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重读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一)

托尔斯泰的巨著、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2007年125位英美名作家评选200年来最伟大的书中,名列19世纪最佳作品的第一位,在200年来得分最高的作家当中,托尔斯泰也高于莎士比亚,名列第一。——Psy525.cn

安娜?卡列尼娜》的伟大不是浪得虚名的。名著尤其是占前几把交椅的名著,第一个条件就是,它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不同时代的人类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和文明层次反复揣摩。对《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名著的分析认知,从来有很大的分歧。主流思想的定评认为,安娜的悲剧是社会经历陵谷变迁、世风沦落的结果,把悲剧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指向整个上流社会,包括卡列宁和渥伦斯基。这就是世人常见的一种弱者归因心理习惯:自己跌倒了,把怨气全洒在坎坷不平的地势上,而完全放弃了对自我责任的反思。例如在文革种种残酷政治中,积极充当打手先锋的,事后都有正当的归因潜台词:是社会历史的大势和群众运动裹挟我们去做犯法和无良的暴力而已。他们都没有想想,还有无数有良知人性的普通人,无论在怎样放荡的社会暴乱中,都不会任性。那种严重倾向于外部环境的社会历史归因方法论,不外是为主观人性的罪过寻找借口罢了,是完全蔑视人性道德以及人的主体性之基础上的无产阶级价值观之体现,简言之,即否定“唯心论”,一切“唯物论”。

我之所以在今天重新解释《安娜?卡列尼娜》,首先是看重它以“道德”为探索主题的深度震撼力。探索道德不是简单以高尚的道德去批判安娜安娜不过是我们之中的一分子,而且安娜肯定会比我们多数人高尚和正直。最好的道德探索是“道德关怀”,对普适性和个人性的人性之道德做体贴微妙的理解。《安娜?卡列尼娜》它从人性的角度,从主人公对自我的反思审判之角度,从羞耻感、罪恶感和道德自我惩罚的角度,从自我尊严感的丧失之角度,来探究人性堕落的难题。人性堕落是无法避免的,即使是安娜,一个高雅的美人,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很有教养和理性的、向来具有良好道德声誉的贵族,一个高级官员的妻子,一个具有优越地位和崇高智慧优势的女性,也无法抑制情欲心魔的诱惑和膨胀,这是人性的悲剧和巨大难题,是人的身体物欲对灵魂的强大挑战。托尔斯泰只能抱着悲剧意识,表现人性堕落后,人自己对自我的道德心理之审判和惩罚。单是这样,已经看到安娜是一个非凡的角色,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仅仅不会自我道德审判,甚至不会具有任何羞耻感和罪恶感,更甚之,连自我反思的习惯也没有。从这样的角度,重读《安娜?卡列尼娜》,提出“道德关怀的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是很有意思的。

安娜?卡列尼娜在婚外情开始之际,最大的心理特点是羞耻感和罪恶感,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丈夫和对社会道德的愧疚感,而是从人性道德上对自身如此强烈的不顾一切的“情欲渴求”的羞愧。她的羞耻感是自我意识到这是情欲渴望的爆发。所以必须首先准确定位此事的性质:安娜出轨的最初始动机,完全是情欲,而不是爱情。安娜是一个道德感很强的女贵族,她的端庄优雅不是虚伪的,是自然而然遗传和名门教养、有优裕的社会地位和优质生活保障下的精神习性。但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已婚的盛年女性,却与一个年长20年的官僚厮守,这个官僚还是一个正统保守、墨守成规的官僚机器,所以安娜是在长期缺乏性满足的“情欲饥渴”状态下失控的。安娜在收到卡列宁要求维持现状并要求她断绝婚外情关系回到家庭的信件后,对自己发泄的牢骚中这样呼喊道:

“他们不知道八年来他是怎样摧残了我的生命,摧残了活在我身体内的一切的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我不是尽力,尽我的全力去给我的生活找寻出一点意义来吗?我不是努力去爱他,而当我实在不能爱我的丈夫的时候就努力去爱我的儿子吗?但是时候到来了,我知道我不能再欺骗我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周扬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P429-430,1981,以下同)——注意这些字眼:“我的生命”,“活在我身体内的一切的东西”,“活的女人”,它们比抽象的“爱情”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和很具体的暗示意味。这段话揭示了安娜八年来的压抑过程和挣扎内涵:当得不到情欲满足时,她竭力隐藏这种性饥渴,而努力以亲情之爱面对丈夫,当无法爱一个没有激情回报和浪漫陶醉的机器的时候,她只好倾力去爱儿子。可惜安娜天性中的浪漫激情和情欲需求实在压抑不住地洋溢而出,时机一到,一发不可收拾,生命力违反她的意志喷薄而出。她为自己无法控制的情欲奔放而深感羞赧,可以想象一下安娜的内心独白:“天哪,我怎么这么耽于性欲的狂欢啊!”“天哪,我这个贵族、一个母亲、部长的妻子,怎么这么沉迷于与丈夫以外的男人放荡的欲望而不能自控呀!”——这就是作为正经女人的安娜无法想象不可置信的羞辱难言无地自容的恐惧感,这种羞耻感和罪恶感同时包含着情欲旺盛的丑陋感觉和道德不高尚的愧疚感。

卡列宁作为一个男人,从道德形象来说,他几乎就是一个圣人,他的私生活无可挑剔,富于宗教心,道德高尚,正直,聪明,绝无婚外恋的花花艳事,一直以来,风流的莉迪娅伯爵夫人对卡列宁都很钟情,安娜有了婚外恋之后,伯爵夫人也向卡列宁示爱,可是他始终不为所动,足证卡列宁是一个正人君子,不过似乎也暗示他也是一个性冷淡者。卡列宁从小是个孤儿,从来没有交上一个知心朋友,在他做省长之后,才由安娜的姑妈(一个有钱的贵妇人)把自己的侄女安娜介绍给他。婚后他对安娜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往来的需要。这个一本正经的官员,和安娜之间的感情主要是一种家庭的亲情,他对安娜是一种相敬如宾的精神之爱。这个从小缺乏母爱的中年孤僻性格者,怎么可能会有令人醉心的罗曼蒂克与销魂之情欲呢?而且他还将大部分精力投身在政治事业中,转移了他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情性。安娜身上洋溢着的过剩的青春生命力,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她的妩媚迷人的风韵,丰满而优雅的身段,矫健而轻盈的步态,果断而优美的动作,她的深藏在浓密的睫毛下面的闪闪发亮的灰色的眼睛,一方面可以看出她的天性是非常浪漫而激情的,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情欲缺失”而亟待满足的美人。这一切当然是与卡列宁有关、也与这一段不匹配的婚姻有关。

安娜的情形非常符合弗洛伊德的论述:“婚前的教养其实已经对结婚的目的产生了威胁。多年以后,由于妻子那曾被遏制的性欲被渐渐纠正,女人一生中性欲最旺盛的时期到来了,久被埋藏的爱情力量被唤醒了,但与此同时,由于她与自己的丈夫长期闹别扭,那种甜蜜的爱情关系已不可能再出现了。由于她以前屈服于传统,如今只有三条路可供选择,这就是:性的饥渴难忍,不忠(偷情)或心理症。”(《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P208,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卡列宁的性情只具有一种独立的道德价值,在夫妇之道中,尤其对于盛年的、生命力旺盛的、情欲炽热的安娜来说,不啻是一个痛苦的根源。中国民间谚语这样形容女子:30如狼,40似虎。安娜正处在巴尔扎克所说的“30岁女人情结”的“感情危险状态”,安虽还不到30岁,但心理年龄却已是这种状态:“三十岁的盛年,是女人一生中诗意最浓的岁月,她们能纵观整个一生,既能看到过去,也能展望未来。这时候,女人们懂得爱情的全部价值,享受着爱情的欢乐,而又唯恐失去爱情,因为尽管她们的心灵还保留着青春的美,青春却已经将她们抛弃,她们的激情因惧怕未来而与日俱增。”(《巴尔扎克全集》,第四卷,P506)安娜的危机岂止是“唯恐失去”,简直是从来没有得到过!偏偏她又是情欲丰富的女人,超凡脱俗的尤物,妩媚绰约善解风情的美人,正是男人谈情说爱的婚外恋对象,这时候她的爱情,已经到了最后的罗曼史了,一旦抓住,决不罢休,这正是安娜在这场婚外恋中“疯狂”与神经质的根源,客观地说,自杀与此有隐密的关系。

事情总是在变化的过程里展开它的悲剧。需要细致鉴别的是:安娜不是未谙性事的少女,而是已经被开发了性欲但患上了性饥渴的少妇,对安娜来说,首先追求的是性满足,其次才是渐渐升华的身体与精神交融的爱情。张爱玲的绝世警句“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小说《色?戒》)同样适合安娜的情形。开始的时候,安娜受到渥伦斯基的诱惑,唤醒了并满足了她压抑着的感性生命力,随着情欲心魔的任性爆发而走向身体盛放的狂欢,表现的是性欲炽热的野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饥渴状态下的安娜是饥不择食的情欲厮杀,并没有深究渥伦斯基究竟优秀在什么地方,从外在形象来看,渥伦斯基是一个优秀的贵族青年军官,充满活力和帅气,前途光明畅旺,教养良好,仁慈而大度。正如利维斯评论艾略特《米德尔马契》时说的:“(大美人)罗莎蒙德所欣赏的那种‘卓越’,是同被乔治?艾略特称之为‘平庸’的那种‘个人的骄傲和无思想的利己主义’分不开的。特别是利德盖特对待女人的态度——‘他认为女人崇拜一个男人却不太了解他优秀卓越在什么地方,这是女性头脑最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一个特征’,如此一来,他的婚姻不相匹配便有了一种诗意的报应特色。”(《伟大的传统》,P113)托尔斯泰根本没有描写安娜怎样深度欣赏渥伦斯基,也没有描述两人如何在精神心理上心心相印的吸引与共鸣,更没有写他们在深层次互相了解中渐入佳境的长期恋爱过程。——他们一见钟情,完全在情欲心魔的迷惑下,迅速堕入狂欢。开始没有爱情,后来就会从肉体的习惯性疲倦效应下产生危机。到后来,安娜再去要求“爱情”,那就显得幼稚了。

随着情欲如愿以偿之后,安娜就开始进入一个必然的危机状况,女人情感深处渴望身体与心理完全融合的感性占有欲会狭窄地收缩,越来越苛刻地缠绵依恋,这是女性千百年来积淀的性别自卫潜意识,并对男子在爱情中回归冷静理性感到不满,越到后来,她念念不忘的就是抽象的不可形容的自己都不甚明白的“爱情”了。这对于渥伦斯基来说,几乎有些莫名其妙的不可理喻。男子只把情欲当作生命的一半,当他达到目的之后,他会渐渐从感性回归理智。还有广阔的世界值得他兴趣盎然地游獵,即使他没有移情别恋,已经足够让越来越孤独的安娜强烈地嫉妒了。一直在羞耻感和罪恶感纠结的安娜,正为当初的陷落而懊恼忏悔,现在发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得不到专一的迷恋,不得不走向绝望。

安娜经历了人类一种典型的“失落——绝望”之心路历程:当初迷乱本性犹豫彷徨之后,不顾一切地追求一个理想目标,当达到这个目标之后,才看到这个目标并不是原来自己想要的,得到了发现实际得不到;然而却失去了原先的优势境况和静好心境;由于释放了魔鬼心性,自己反而变得品行丑陋而狰狞。由此对存在生出绝望灰暗的寂灭之心。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康维真

已帮助过

178人

入驻年限

4.8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重读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卡列  卡列词条  安娜  安娜词条  尼娜  尼娜词条  重读  重读词条  名著  名著词条  
综合

 专栏 | 成峰法师:一切恐惧均已...

那些过往的经过啊,过了也便过了。那些过不去的,就让我们尝试着象绘本中的小朋友一样,带着正念觉知让自己的内在小孩用好奇心去发现那些记忆中的宝藏吧!下午,读了一个儿...(展开)

综合

 我不相信爱情,我信你

文/小昭奸妃 一、因为你是我媳妇,而不是因为你是你我亲同事是个有点大大咧咧的好姑娘,她的老公是个看起来有点内向的东北小伙儿。有天好姑娘跟自己老公撒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