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自杀心理怪圈4个真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每年每十万人中就有16人死于自杀,而在15    岁至44岁的黄金年龄段,自杀是最普遍的前三个死亡原因之一。根据不完全的研究统计,尝试自杀的人可能是自杀“成功”的20倍。——Psy525.cn

预防自杀,从了解以下4个误解与真相开始。

误解一:自杀是因为陷入绝境,别无选择。

真相:清醒而合理地选择自杀的例子极其少数,绝大多数的自杀是可以治疗和避免的。

很多人认为造成崔真实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网上传闻她向安在焕放高利贷,导致安在焕自杀身亡,崔真实因谣言而饱受折磨。自杀当晚,崔真实曾向母亲抱怨:“明明没有借高利贷给安在焕,为什么人们都说是我逼死安在焕的,人们太过分了,我对这个世界上的人已经失望了。”

但是,一个谣言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让人放弃生命,也放弃生命中的一切幸福与承诺?

其实,自杀绝不是孤立事件引起的,而是长期心理处于病态环境中的结果。崔真实的好友透露,崔真实离婚后就一直患有轻微的抑郁症,情绪很低落。最可能的是,网上的流言,对她只是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冲破心理底线的最后一个事件。

医学研究表明,自杀者中90%以上的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以抑郁症患者人数最多,而躁郁症患者自杀死亡率更高。有研究数据估计,在躁郁症患者中,自杀死亡率是每十万人中390个,这是一个有生命危险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崔真实其实并不到严重抑郁的程度,临床上典型的重度抑郁有“情感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与迟缓”的三低现象,往往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崔真实一直保持着工作的状态和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自杀前一天她拍摄的维生素广告照片公开:白上衣米色裙子,形象亲和,笑容灿烂,让人简直不能想象这是一个几小时后就会采取自杀行动的人。

据精神病医生和专家的经验,自杀风险最高的情况常常在病人刚住进医院,或病情看似缓解刚刚出院时,或者刚刚开始吃抗抑郁症药物的时候。

自杀,不过是一个长长的选项单子中的一条。在正常的逻辑下,自杀应该在单子的最底下,如果一个人,把各项可能的选择都试过而不得已,死亡则是最后的一个合理选择。但患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人,大脑的化学和生理功能被破坏了,不能正常地有效地运作,就无法清醒地使用逻辑来面对和处理现实,他们可能错误地以为外界的选择已经用光,而死亡是个合理的出路。

这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黑屋子里,被告诉“现在是晚上”,那么他会关灯睡觉,而实际上外面是大白天。我们都依赖大脑处理信息,作出判断,应付外界环境变化,但当这个唯一的工具出现故障时,我们并没有备用机器来接手维持正常的运转,结果,明明是不合逻辑的处理,计算有误,自己却并不知道。

多数人,包括崔真实,在选择自杀时真的认为自己已别无选择,但他们是错的。抑郁症不仅有药可治,而且效果相当可观。很多临床研究报出的数据估计,差不多2/3吃抗抑郁药物的人能够改善病情,1/3能痊愈。如果药物无效,用电痉挛疗法(全身麻醉无痛苦)的疗效有70%以上。很多临床研究表明,药物结合谈话和行为治疗,对抑郁症的效果达到70%以上。美国《普通精神病学档案》

10月发表的一个报告,12——17岁的青少年患抑郁症,抗抑郁药物加谈话和行为治疗,9个月后的治愈率达85%!如果还不行,现在医学界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估计不久之后就能发明立刻有效的抗忧郁药,打一针下去,两小时之内就感觉大大好转。

在现代,能找到现代医药的治疗,却因为抑郁症而自杀死掉,等于是在今时今日因为得肺结核而死掉。

误解二:自杀是个人的选择,他人应当尊重这个自由。

真相:90%自杀未成功的人会后悔,并且活下来。

绝大多数情况下,自杀并不是清醒理智的选择,而是一念之差的结果,如果预防,阻止了,很多人都能继续好好活下去。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Richard    Seiden    曾经追踪调查过515个试图从旧金山金门大桥跳下去自杀而被阻止的人,发现只有10%的人后来因为再次自杀或者事故(疑似自杀)而死,其他90%的人都活下来了。

换言之,自杀的人如果当时没死成,少数会反复重复直到“成功”,多数则会后悔并活下来。那么,预防这些很可能会后悔的人采取不可逆转的自杀行为,是合理的做法。

“积极预防自杀”,不全是因为死后家人亲友会伤心,不全是因为“活得更好才能报复伤害你的人”,不全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为社会做贡献的义务,也不全是因为赖活比好死更高贵,而是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绝大多数自杀的人,如果接受合理的诊断和治疗,都能恢复健康,或者至少能改善病况,如果给他机会,他后来肯定会后悔去死,肯定会选择好好地活下去,享受人生的快乐。

在现代社会,自杀不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我们已经有这么多其他的自救之路。只有活着,才有选择的余地。

自杀不是选择的问题,自杀也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医疗不够完善的问题。

误解三:老嚷嚷着要自杀的人是不会真的去死的。

另一个类似的误解是,曾经尝试自杀而未果的人,或者尝试了但并不采用特别致命的方法的人,不会真的自杀

真相:每一个“成功”的自杀之前,平均有8——12次尝试。

大多数自杀“成功”的人事先试验过,人之常情是开始害怕和顾虑,但尝试的次数越多恐惧越减轻,心理上越“习惯”自杀的考虑,越容易采取更加容易致命的手段——如没有采取有效的阻断行动或治疗。

多数自杀的人都曾用不同的方式跟身边的人提到或暗示过自杀的意图和想法。崔真实自杀前曾给好友发短信:“我最爱的妹妹,要是姐姐有什么万一,拜托你帮我好好照顾孩子们”。据崔真实身边的好友透露,崔真实曾多次在聊天中谈起了想死,当时她的朋友们都以为,她只是因为离婚的压力太大,随口说说,而并没有放在心上。

自杀念头的人往往担心吓到别人,或被旁人批评瞧不起,可能会以开玩笑的口气或者满不在乎的态度提起。自杀是一个让人不安的话题,周围人很可能会岔开话题避而不谈,或者假装没听懂,这样就错过了对话的机会。

误解四:如果你怀疑某人有自杀或自伤倾向,千万不能主动问他这个问题。谈论自杀的话题会把自杀的念头“种”在他脑子里。

真相:没有人是因为别人提到自杀而去采取自杀行动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杀的打算,那么你说了他也不会去干。如果他已经有了自杀的念头,你提出这个问题只会让他松一大口气。有自杀念头的人,如果有人给他一个倾诉的机会和渠道,已经是帮他走出自杀陷阱的第一步。

所以,如果你知道有人曾经尝试自杀,或者有人跟你提到他想到过自杀,不必害怕或者紧张,最好能深入地诚恳地谈一谈,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专家的帮助治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自杀心理怪圈4个真相  怪圈  怪圈词条  真相  真相词条  自杀  自杀词条  心理  心理词条  
综合

 笑是最好的“保健品”

 “德国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笑声运动’。”最近出版的德国《明镜》周刊指出,历来被视为严肃有余、幽默不足的德国人纷纷开始学习如何开怀大笑,“笑声学校”、“笑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