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全称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的基本判断。社恐是恐惧症中的一种,恐惧症属于神经症。被诊断为神经症必须有几个标准:
第一,“问题持续超过半年”。即我们的症状,我们的严重心理冲突持续了时间已经是半年以上了。
第二,“社会功能受损”。指的是无法顺利的去完成正常的社交,工作,学习,生活等,也就是无法正常地对这些场合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反馈。比如,别人问你你吃饭了吗?你在回答的时候就会陷入思考状态,到底怎么回答,你担心自己的回答会让别人对你有不好的评价。一句简单的问候,到你这边变成一个冲突。无法正常地工作,经常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
第三,“症状出现泛化”。也就是你一开始只是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产生冲突,然后演变成对多件事或者多个人产生冲突。比如社恐患者,因为害怕老师,后来演变成害怕所有教师,然后演变成害怕同学,最后变成害怕所有人。
第四,“有完整的自知力”。这个是区别你是社恐还是超出神经症范畴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知力指的是:是否知道自己是有病的,有心理问题,或者是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上不存在自知力。电影《美丽心灵》主人公纳什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的患者,在自己的努力下克服精神分裂症并且获得诺贝尔奖,他在读博士期间给自己虚拟了一个人际关系,一个性格与自己截然想法的舍友,然后在他结婚之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还一直认为这个舍友是存在的,这就是没有自知力,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以上4点是神经症中社恐的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在心理问题中,社恐并不算是非常严重的,相对于严重精神病,社恐的问题实在是小儿科。问题用精神分析的说法,神经症是患者在俄狄浦斯(4-6岁)产生了冲突,我们称之为“俄狄浦斯期”。而俄狄浦斯期是人格成长的最高阶段,也就是神经症的人就是正常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社恐的问题是最接近健康人的心理问题,所以你并不需要害怕,但是也要予以重视。
基本的判断有了,那么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神经症是最接近健康人的,那么为什么我花10年的时间还走不出来呢?甚至有人花了20年还走不出来?其实根本原因是社恐有一套稳定的运行系统,这套稳定的运行系统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军队,面对着这种训练有素的军队我们很难直接把它打败。面对社恐的症状,我提炼出了它的三大法宝,如果说它们有兵法,那么以下三点就是它们的孙子兵法。
第一,它抓住我们内心本能的自我保护来让我们去给它供给生存的能量。当症状产生,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心理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这个时候本能的自我保护让你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抵抗、排斥,导致我们对症状的身体以及心理反应加强,达到强化症状的目的。而症状一旦强化就等于给真正提供持续运作的能量,而我们却陷入这种死循环。
第二,当我们处于症状之中,我们会陷入一种骗局,几倍地放大外界对自己的反应,导致不断地去思考,让我们陷入症状的框架中去思考。这种思考会在生活中持续,可能这个时候你没有受到巨大的刺激,但是你还是会持续地去想这个事情。这个时候我们的想是在社恐思维里面的,一旦陷入社恐思维,那么你怎么都想不通,而且这个过程也是源源不断的给症状提供持续下去的能量。这里的社恐思维区别于一般思维,社恐思维是在思考症状发生之后别人对你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这些是在症状之中思考的,思考别人对你的评价,不管你怎么样自我安慰都没用,因为你在负面思维之中去思考,再怎么思考都不能思考出正面来。对未来的担忧也是,都是在负面情绪中去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强化。
第三,除了我们不断地恐惧社交以外,我们容易因为很多细节而陷入症状,一个念头都会成为我们陷入症状的陷阱。比如,你听到有人说,最近办公室有一个人很讨厌,那么你就会本能地想到自己,然后就不断地自我否定,接着陷入症状。再比如说,即将开始的公司会议,也会让你产生严重的预期。这些都是导火索,在生活中让你防不胜防。我们无法离开人群,一旦离开我们会有巨大的负罪感,觉得自己在逃避,但不离开我们又无法面对,所以我们非常痛苦,这种状态也是给社恐症状提供能量的一个途径。
以上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走出社恐困难的地方。那么面对社恐的症状,我们又是采用什么手段来对付呢?
相对于社恐的训练有素,我们就相当于临时入伍的书生扛枪上阵,连枪都那不知道怎么使用,手无缚鸡之力,被社恐三下五除二就打得溃不成军。我们常见的采取的基本手段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要自信,告诉自己要面对,用各种心灵鸡汤,各种成功励志来自我催眠,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我曾经面对症状的时候,我曾是不断地采用自我暗示的方式,每天早上醒来,拿着镜子对自己说,我很自信,我很帅气,现在想的都觉得好笑。
第二,想用思考的方式让症状消失,就是企图用思考的方式把症状想通。比如,你产生对视恐惧,然后你让自己投入那个场景,不断地想自己该怎么自信,该怎么面对,不断地自我安慰别人并没有注意到,但是结果也是功败垂成。这就相当于想用想的方式让自己变得自信,那么抱歉,自信一定是通过实践获得,而不是简单地思考就可以了。如果可以,那么自信的人通过想的方式也可以变得自卑,你愿意吗?好不容易获得的自信,通过想想就自卑了,多冤枉啊?
第三,让自己去面对恐惧,当我们能够顺利地面对还好,但是一旦受挫就呵呵了。至少有一小段时间你再也不敢让自己面对了,而是处于逃避的状态。
第四,就是逃避,无尽的逃避。这个结果可想而知,你越逃避内心就越难受,越逃避,就越不敢去面对,本来稍微努力可以面对的场合,因为你的逃避你变得不敢再去面对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面对症状的时候问题在哪里呢?著名作家格拉德威尔在著作《异类》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是锤炼任何人从凡人到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之为“一万小时定律”。但是他是说了其一,并没有说,这一万小时是怎么安排的?不是所有花一万小时在某个领域的人都可以成为顶尖。一样是打游戏,一样的时间,有的人可以成为职业玩家拿着百万美元的奖金,有些人却成为网瘾少年;一样是10岁开始打球,有人成为科比布莱恩特,有的人却还是在业余。
同样是一万小时,但是有的人可以有所成就,有的人却还是碌碌无为。同样的道理,有的人话1年时间走出社恐,而有的人可能5年、10年都不一定走的出来。这其中涉及到的问题是系统化训练,标准化反馈,专业化建议,以及背后提供的力量。
职业篮球运动员跟业余选手的区别在于:合理的方法,以及系统的训练。我们只是简单地去打,粗糙地去训练,而他们把耐力训练划分出来,把爆发力训练划分出来,偷懒精准度划分出来,把战术训练也划分出来,甚至连饮食,作息也有合理的安排。有些训练根本不需要篮球的出现,但是当我们训练完,我们在篮球场上的爆发确实令人惊讶。
作者简介:
陈主平
已帮助过
1人
入驻年限
4.0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