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躁郁症”的大发作――― ——Psy525.cn
人们还没有从2005年超级女声近乎歇斯底里的欢呼声中回过神来,2006年超级女声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4月22日,2006超级女声长沙唱区预选赛已经开始,而其他几个唱区如杭州唱区、成都唱区也将相继拉开帷幕。
据悉,2006超级女声两场预选赛的收视成绩非常好,在央视索福瑞14城市收视调查中排名同时段全国第一位,收视份额达到7.77%,收看的观众达到了230万之多,捍卫了全国同质节目王牌的地位。
回顾分析2005年超级女声我为歌狂的种种心理现实,也许能为2006超级女声的火爆现实下一个很好的注脚。
2005年什么最狂潮?―――《超级女声》!
2005年谁最疯狂?―――“超女歌迷”!
―――观众之多!发短信拉票的几百万,收看电视的几个亿!
―――热情之高!可与“狂欢节”之夜媲美。
―――参与之执著!每一次狂热的拉票;痴迷于网络评论;关注所有“超女”动态;沉醉于每一场现场直播。
―――歌迷的表达之癫!“嗨!看超女如享用美食大餐”、“看超女,过瘾!”“我看每场比赛,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是的,比我高考时还紧张”。
―――举动之疯!千里迢迢追寻到超女驻地为她们呐喊,可以为歌手的哭泣而嚎哭,可以因为追捧的偶像不同或意见不一而相互攻击和斗殴!
歌迷的疯狂并不代表歌手有多么完美或歌曲有多么震撼人心。真正让歌迷疯狂起来的,是怎么样去唱的形式与运作方式,是“超女”背后看得见的种种策划和看不见的种种心理的作用。
这种歌迷的狂热和舆论的狂潮现象,是一种集体“情感性精神障碍”―――“躁郁症”的大发作。精神分析研究认为:躁狂是对于抑郁的平衡与补偿!躁狂的早期心理是情感压抑,躁狂是抑郁转化而来的。人类的心理规律也正是:有情绪压抑,就会有情绪爆发;或者单调、平静、紧张的生活久了,会酿造一种沉闷的情绪,而使人们寻求新鲜、刺激、放松的欲望成为必然。
歌迷们的类似“情感躁狂症”现象,本身说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说明社会性群众文化生活的薄弱;说明许多人其情感心理的贫乏与渴望;说明许多人在利用某种方式,宣泄他们沉默太久、压抑太多的力比多能量;也说明了那些表现夸张、易激动的人,其实是在心理上容易陷入抑郁、非常感性的一群人。
《超级女声》利用了人们游戏心理的需求
《超级女声》本应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可是,这道风景因侵入的怪味而变得大煞风景:“黑幕与阴谋”、“投票疯癫与钞票之罪恶”、“评委互揭老底”、“超女跌陷人身攻击”等等。“超女”似乎演变成了一场残酷游戏。
首先是游戏宗旨的扭曲。心理学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现实”,是伴随每一个人从小走向成熟的生活方式。成人已不再做游戏,但并不等于放弃从游戏中获得快乐的愿望。相反,现代的成人,制造和设计了层出不穷的游戏种类,以满足所有追求离奇和幻想的人的心理,而《超级女声》的运作,也正利用了人们的游戏心理需求。
其次是人性中体现公平、公正愿望的扭曲。《超级女声》因为是“海选、评委评审、大众投票”而显得很公平。但是谁都清楚,每一个环节有人为的多种因素,不可能做到公平与公正。其沉重,也在于冠以“大众选秀”的公平旗号,却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又无以反驳它的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