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青春期的手淫、客体和认同

青春期的手淫、客体和认同         ——Psy525.cn

李孟潮

我主要做成年人的治疗,青少年是不敢多碰的。

       每做一个青少年的治疗都让我觉得花尽心血,比作人格障碍还要困难。

       青少年治疗师的要求太高,自觉没这个本事。现在只是在做家庭治疗的时候偶尔接触到青少年,这方面临床经验不多。

       不过我对青少年倒是极感兴趣。因为我研究的方向是认同,而青春期的身份认同大概是心理发育中最重要的一个认同形式。

       一个人要想这辈子心理健康,成年后不找心理医生。青春期是人生最后一次的调整机会。一个人这个时期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是铁定要得心理疾病的。

       其实我们做成人心理治疗的,治疗后期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处理患者青春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在此只是简要谈谈青春期的心理状况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1手淫青春期最重要的心理事件是什么?

其实不是那些漂亮的心理学术语,什么自我哪,同一性哪等等。

而是手淫。

这是出于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为什么说青春期是个充满危机的时期?这是有物质基础的。

那便是这个时候各种激素尤其是性激素分泌比较旺盛。这时候青少年陷入了一个困境——其意识再也无法控制本能。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

发情的小猫小狗到处乱叫乱抓,这就相当于青春期的危机到来了,家里面开始乱作一团。

我们人类把它们一阉割,这个世界就清静了、太平了。所以阉割是解决青春期危机最简单、最彻底的方法。

不信大家回去把你们家那个青少年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统统毁损,看看还有没有青春的困惑、烦恼,有没有代沟、同一性危机等等问题出现。

当然了,我们大家都是人。不能这么残忍。

 出现了青春期的危机,让我们烦恼不已,恰恰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人性的社会,应该为此庆幸。怕就怕连青春期危机都没有。

一个性欲勃发的青少年最先出现的心情就是——委屈。

他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不愿意发生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特别是性发育!

我们现在成天叫嚣成长是多么美好,投射性地以为所有来做治疗的人都是愿意无怨无悔的成长。这其实很不“共情”。

的确,每个人都愿意不付出任何代价、任何痛苦就成长起来,但是现实的成长必然要承受痛苦,所以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逃避成长。这一点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中讲得很好。

青少年和我们一样,他们不愿意长大,可是他们的身体不管他们的意愿,一个劲地长。他们也不愿意去学什么知识,可是社会要求他们必须有知识。

你说他们委屈不委屈?委屈积累多了,就变成愤怒。在愤怒的推动下,他们才愿意离开父母温暖的家庭,去追求自由。

正是愤怒让他们成长,所以孩子有点愤怒,做家长的应该高兴。

青春期的爱是用来中和、压抑愤怒,不然它变得不可收拾的。

爱是成长的动力,但不是唯一的成长动力,甚至不是主要的成长动力。爱和愤怒配合好,一个人成长的就不错。

愤怒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压抑性欲。

有很多男性青少年打架很厉害,看起来凶神恶煞的,其实你和他一谈性,他就腼腆的不行。他的暴力主要是针对自己性欲愤怒。

其实很多这样的青少年一旦开始谈恋爱,其暴力性就减少了。如果要他们不去打架,他们就要去做爱。

可是做爱对青少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如果和自己心爱的人做,一是要有比较成熟的谈情说爱的技巧,二是要有承担后果的勇气,三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四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总之像是打仗,一定要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随便找个性产业工作者帮忙,那也要有一定物质基础,还要懂门道,战胜自己的道德感,而且这还犯法。总之不容易。

所以这个青少年不手淫是不行的。手淫是他唯一的在道德和本能、现实和欲望之间达到平衡的方式。

我不是要鼓励手淫,而是建议我们要理解、接纳、尊重一个手淫的人。我们知道,只有极少数人不手淫。

这极少数的人只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此人有病。要么身体有病,要么心理有病。更可能都有病。

第二,此人是个超越者。历史上的高僧大德、神仙圣人的确是不手淫的,而且有些人功夫高,连淫念都断了。一般的修炼者,能够达到“身不漏”——不泄精——已经是很高的功夫了。比郭靖、杨过的功夫不知要高多少倍。要求中学生就达到这种境界是很苛刻的。

一个会手淫的人,是一个学会了克制本能、学会了有意识的幻想、学会了延迟的人。一本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的教材上甚至说手淫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成就。这个道理在于,手淫者其实是有道德的,学会了使用符号(幻想)沟通的人。

手淫的意义不在于生理上有多少变化,而在于手淫的时候伴随着很多的性幻想,也就是白日梦。这些性幻想每个时期的主题都不同,总的来说主要是口交、施虐-受虐、乱伦等等。手淫的罪恶感主要是这些性幻想诱发的,而不是手淫本身。

我经常问同道,谈性了没有?其实是要谈这些幻想,而在此过程中治疗师表示对这些幻想的接纳。不过千万不要随便去分析这些性幻想。

而且谈性的时候要注意授权,便是让青少年们明白他们有权利、有能力做爱了,就像父母一样。当然,也要强调他们要对做爱的结果负责。之所以要说这一点,是因为青少年们对性的内疚感来自于另一个方面:他们觉得自己有和父母一样的权利,让他们不舒服。

       2自我的重构

青少年学会了使用学习、锻炼、手淫等等方式来控制、调整自己的性欲后,他们这个时期发展的主题——自我的重构(Reorganization    of    the    Self),也就是身份认同才浮出海面。

自我的重组这个主题解决了,一个人也就成年了,有了稳定的性伴侣后手淫也就越来越少。

如果一个成年人在性爱资源不缺乏的情况下,还是用手淫成为主要的性满足方式。那说明他可能还没有放弃很多的幻想,特别是自恋的幻想。从这个角度来说,“手淫有害论”又是有道理的,手淫的确会强化客体关系的退行,让人在一种不现实的性关系中存在。

但是对成年人来说更有害的是明明有这些幼稚的幻想,又意识不到,不能把这些童年的利比多通过幻想转化,这样迟早会付诸行动,造成家庭的不稳定。

FBI的Ressler和Douglas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性谋杀者犯罪者主要的满足性欲的方式就是手淫,可见成年手淫和心理病理的相关性。(Ressler,    Burgess    &Douglas,    1988)在青少年自我重构的过程中,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会发生。

一个现象就是很多青少年表面上看起来吊儿郎当,对很多事情漫不经心。其实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们会考虑很多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成为什么人等等。

他们需要以一个即将成人的人的身份重新设定各种客体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和父母的关系的重新定位。

他们的反叛便是对自己和父母关系的一个测试。

通过反叛他们要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走到什么程度能够怎么回来。也就是说他们要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依赖性。

他们对父母的愤怒,在家庭里面挑起一场场的冲突,都是在测试父母对自己独立性的接纳程度如何。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这样的测试面前考试不及格。

父母往往焦虑的不行,甚至崩溃。

有的开始不断攻击自己的孩子,有的和孩子赌气不说话,有的哀求孩子不要闹了,有的拼命做好吃的东西去塞满孩子的胃,有的想方设法打着学习的名义控制孩子。

看到父母的崩溃,青少年们不但不会兴高采烈,相反会惊恐万分、沮丧不已。

他们可能就此消沉,也有可能更加暴怒不已。前者是停止自我成长,以便留在父母身边;后者是要不断验证一个幻想:我的父母是坚强无比的,他们能够离开我也好好的活下去。

但是父母的反应,恰恰传递过来的潜意识信息是:孩子,离开了你我活不下去。

这样的孩子自然没有心情去考取远在外地的重点大学或者飘洋过海去镀金。青少年父母的焦虑还有另外一个极为有特点的表现——嫉妒。

有些父母会嫉妒孩子的自由,特别是性生活的自由,这里的意思不是说父母嫉妒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做爱,而是嫉妒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未来的性伴侣。

这时候父母和孩子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表现,如父母不断地监视自己的孩子在干什么,借着反对早恋来限制孩子和异性交往、告诉女孩子千万不要被占便宜等等。

另外一种反向形成的父母是完全对孩子放任不管,完全放弃父母的监护权,潜在的鼓励孩子滥交、进出风月场所等等。我见到过有父亲带着到十几岁女儿去看脱衣舞的,也有父母默许让高中生把异性同学带回家留宿的。

这种放任不管的    “性自由”教育不但不会让孩子健康成长,相反造成了更大的问题。如受到乱伦诱惑的女儿很可能对自己的男朋友不断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青春美好的初恋往往变成施虐-受虐的道德考验。(Marans,S.    &Cohen,    D.    J.    2002)说到这里,我们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即青少年家庭中的投射-认同。

       3投射-认同投射性认同在家庭治疗理论中是经常出现的,比如说Boszormenyi-Nagy提出来的“融合”(merging),鲍文提出来的    “家庭投射过程”等等。这个现象应该算是精神分析家首先描述的,查文献最早描述这个概念的人是1919年的Tausk。

后来很多分析师不断对此概念进行研究,Zinner&Shapiro是对此概念在家庭治疗中运用的研究比较杰出的。他们研究了大量的青少年家庭中投射-认同的心理动力,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Zinner    &    Shapiro,1972)投射认同在所有家庭中都是频繁出现的。在青少年的家庭中,投射-认同的结果有很大的成分是由父母投射的内容、程度决定的。

所以做青少年的治疗中和父母访谈是常规,常规的意思就是无一例外。作青少年治疗而不和父母访谈,就像做外科手术不做术前消毒处理一样,是很危险的。

我们知道,在投射认同的过程中,治疗师出现投射反认同是家常便饭,这会对治疗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而家庭中的投射认同几乎无一例外被投射者都会出现反认同,而且父母的反认同对少年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持久的,这将会影响到少年人格的形成。

复习一下家庭动力学的一些基本观念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上述结论。

在家庭建立的时候,投射认同的机制就开始运作。两口子都是带着一大堆无意识幻想进入家庭的,虽然不一定是因为这些无意识幻想他们才结婚的。但是依我所见,很多人往往是因为这些幻想而离婚的。

这些幻想就是婚姻的定时炸弹,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出来。所谓婚姻幸福,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拆除、引爆这些炸弹,所谓婚姻不幸,就是让这些炸弹一次性大规模爆发。

有个人说过,人们结婚的动机就是要找到一个人来满足或者强化自己的无意识幻想(Dicks,    1963)。很有道理。

人们生孩子也是一样,孩子还是受精卵的时候,父母就已经把自己的无意识幻想投射了给他。有句话说,“存在先于本质”,孩子还没生出来,父母的幻想就已经规定好他以后会受到什么样的养育方式,而这些养育方式又会决定他的大脑结构是什么样的。

比如说,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必然会对生下来的女娃娃不理不睬,放任不管。孩子早年的感觉体验被剥夺,大脑神经元的联结会很少,很容易长大后出现记忆不行、自卑等等情绪,外在环境再波动一些,出现心理疾患那是意料之中的。

这里插一句,幼年感觉剥夺造成大脑损伤不是我信口开河,今年7月14号的《自然》杂志上面有篇文章,再次证明了这个理论。

幼年感觉太多、太不规律也会造成很大问题,可能造成婴儿感觉通路过早闭合,这个问题更大,很可能造成人格障碍、分裂样障碍,当然也有可能造成牛顿那样的天才。

比如说有个单亲妈妈,孩子的爸爸在怀孕的时候不知去向,从此不见踪影。这个妈妈把婴儿投射成了一个拯救自己的神,一个理想化客体,孩子生下来从来不可能离开母亲的怀抱,母子之间没有一点间隙,结果这个孩子后来就很可能变成一个简直是根据教科书来得病的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这在临床很常见的。这也是我们的病历中问诊孩子婴儿期状况要有整整两页的原因,其实真正研究的话,那两页的问题都还嫌太粗略了。

父母之间的投射认同往往都会把一个客体(自体)的形象投射给孩子,这个投射出来的客体(自体)表象一般来说都会被孩子认同的,所以孩子还没生出来,他的自体表象、客体表象、核心信念、认同内容、防御机制等等已经是设计好了的。

孩子就像一堆砖瓦,父母(包括文化在内)是建筑师,建筑师头脑里面的建筑蓝图早就决定了这堆砖瓦运到工地上的时候,会摆成形成什么样子。

从更大的角度来说,烧砖的工人不会把砖头烧成椭圆形的,三角型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不符合建筑师的意志。

所以把孩子比作泥土,建筑师的意志就决定了这些泥土必然要变成方形的砖头。当然,这里说的建筑师就不仅仅是父母了,而是还包括了整个文化指令在内。孩子还没出生,父亲-母亲(文化)的投射,幻想就已经把他拉进了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这个三角化过程在怀孕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只不过在俄狄浦斯期表现得比较明显。

到了青春期是这个三角化过程合理解决的最后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抓不住,心理治疗师就有饭吃了。所以我们心理治疗师还是应该多一些仁者之心,靠着别人的痛苦吃饭,还不认真负责,提高自己的水平,是很对不住人家的。

作治疗的时候更不要去指责任何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父母,没有人家的痛苦,哪里有你的治疗费?这一点待会还会谈到。现在我们的思路还是回到投射认同的青少年身上。

青少年毕竟是人,不是砖头,任由摆布的。父母投射的表象,会变成一个分配给他的角色、一个理想,可是父母投射往往会不一致,再加上社会、老师、同伴、文化也会投射一些表象给这个少年,这个少年这时候很冲突,他需要把这些表象一个个加工,变成一块块符合他要求的砖头,最后建成一幢大楼。这个时候的冲突既是来自他内心的,也有和外界的。

这个建楼的过程,就是从认同到形成稳定同一性的过程。如果这时父母能够适当地容忍少年,给他们一定空间,但是又明确划定建楼中不能违反的界限和规则。这个青少年就能健康成长。但是很多父母一见到孩子和自己有代沟、孩子不听话就惊恐万分,要么是恢复童年的打骂方式,要么撒手不管。结果这个投射认同的过程就更加厉害。

       4投射认同的跨代遗传

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共情、理解、支持、容纳这些心理学原则吗?

其实他们知道的,即便他们一开始不知道,在第一次家庭教育后,我们不也告诉他们了吗?

经历过投射认同的治疗师可能都能体会这种感受,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你可能知道处理投射认同的那六、七种方法,但是投射认同来的时候,平常学的立即忘了,工作自我抛到了九霄云外,只剩下一个“小小的我”坐在那里受训。

父母也是一样,不是不知道,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

我们回想一下我们那个“小小的我”从哪里来的就知道了。

虽然很大一部分是患者投射过来的,可是我们为什么会认同这个投射过来的“小小的我”?因为我们心中也有一个“小小的我”。

父母也是一样。举个临床常见的例子。比如说,有个爸爸经常谴责孩子学习不努力,不听话。我问这个孩子怎么不努力啊。爸爸说他的成绩不好。就问平均成绩怎么样。原来平均成绩70多80分左右。再问,全班平均成绩?60多分。你在班上排名多少?10多名。他们班市重点中学的快班。这个成绩换了其它家长恐怕早就笑得合不拢嘴了。那么对这个爸爸来说究竟什么是叫做学习努力了?比如说孩子做到了什么事情就叫做学习努力了?

原来这个青少年实在太聪明,是个天才,别人埋头读书到深夜,他去打游戏,出去玩,平常做做作业,考前熬夜几天就可以考10多名。有一次他一认真就考了前三名,把别人吓一跳。有一点像《骄阳似我》那个天才。而爸爸呢,觉得高中了,应该天天熬夜苦战才对,他说,学习成绩不重要,学习态度才重要。接着就逐渐明白,原来父亲来自农村,小时候也是个爱玩的野孩子,被父亲痛斥、痛打,有一次,母亲和父亲一边打他,一边哭,告诉他了这番道理,只有学习才有前途,整个家就靠他,把家里如何省吃俭用为他准备上学的钱的事情也会告诉他,而且姐姐也是为了他的前途才辍学。终于他开始发奋读书,不敢有丝毫懈怠,一直到现在功成名就仍然奋斗不止。

这个父亲把自己的自我表象投射给了孩子,一问孩子,果然他的孩子的感觉是充满了对父亲的恐惧、愤怒的同时又深深地自责、内疚。父亲把一个必须获得无穷成功的要求传递给孩子,同时把一个贪玩、不懂事的败家子的形象投射给孩子。如果他不投射这个“坏我”的话,他的自我就会被恐惧、愤怒、内疚、自责淹没。很难活下去。

有意思的是,有些这样的青少年来做心理治疗后,会谴责是父母害了他,经常这些父母平常凶神恶煞的父母立即就会感觉自己万分无力、开始对孩子道歉,认罪服法,变得像个孝子一样。

这时候投射认同颠倒了过来,其实投射认同都有两面,大家可以参考Michael    Porder的分析。别忘了,青少年的父母的心里面也有一个青少年,这个掩藏在成人外衣下的青少年同样是无助的,同样是遭到了家庭中的投射认同。在家族系统中,有无数的投射认同在作用,我曾经想过分析一个我做的比较不错的青少年家庭的投射认同,结果发现运算量太大而作罢。这里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对青少年的治疗父母的共情理解,无论你是做个别治疗还是家庭治疗。家庭治疗中有些技术是会挑战、逼迫一下父母,触发他们改变。

这时候我们千万要注意,这些技术只是针对某些行为的,而不是针对父母本人的,这时候别忘了分析自己的反移情,注意自己是不是在利用这些技术让反移情付诸行动。这些父母成为了“坏人”,不是他们心甘情愿的。

朱熹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是有些道理的,哪个做父母的愿意自己的孩子受罪、得病,变成心理残废?他们痛苦的要命,可是就是没办法,他们也是不得已,他们也很委屈,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帮助和理解。对他们的理解,就是对我们自己的父母的理解,就是对我们自己心中的那些“坏人”的理解和接纳。

这不仅仅是为了那点治疗费,——刚才这么说是开玩笑——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活得自在些。

参考文献Dicks,    H.    V.    1963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and    marital    studies    Br.    J.    med.    Psychol.    36    125-129Marans,    S.    &Cohen,    D.    J.    2002,    Child    psychoanalytic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    Comprehensive    Textbook    3rd    edition:    By    Melvin    Lewis    (Eds.).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ublishersRessler,    R.H.    ,    Burgess,    A.W.,    &Douglas,    J.,E.,    1988,    Sexual    homicide    pattern    and    motives    ,    New    York    ,    Lexingtong    BooksZinner,    J.&Shpiro,    R.,    1972,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s    a    Mode    of    Perception    and    Behaviour    in    Families    of    Adolescents.    Int.    J.    Psycho-Anal.,    53:523-530    (IJP)

作者简介:

王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5055人

入驻年限

11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青春期的手淫、客体和认同  客体  客体词条  手淫  手淫词条  青春期  青春期词条  认同  认同词条  
综合

 婆媳和睦相处的七大要领

 现在的媳妇绝大多数都是有相当层次学历的文化人,许多女孩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因此,有点个性和敢于在婆婆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奇怪的是现在有些...(展开)

综合

 失恋伤痛的心理治疗

接受现实失恋心理治疗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压抑情绪,接受痛苦,接受自己失恋的现实。在失恋痛苦来的时候,不要刻意回避它,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痛苦,坦然的面对失恋是摆脱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