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今天的话题之前,我仍想申明:这几次讲的均是人格的类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诊断型术语,几乎每种类型都包含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水平;另外,不得不强调的是,我们大多是几种类型的综合。——Psy525.cn
抑郁型的个体给人以缺乏活力的感觉,无法享受乐趣,失去快感,或者伴随着植物神经紊乱,出现进食困难、睡眠障碍等症状。
提到抑郁症患者,大多数人就会想到这是一个高自杀率群体。其实抑郁型群体有两大类:“内摄型”和“情感依赖型”。
内摄型群体主要涉及到“自我界定”,常常有根深蒂固的信念——“我不够好”、“我自作自受”、“我罪恶”,有深深的负罪感,严重的人很可能产生自杀冲动(而且成功率较高),由此来惩罚自己、自我毁灭。
而情感依赖型群体却是关注“人际中的自我”,羞耻多于内疚,空虚、孤独、渴望亲密,当他们陷入困境时,只要有人表示关心,就会有好转,从这点上看,“自杀”就更倾向于一种姿态,提示身边的人“我很孤独,给我一点爱!”
内摄型的抑郁人格者惯用内摄和自我攻击的防御机制(参见Klein理论)。他们将客体好的方面,在意识层面仿效,而将不好的方面在潜意识层面内摄,感知为自身的缺陷,从而产生内疚和痛苦。他们会将所有针对客体的负性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认为自己“罪孽深重”“遭人唾弃”。有时也因为养育者时常对孩子说“你哪里哪里不好”,孩子将这些内摄进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不好”。情感依赖型抑郁人格者有些不同,他们觉得生活空虚而无意义,长期陷入缺憾、渴求、徒劳以及绝望的感觉。理想化是抑郁者另一种惯用的防御机制,他们的自尊在消磨殆尽,自然会抬举别人,同时自惭形秽(特别是关乎道德),感到相形见绌。
“心身不分家”,抑郁型人格可能部分是遗传:早年的创伤伴随的体验固定在记忆中,对大脑产生永久的影响,进而产生遗传。然而我们知道,不可能分清哪些是绝对的遗传。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代际遗传”,从母婴互动中可知,母亲如果是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忽视婴儿,缺乏情感的调谐,婴儿丧失重要的客体,这中体验是抑郁心理的基础。因此哪些是生物的,哪些是后天的,真的很难分清楚,我们的态度是坚信这两种兼而有之。
从性心理发育阶段看,抑郁驱力固着于口欲期。早年的丧亲体验包括真正的丧亲(但如果有个人能替代母亲的角色也能抚养一个健康的婴儿) 、重度抑郁的母亲、过早过快地断奶等,这些挫折超过了婴儿能承受的能力。个体成年之后表现出“口欲期”特征——酷爱进食、体重超标、吸烟、喝酒,追求口欲满足,喜欢用食物和饥饿来比喻情感体验。抑郁个体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攻击转向自身”,即将憎恨、批评指向内部,而对他人却轻易谅解和同情。内摄型抑郁人格者尤其典型,他们的情感驱力是内疚、负罪感,因此只记得自己的每一项过失,对善举和优势却熟视无睹。情感依赖型抑郁人格者始终很忧伤,为人世间的邪恶和不公烦恼。
从客体关系的角度分析,母亲在孩子断奶时也会体验到丧失感,有的人会选择牢牢抓住孩子,割舍不下,潜台词“没有你我会很孤独”,于是让孩子产生内疚,认为自己的独立会伤害客体;还有的人干脆选择推开来避免自己伤心,潜台词“你就不能独立一点?!”,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不好,厌恶自己的依赖需求。
导致抑郁倾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哀伤的机会。弗洛伊德的文章《忧郁与哀伤》中提到:“在哀伤情境中,人们会体验到外部刺激作用的逐渐减弱;但在抑郁状态下,人们会认为自我正在消融或毁灭。哀伤,犹如潮来潮往,个体在分离间隙尚表现如常。但抑郁则像漫长冬日,贫瘠,毫无生气。哀伤可能会随着情境的缓解而逐渐平复,但抑郁却始终萦绕于心、绵延不绝。”在分离-个体化期间丧亲,比如离世,他不明白死亡是怎么回事,只知道这个人不在了,而这个人的离开必定是自己的错误。有的父母离婚,其中一方为了避免自己的脆弱,向孩子表明那个人不重要,不值得悲伤。父母率先否认自己的伤痛,反复阻止孩子表达痛苦,哀伤被抑制,儿童通常误以为错在自身。还有的家族对“哀伤”抱有不合理认知,认为这是“自私自利”、“自我放纵”或者“软弱无能”,以至于让孩子觉得内疚而认同严厉的父母,厌恶柔弱,同时由于父母的过于严苛而体验到被遗弃的感觉。上文也提到一点,如果父母之中有重性抑郁症,在情感上爱莫能助、疲惫不堪,也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
咨询室里,抑郁型人格者能迅速建立关系,他们属于“模仿来访者”。自然他们也会将咨询师理想化,内摄型个体会为自己微小的过失而惶惶不安,小心翼翼,认为一旦咨询师了解他的“劣迹”后就不再关怀和尊重他。随着咨询的进展,咨访关系较牢固时,这种态度会逐渐减少,他开始直接体验到对咨询师的愤怒和批判,而不再认为是咨询师的了。这份体验何其珍贵,然而一不小心可能会被他视为无效,因为这个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因此咨询师有必要告诉他这种改变的重要意义,允许他将之前自我批评的积怨宣泄出来。情感依赖型个体刚开始比较容易适应,咨询师全方位的关注和共情使他们体验到一种亲密感,于是症状快速减轻,深信咨询师能带他脱离苦海,但是他却满足于这种状态而毫无前行(只求满足而不求改变),这让咨询师感到很棘手,这类“缠人”的来访者让咨询师感到自己“差强人意”或者“学识浅薄”,心有余而力不足。
咨询师需有足够的宽容、真诚和共情 ,与来访者形成很好的连接,保持恒定的态度、不存偏见的稳定情绪。一些边缘型和精神病性水平的内摄型抑郁者、情感依赖型抑郁者建议长程咨询,引导他们如何与真实的、有情感的客体建立安全的关系,咨询师做good enough 的养育者。另外,由于抑郁型的人格者有过分离性的创伤体验,所以咨询师要格外细致地处理分离反应。有必要时让来访者知道分离是暂时的,咨询师只是短暂的离开,终会回到身边,体验失而复得的感受。当然最后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他有一个恒定的内部客体,哪怕不在身边,但是心里永远住着一个。
作者简介:
范雪莲
已帮助过
23人
入驻年限
3.9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