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梦”之时代意义 | 访申荷永教授

清明梦:梦之时代意义

文 | 李文

(本文为记者李文对申荷永教授的采访整理文稿,刊出于申荷永教授新浪博客“洗心岛”2012年11月30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梦如人生,人生如梦,看似文学家的语言,实则包含着重要的心理学内容。也如庄子所说:且有大觉而知其大梦者。这篇文章出自记者李文之手,其中有她在去年什么时候对我的采访。大概是《盗梦空间》上映不久。

我们的梦随着时代在改变?

最近,有研究者指出现代人做“清明梦”,也就是做梦时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情况增多。还曾经有理论指出,梦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电视机等现代媒介的影响。这是否意味着,人类的梦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一路变化?记者采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心理分析专家申荷永教授。他坦言,充满神秘色彩的梦,至今仍是未解的科学谜题之一,围绕着这个话题,我们有太多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问号。

做“清明梦”的人在增多?

最近,有报道称,现代人做“清明梦”的情况在增多。什么叫“清明梦”?记者采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申荷永教授,他说,所谓的“清明梦”也被称之为“清醒梦”, 其英文是“Lucid Dream”,主要是指有些人在做梦的时候知道或意识到自己在做梦,意识似乎仍然清醒。对不少人而言,做梦的时候,总是沉浸其中,不自觉自己在做梦的。而也有不少人有过清明梦的体验。在梦境中知道自己在做梦,可以观察自己梦中的一举一动,或者控制自己的梦境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兰的一位作家兼精神病医生弗里德里克·凡·艾登(Frederik van Eeden)提出的。艾登最初是一位诗人和作家,对神秘主义的话题颇感兴趣。后来在接触并治疗精神病人的过程中研究人类的心理与精神问题,后期还写出了不少与心理问题相关的作品。1913年,他在自己的文章《梦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清明梦”的概念。申荷永教授指出,弗里德里克·凡·艾登所使用的“lucid”,主要就是指梦中“意识仍然清醒”。

虽然看起来,“清明梦”是一个现代才出现的概念,但是在许多文化中,有关“清明梦”的记叙早就有了。奥古斯丁就曾在公元415年的一封书信里,提到自己做这种清明梦的情形。而一些早期的佛教徒,也已经在梦瑜伽中训练自己在梦境中实现自我控制。在艾登之后,尤其在20世纪60-80年代,清明梦的存在不断被证实,更为科学的研究也逐渐展开。直到最近几年,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像是近年,就有心理学家有意地训练梦中的“清明”感觉,帮助一些受噩梦困扰的人摆脱梦魇。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米兰·克里克(Milan Colic)就发现,通过用访谈等治疗手段,可以让患者在梦中有效的减少消极、悲观情绪困扰,从梦魇中有意地挣脱出来。

相比过去,是否有更多的现代人能够做“清明梦”了?而如果真是如此,是否又能说明现代人变得更“与时俱进”,更“聪明”了?实际上,这个比较统计恐怕很难做。一个更靠谱的解释,恐怕是随着对清明梦研究的增多和不断深入,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清明梦”的存在,甚至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控制梦境的能力。申荷永指出,很有可能,这是因为目前梦的主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越发关注自己的梦。他指出,前不久上映的电影《盗梦空间》引起的狂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说明大众文化对梦的兴趣。电影中就充分运用了有关“清明梦”的研究和知识,生动呈现了清明梦的意境,尽管看似夸张。你瞧,几代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以最通俗的电影方式,让“清明梦”的存在逐渐深入人心了。

心理学家教你识别自己是否在做梦

我究竟是在做梦,还是在清醒着?这个关于“真实”的问题非常具有哲学味道,也有人相信,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然而,一些心理学家们却相信,通过一些具体的小测试,我们可以“清醒地”识别自己是不是在梦中。

1.盯着一份文件或者你的电子手表看,记住上面的文字或者阿拉伯数字的时间。有意识的拉近、拉远。再观察文字或者阿拉伯数字有没有变得失常地奇形怪状。在梦中,有指针的钟表的形状通常不会改变,可是文字和电子手表上的阿拉伯数字有很高的比例发生变形。

2.打开电灯开关,试着去调整灯的亮度。在梦中,灯光的光亮度很少随着开关的调整发生改变。

3.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在梦中,镜子里的自己通常是模糊、扭曲、失真甚至是可怕的。

4.看看你脚下的地面,或者你的双手。在梦中,地面和你的双手会跟清醒时很不一样。这会提醒你,自己是在做梦。

5.捏住你的鼻子,紧闭你的嘴巴。在梦中,你不会觉得窒息。

梦色彩的改变,受电影、电视发明的影响?

你的梦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曾有研究指出,只有20%的人声称做的梦是彩色的,但这些研究也称其实80%的人做梦都是有色彩的,之所以只有少数人记得梦是彩色的,是因为大多数人不能记住梦的色彩。迄今,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梦为什么有颜色。

一种有趣的观点,是将梦的色彩与电影、电视这些现代发明关联起来。它们改变了我们的梦境。美国科学哲学教授艾瑞克·史维茨格勃尔(Eric Schwitzgebel)就认为,因为在50年代黑白电影、黑白电视广泛流行,所以大多数看电影的人梦中看见的也是黑白颜色。在他看来,梦的颜色会受现代媒体的影响,发生变化。他引用1950年代开始的调查,指出当时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或几乎很少做过彩色的梦。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正是黑白电视的黄金时代,可是在那个时期之前或之后的调查记录显示,人们有彩色缤纷的梦境。但对此观点,德国睡眠专家米歇尔·施莱德德并未表示同意。施莱德认为,史维茨格勃尔存在方法性的错误。虽然人们看黑白电视,但是他们一天当中的大多数还是在彩色世界中生活的。

据报道,施莱德通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绝大多数人的梦是彩色的。他认为,人们不能确定梦的颜色是因为人们首先注意了梦的情节,而忽视了梦的色彩。当色彩成为梦中情节的重要部分时,人们就会回忆出梦的颜色。施莱德认为,那些整天和颜色打交道的艺术系学生们大多对他们的梦有着更强烈的色彩意识。

梦中的变与不变

虽然,有不少研究在暗示着时代变迁给梦的变迁带来的影响。但也有研究者在探索着变化中的不变。据报道,近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帕特里夏·加菲尔德就给全世界人的梦境来了个12种类型的划分。他的结论有些惊人,无论国籍、性别、贫富、贵贱、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背景如何,全世界60多亿人每天晚上都在做着大同小异的12种梦,也可以说是12对梦。因为相对于每一种噩梦,一般都有一种对应的、令人陶醉的美梦。在12种梦境中,人们最常梦到的是追击,然后是迷路、高处坠落、当众出丑和受伤。这很可能是人类面临死亡威胁时表现出的应对行为,现代人做的这12种梦,很大程度上,是对远古时期人类求生欲望的继承。分析梦境可以帮助诊断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帮助我们将不健康的景象转化成健康的景象,帮助消除噩梦带来的困扰。

其实,相比这位美国博士,中国人的老祖宗老早就给梦做了规律性的分类。申荷永说,梦看似光怪陆离,也自有某种规律可循。中国古代已经将梦归纳为六类:“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已经是非常高度的概括,其中不仅归纳了梦的类型,而且揭示了梦或梦境的主要来源。

与这种大一统谈论梦的方式不同,有些心理学家则在谈论梦中的“文化无意识”。不同文化族群的人所做的梦,带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这正是申荷永的老师——荣格的学生汉德森(Joe Henderson,1904-2007)提出的理论。简单来说,在汉文化成长的人,梦的“母题”,与西方文化中的成员可能有所不同。我们会梦到的阴间、寺庙、和尚、尼姑,也许老外们就很难梦到。

在自己的著作《洗心岛之梦》中,申荷永坦言:“对我来说,中国文化是我们心理分析的基础,也是我梦中的滋养。”申荷永认为,给梦分类的观点,与梦带有不同文化特质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不应冲突,因为,若是真的能够深入梦中,进入梦的世界,那么,或许你已经“忘我”,甚至是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现代人梦的变迁,是个诱人的话题

申荷永指出,虽然很难回答,梦的色彩是否真的受电视机等现代发明影响。但是,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来谈现代人梦的变迁,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命题,甚至是十分诱人的探索主题。“就目前我们所接受的精神分析或无意识心理学的知识而言,梦是通往无意识的道路,同时梦也是无意识呈现的舞台。于是,尽管无意识具有其内在的统一性,但是,无意识与意识也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社会文化变迁的时候,当人们的意识心理变化的时候,梦或许,或应该,也有所反映或回应;或者是提醒,或者是鼓励;或者是悲戚,或者是喜悦。”他说,“不过,我也要把话再说回来,或补充一下另外一种观点:我们的梦,我们的无意识,也可能并不与我们的意识呼应;不管我们的意识如何变化,我们的无意识和我们的梦依然故我,不悲不喜。”

申荷永对梦的态度更接近哲人,或许,这也是认识和理解梦所应有的态度。意识世界中的“逻辑”,在梦的世界中不一定有效。我们意识习惯于说一是一,说二是二;黑白分明;但在梦中的世界中,一可能是二,二也可能是一;黑白可能会共容,彼此渗透,相互超越。

他告诉记者,在2006年公布的世界科学十大未解之谜中,依然有梦的主题。梦,以及对于梦的研究,既是人类古老的“梦想”,也仍然是人类探索的前沿。

Robert Bosnak

许多年前,我曾去波斯顿去拜访Robert Bosnak。他当时是国际梦的研究会主席。我们两人一起散步到波斯顿大学,马丁·路德金的母校。周围的大街上到处悬挂着那句依然响彻云霄的名言: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我还记得,当时Robert Bosnak对我说,你看,‘我有一个梦’,而非表达为我的希望;因为,在我们心理分析师们看来,梦以及在梦中,具有心灵的真实性,具有心理分析所致力于探索的心灵的奥秘。”申荷永说。

——————————————————————————————————————————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创办人:申荷永

研究院简介:http://www.psyheart.org/16/12.html

研究院QQ群:79448734

电话:400-878-3393

官网:http://www.psyheart.org/

专业学习论坛:http://www.psyheartbbs.org/forum.php

申荷永新浪微博:“荷永”

申荷永新浪博客:“洗心岛”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关注“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每日更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授  教授词条  意义  意义词条  时代  时代词条  
综合

 小三心理分析

 因为早年缺失父爱,还有对已婚男人的崇拜,特别是对成熟而幽默风趣的男人的喜欢让当事人在自己的婚姻情感中几经周折,多次的情感都是选择与已婚男人在一起,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