋爱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结婚恐惧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忙于打拼事业而无暇承担婚姻中的责任;及时行乐的信念价值观系统;有过失败的婚姻史怕再次受到伤害,或是担心由于双方子女引发再婚纠纷等。婚前同居也是产生婚姻恐惧心理的因素之一。
应对“结婚恐惧症”的主要方法有:
1、开放的态度和良好的沟通,此法尤其适合那些对恋爱对象的婚姻动机持怀疑态度的“患者”。
2、转变不合理认知,此法尤其适合那些被囚禁在过去失败阴影中而迟迟无法获释的“患者”。
3、接受系统的心理辅导,并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下接受一些放松训练或者直接运用默想脱敏法治疗。
案例分析与案例结局
栋梁的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再婚恐惧症”。
人格特征上,栋梁是一个结合了乐观主义与理想主义、具有一定“骑士”精神的人。他对爱情抱持着热烈的、不屈不挠的期望,却在现实之中屡受打击。因为认定自己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人、或者说认同自己身上的这部分特质,在意识层面,他要求自己、也相信自己没有受到现实打击的影响、他仍然是勇往直前的勇士,但是他的潜意识层面,显然是另外一番景象。
问题是,按照栋梁的人格特征来看,他的“爱情勇士”的自我太强,要让这部分“非爱情勇士”的潜意识冲破压抑、从而意识化,会相当的困难,也会需要较长的时间。基于此心理评估,我认为最适合栋梁的方法是催眠治疗,但是催眠不是我的强项,我对栋梁作了解释,顺利地把他转介给我的一位专攻催眠的同事。
大半年过去之后,在一次督导会议上,同事偶然和我聊起了栋梁。他的治疗效果相当好,虽说仍然没有结婚,但是已经安排好了婚期;他和他的未婚妻现在都成了心理咨询的粉丝,双双报了名,正在起劲儿地上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证书班呢。
心理学基本概念
挫折: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无法获得满足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的客观环境。挫折可能增长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人以更好的方法去满足欲望。但是如果挫折太大,则可能起到消极作用,使人心情痛苦、情绪消沉、行为出现偏差,甚至引起心理疾病。
文/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首席心理专家 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