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菊红丨 壹心理专栏·听花有声
拿到弗洛姆的这本书,薄薄的只有132页,不由自主有轻快的感觉。我通常害怕砖头那样厚得书,不管内容怎么样,头就先大了。这本书读起来,如泛轻舟,语言流畅,结构井然,我试图从书中拎出一条主线,帮助自己更清晰地理解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兄妹共七人,有五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众多的孩子中弗洛伊德最受母亲宠爱,在他10岁的时候,喜欢音乐的母亲让弗洛伊德的妹妹练钢琴,但琴声干扰了弗洛伊德,他坚持要把钢琴搬走,于是,钢琴被搬走了。从此,家里再没有人学习音乐了。不喜欢听到音乐的“噪音”,就能阻止家庭的音乐教育。母亲宠爱他,允许他充当兄弟姐妹中的王。
母亲对他的赞许和宠爱,形成了他强烈的自信,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一个高贵的、非凡的、令人钦佩的人,应当受到尊重和赞许,这促成了弗洛伊德关于胜利和成功的信念。他对母亲也很依恋,母亲始终是他生活里的中心人物,他把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来陪伴母亲,直到她90岁去世为止。
母亲对他的宠爱,有产生绝对自信的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会产生依赖感,当无条件的爱和赞许不是说来就来,想有就有时,立刻会感觉焦燥、忧虑、压抑,这种依赖感和不安全感,表现为口腔感受、饥饿恐惧和饿死恐惧。在他写给弗利斯的信中写道“你看多么奇怪,我的恐惧是贫困恐惧,更确切地说,是饥饿恐惧。”同样,写给弗利斯信中也提到饿死恐惧。
弗洛伊德的不安全感还表现在,他与乘火车旅行有关的恐惧,为确保不误车,他不得不在火车出发前一个小时到达车站。旅行常常象征着离开母亲和家庭的保护,对强烈依恋母亲的人来说,旅行经常是危险的体验。出于这样的原因,弗洛伊德避免自己单独旅行,总有他能够依赖的人陪同,通常是他的一个学生,有时是他妻子的妹妹。
弗洛伊德对母亲的依附还明显表现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上,弗洛伊德对妻子的爱是接受性的,并且缺乏性的激情,高谈阔论‘性’的弗洛伊德,是一个典型的清教徒,对他来说,文明人的生活目的就是节省自己的体力、精力、享乐的力量,要为了更高的目标升华这种冲动。处于这种婚姻中的妻子除了生育孩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母亲的职能,弗洛伊德尽可以依赖她的照顾和爱。
弗洛伊德对母亲的依赖,也转移到男人身上,当朋友不再赞许和支持他,不能充分行使母亲的这种职能时,他就断绝友情,完全否认这种依赖。他与一些至交走着相同的道路,几年内亲密无间,而后完全破裂。他和布洛伊尔、弗利斯、荣格、阿德勒、兰克以及费伦齐之间的友情都遭到此厄运。
母亲是他依赖的对象,父亲则是他反抗的对象。弗洛伊德在很小时候就在父亲面前有一种自大和优越感,他2岁时尿床,父亲训斥了他,他回应说,‘爸爸,我会给你买一条新的、漂亮的红床褥的。’7岁时故意到父母卧室里小便,这是占有父母卧室的一种象征性行动,矛头显然直指父亲。父亲大发雷霆说,这孩子绝不会有什么出息,长大后他向父亲证明他是个人物。12岁时听到有关父亲懦弱行为的故事,引起了他的不满,弗洛伊德把自己等同于英雄,他必然会反抗平庸的父亲。
他对父亲的反抗态度,影响到他个性,他公然反抗舆论和医学权威,没有这种反抗能力,他决不可能坚持并公开宣扬自己关于无意识,婴儿期性欲等观点。他的反抗性主要是针对那些不承认他的权威们,对于他自己选择的权威,他则友好相待。
他对父亲的反抗态度还体现在他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儿子憎恨父亲,因为父亲是与他争夺母亲爱的情敌,希望母亲给予他无限的爱和赞许,希望他成为有征服力量的英雄,这种愿望和抱负导致霸权的要求,要凌驾于父亲和兄弟姐妹之上。这种模式也延续到他的学术领域,他不容许对别人对他理论有其他的意见和修正,要么完全赞同他的理论,要么不赞同。
早年与父母互动形成的模式,会伴随人的一生,深刻的影响人的命运。
写于2015年10月6日
推荐书目:埃里希·弗洛姆《弗洛伊德的使命:人格与影响力分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版权声明:转载请保留作者署名 文:李菊红丨 壹心理专栏·听花有声;
听花有声心理圈:http://www./site/99814128/
联系方式:qq:284886359 微信:ljh20130325
李菊红心理咨询:http://www.xinli001.com/zx/99790079
此文已发表在心理杂志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01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