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五法远离灰色心理

目录:

第一章:摆脱灰色心理病的五方法

第二章:心理疾病症状有哪些

第三章:小心心理咨询的误区

“灰色”心理病越来越多的体现在人们的身上,但是很少有人承认。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些小方法来给大家的心理减压!

摆脱灰色心理病的五方法

如果你身边的中年男性感到焦躁不安,郁郁寡欢,缺乏决断,而自己却否认有任何毛病。专家称之为“灰色”心理病。这时你应该告诉他,要寻求方法去解决。

1、暂时变换一下环境

中老年人到了新的环境,可以产生新的活力,恢复新的潜能,如外出旅游、到子女或亲戚家住几天等。

2、生活方式多样化

不要把生活视野固定在某一点上,若能积极地把兴趣放在知识、运动、娱乐等方面,使生活丰富多彩,可以活跃单调或疲倦的生活。

3、胸怀宽广、不动肝火

不贪求、不计较、不把事做绝,当糊涂时且糊涂,该让步时就让步,以培养开朗的性格,宽广的胸怀。

4、善于自我解脱

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主观平静的情绪,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应及时调整,遇有不快的事不要闷在心里,应找机会向亲人、知心朋友倾诉出来,往往被人点拨几句后,困扰的情绪就迎刃而解了。

5、合理营养、适度锻炼

科学合理的搭配自己的饮食,调节身体机能,并通过适当的户外锻炼,如晨跑晨练,饭后散步等等,身体健康自然心情就好了。

心理疾病症状有哪些

一般来说,心理疾病是指人的精神活动不能正常地进行,发生了病理性障碍。心理疾病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种:

(1)错觉

这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觉,就是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错觉一旦产生,病人自己不能察觉,不能认识,更不能加以纠正,而且严重影响病人的行为。例如,病人会把碗里的白米饭看成是蛆,而大发雷霆;会把天花板上的吊顶看成是巨蟒,因而惊恐万分。

(2)幻觉

这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和体验,就是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该事物的存在,因而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虚假的感知。幻觉有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等。病人可能完全受幻觉所吸引,被幻觉命令所支配,出现种种反常的行动。例如,有的病人会听到声音,“命令”他烧掉自己的东西,或把钱扔掉,“威胁”要打死人,等等。病人在这种幻觉的影响下,真的会放火把自己的东西烧掉,把钱扔掉,会因受不了威胁而企图自杀等。

(3)妄想

这是一种毫无事实根据但是病人却坚定不移的病态想法,它是一种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一般有疑病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不同类型。表现为,病人对周围事物疑心重重,或者夸大自己的能力、地位和财产,尽管这种想法极端荒唐无稽,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但是病人却坚信不移。无论旁人怎样解释,甚至把无可辩驳的事实摆在他面前,也丝毫不能动摇或纠正他的错误信念和想法。例如有的病人坚信自己的身体已经患了某种不治之症,如脑子萎缩、器官腐烂等。虽然经过医生反复详细检查,证明这类疾病不存在,但是病人仍然坚信不移,而且整日心急如焚,忧愁悲叹,自己认为已经没有希望再活下去了等等。

(4)兴奋

这是指病人情绪激动,活动增多,烦躁不安,说话时喋喋不休,躁动不安,有时会冲动起来,出现伤人毁物的破坏性行为。

(5)忧郁

这是指病人情绪低沉,精神沮丧,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丝毫不感兴趣。这样的病人有自责自罪的想法,悲观绝望,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6)木僵

病人几乎静止不动,不说话也不动弹,不吃不喝,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整天僵坐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毫无反应,即使有人在他耳边敲锣打鼓,也无动于衷,就像“木头人”一样。

(7)谵妄

这是急性脑损伤病人出现的症状,多因感染、中毒性疾病引起。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躁动不安,不认识周围的人和物,经常出现恐怖的幻觉。例如有的病人在谵妄状态下,说他见到了已死去多年的人或见到凶恶的、面目狰狞的妖怪,要把他抓走,因而大声哭喊,惊恐万状。

(8)痴呆

这是慢性脑损伤的症状。病人的智力、记忆力明显减退,丧失正常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计算能力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老年性痴呆和抑郁、药品滥用、自杀和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引发或加剧贫困。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显示,与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相关的疾病负担占全部疾病负担的20%,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据预测,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在本世纪更加突出。

小心心理咨询的误区

如今许多原来不把情绪问题当回事的人,已意识到自己有心理疾患,还产生了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愿望。但不少人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对心理医生产生一些曲解,而使“心理瘀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误区一:看心理医生是很不体面的事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新兴学科,人们对它仍有一种神秘感。来询者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往往怕被他人认为患了精神病或是被当作怪人,去咨询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表露出情感上的困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因而不少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而不愿去就诊。

其实在人们眼里的心理障碍、“隐私”等,在医生看来往往就是大众较普遍的心理障碍和症结。医生不会取笑你,并为你保密。因而咨询者丢下包袱、充分信任医生是诊疗的关键所在。在心理学界常引用这样一则故事:一对西方男女青年约会,男方迟到了,当问及原因,自陈看心理医生耽搁了时间,女方不但不责怪,反而更欣赏他,因为一来表明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来他有向上的精神,有改变生命质量的强烈愿望,不愿混混沌沌虚度一生。在我国,同样的情形,女方则可能猜想男友是不是精神病人,会不会遗传,我还跟他谈下去吗等问题。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认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误区二:把心理学当作“算命学”

有一则故事,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医生,就让他算一算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其实许多来询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吐露出来,在他们看来,反正你是心理医生,简单说几句,你应该能猜出我心中想些什么,要不你就没水平。可心理医生并不是算命先生,他也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看穿人的内心世界,他只是应用心理学现象及规律,对咨询者提供的足够信息(病史)进行合理分析,再进行认知和行为、心理治疗。详尽地提供病史,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疾病的症结,才能保证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否则治疗就会南辕北辙。

误区三:对心理咨询抱有过高期望

许多来询者把心理咨询神化,好像心理医生应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好似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一下都能打开,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晴空万里”的心境,便没了下文。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心理干预是一种很艰辛、漫长的治疗过程,心理疾病常与咨询者的个性有很大的关联,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愿望,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雪消融的,所以来咨询时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误区四:把完善自我的责任推给医生

一些来询者把心理医生当作“救世主”,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耐把它一一解开,而自己不须思考、不须内省、不须努力、不须承担责任。在综合门诊,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一切由医生说了算,病人绝对听从、配合,因而许多来询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模式带到心理诊室。要知道,心理医生只起分析、引导、启发、支持、改变认知、助咨询者人格成熟的作用,另外,来询者面临抉择,无从决断,希望医生帮拿主意时,应明白医生与咨询者是不同的独立的人,有与咨询者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医生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好恶强加给咨询者。“救世主”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再塑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而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只会一事无成。

误区五: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工作

咨询者中另一个极端的认识,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大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情绪问题是需要治疗的疾病。一女孩因性强迫观念痛苦异常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想不开,想开点就是了。亦不让患者服药。病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内心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其实,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诊疗程序,它们可有交叉,但不能等同。思想工作者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及集体意志。心理咨询则是运用咨询技巧、心理分析等手段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医生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询者进行批评、教育。这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去战胜疾病。还有一些心理疾病是在脑内一些生化物质改变的基础上发病,单纯心理疏导是很难达到治疗效果的,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如治疗内源性抑郁症,决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取代的。

结语:心理疾病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大家不要讳疾忌医,正确的认识心理问题才能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五法远离灰色心理  灰色  灰色词条  远离  远离词条  心理  心理词条  
综合

 张爱玲:一别一辈子

说好的永远,不知怎么就散了。想来想去,竟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晴天便各自散了。 —— 有些人一直没机会见,...(展开)

综合

 恐怖片,为何我们越怕越爱看?

恐怖片越惊悚越能抓住观众的心,直至今日,午夜凶铃、咒怨等经典恐怖片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为何我们越怕越爱看呢?正是导演们运用的心理战术掌控了我们的心。——很多人在看...(展开)

综合

 心理学专家开出“阳光村官”良方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崔景贵教授日前来到宿迁市宿豫区,为该区的百余名大学生村官和苏北计划志愿者举办“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