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起想念那些年

一部《那些年》勾起了多少人对青春岁月的回忆,那段傻过牛X过的日子成为最珍贵的东西,那时我们拥抱美好的梦想。——

我们这一代人,八零后的尾巴,九零后的头,但是好像也无法避免地卷进去现在的怀旧风当中。

不知道我们上一辈他们是怎么怀旧的,网路被我们这一代人占领着,从老男孩到健力宝,从韩梅梅到沈佳宜,大陆也好,对岸也好,它们就这么肆意戳着我们的泪点,告诉我们青春在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这么流逝走掉了。

每个人都从高中时候特立独行的自己,走到现在普普通通、没有特点的人生,然后感慨原来我们离那段时间已经那么远,只能从电影里看到些许的影子,温习曾经有过的珍贵东西,和没有完成就被打败的梦。

或多或少,我们都能在电影里对号入座,比如你可以找到一个同样傻×的好基友、一个同样情种的好基友、一个同样苦逼的好基友,和一个沈佳宜。

又或许你可以从电影里面找回曾经那些执着,发现曾经还有一个那么幼稚却那么牛逼那么坚定的自己。

那些年就是像《那些年》里面那样,单纯、幼稚、疯狂、大胆而又小心翼翼,以及对未来完全的不担心。

大概就是这样吧,那些年也有过同样的问题,“读书有什么用?信不信十年后我都不记得log是什么,照样可以活得好好的。”那些年读书也有着同样的动力,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幼稚地要和某个人争一口气。现在我真的已经不记得log函数的曲线和计算了,也没有谁能够成为我的动力,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算活得好好的,但是这和当年的log肯定没有关系。

然而女神好像从来不这么想,她永远是为了一个很现实的理想那么努力那么拼,从高中时候我要费老大力气才能勉强跟上的分数,到现在毕业了还是一样耀眼瞩目的成绩。“青春的阵痛就是,女孩永远比同龄男生更成熟”,总感觉那个时候她好像是一个木头人,眼睛盯着遥远的地平线,任谁在她眼前招手眨也不会眨,也或许她不是木头人,只不过男主角只能有一个碰巧不是我罢了。

我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是好还是坏,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我只知道毕业以来,我没有能找到第二个梦想,可以和那些年的那个相匹敌。

也没有找到第二个我,让我自己更喜欢。

但是怎样的人生态度算是成熟或者积极呢?是为了一个很现实的未来去一步一步努力,或是试图去打造一个简单悠闲的生活,又或是在两者之间挣扎?

我总觉得,在大陆和在别的地方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你必须非常非常累,才能像别的国家的孩子那样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美国小朋友的梦想很简单,他们想成为一名邮递员、一名清洁工,而中国小孩的梦想都很大,他们都想成为科学家,长大以后,我们的梦想都丢了,而人家的梦想都还在,所以有了迪士尼、有了梦工厂、还有了苹果。

我也执着或者幼稚地觉得,读大学应该就是为了求职,读研究生应该就是对学术有兴趣,就好像入党就是应该凭着真正的信仰,从政就是应该凭着真正有改良社会的意愿。

我同时也认为,从政、学术、读了大学应该享受更优越的生活,但邮递员、清洁工、厨师、教师这些最普普通通靠双手吃饭的人,也应该过买得起房、有假期、温馨体面的日子。

然而很明显不是这样。我们这一代都面临着这些或者那些的苦逼,承担着这些本不应该加在我们头上的压力。

这一点,我们就算和台湾,都不一样。

前一阵子和老同学碰头,熊在忙着边考研边找工作,子鹿则已经在市中心找到一份算是不错的工作。我们之间的话题没有提到那些年,也没有提到那些年的女生。

看样子他们大概,已经习惯或者打算好了在大城市楼层间的这样生活。地铁、工作、晚班、出租屋。工资不少,压力不小。

聚会完的时候走在淮海路上,我抬头看看被高楼逼成一角的天空,感觉自己被放在一个鱼眼镜头的中心,四周是喘不过气的嘈杂与喧嚣。

我想,除了散落开来的基友们、和两个因为不同生活态度而走开去的人,还有吉他、旅行、摄影、美术,这些本该是在那些年和这些年好好玩的东西,大概一辈子也完成不了了吧?

“青春就像一场大雨,淋过了,就算感冒发烧还想再淋一遍”,不管怎样,想起那些年,嘴角都会微微上翘。

我也希望什么时候,大陆的年轻人,同样会怀念他们的高中,他们的初恋,他们最傻逼也最牛逼的那些年,但是同时,也不丢掉他们自己原本的梦想和生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起想念那些年  想念  想念词条  那些  那些词条  一起  一起词条  一起想念那些年词条  
综合

 “贪心”是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源

人生本来就不是完美的,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如果在得到的同时,又不舍得失去什么,或者已经得到了还不满足,就会造成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就变成了心理障碍,“贪心”是产生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