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推荐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推荐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推荐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推荐度: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有关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集合八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1
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六个单元,一个总复习。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包括第一、三、五单元,主要内容是元、角、分与小数,乘法,认识分数。空间与图形包括第二、四单元,主要内容是对称、平移和旋转,面积。统计与概率是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统计与可能性,在实际操作中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实践活动在第一、三、六单元教学中安排。
教学目标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认识分数,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措施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让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
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2)班和三(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经过前四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数与代数”领域以万以内的认数和四则计算(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的加和减)为主线,结合安排了认识常量单位(克与千克、24时记时法)以及直观认识分数(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得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重点:认数与四则计算;难点:24时记时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二年级观察物体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安排了从这三个角度观察一些简单的物体和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三视图);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础上,教学这两种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重点:周长意义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难点:观察物体。
“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大些、有时小些,学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重点:把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呈现;难点: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了五次实践活动,其中《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都是操作型的活动,而《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重点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难点: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五、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六、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七、培优辅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罗媛、陈圆通、王茜、李治炫、肖艳、任桃、卢王洁、李君权、徐欣绵、胡浩等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如张玮苡、甘旭阳、陈思慧、陈兆鹏、蔡利奇、杨云涛、丁子健、熊淑妃、董政武等。培优主要体现在:
培优
1、每周有选择性地上一节思维训练课、
2、在日常教学的分层练习中有的放失地注意对优生的培养、
3、每天出一题弹性作业,让优生吃得饱、
辅差
1、实行以点带面来全面提高,使学生观念进行转变。
2、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
3、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影响差生,改变差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4、对差生进行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进行心理沟通,提高他们的自我判断与控制能力。
5采用激励机制,多给点差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
6、平时多与家长联系,共同来解决差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7、充分利用早早读和午静时间进行面对面辅导,讲解练习、
8、做好"每日清"工作,包括题题清,课课清,人人清、争取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清,不留后遗症、
八、本学期教研主题
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最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改变,我想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地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3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104—10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初步感受和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验、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工具:课件1号盒子2号盒子红球、绿球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老师和一你们一起玩好吗?
1、游戏活动一:“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跟你们玩的第一个游戏是“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颗漂亮的玻璃珠(举起双拳),它就在我其中的一个拳头里,你们猜猜它会在哪只手里?
生答……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老师帮帮你们吧!(教师慢慢张开空着的手,再次握紧拳头)
生再次回答。
师挥动拿球的一只手问:为什么你们这次那么肯定玻璃球就在这只手里呢?(指名回答)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不能肯定它发生的结果,有些事情可以肯定它发生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有兴趣研究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摸球游戏开始。
(一)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的。
出示1号盒子(盒内全部是红球)
1、观察:1号盒里面装着什么颜色的球?
2、猜想:随意摸一个,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思考之后指名猜想:红球)
3、试验:同学们实际摸摸看
师追问:接着摸下去,还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学生摸球后,教师引导描述结果)
4、推理:盒子里全部是红球,随意摸一个,一定能摸到红球。这件事的发生是一定的。
师板书:一定
(二)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
出示二号盒子(盒内有红球和绿球。)
1、观察:盒子里有什么颜色的球?(红球和绿球)
2、猜想:随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球?(红球,绿球)
3、试验:学生摸球。(学生摸球后,教师引导描述结果)
4、推理:因为盒子里有红球也有绿球,所以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这件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结果有两种可能。师板书:可能
(三)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1、推理:通过刚才的两次摸球,同学们想一想:从二号盒中能摸黑球吗?(指名推想并说出理由)
2、结论:盒子里没有黑球,不可能摸到黑球。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师板书:不可能
师:我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纷繁复杂,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一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接下来我们就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探索交流,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课件出示例2,图文并茂)
下面哪些现象一定会发生?哪些现象可能发生?哪些现象不可能发生?(要求:“一定”画radic;,“可能”画○,“不可能”画×。)
1、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2、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
3、三天后下雨。
4、太阳从西边升起
5、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6、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按要求判断。
(2)合作交流
组内交流:一定要说清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2、判断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花是香的。
(2)月亮绕着地球转。
(3)石狮子在天上飞。
3、按要求给盒里的图形涂色。
(1)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的。
(2)摸出的不可能是蓝色的。
(3)摸出的可能是黄色的。
4、转盘游戏,拓展延伸。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生对话:我们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这是不可能的,但这节课一定会成为老师美好的回忆,将来我们有可能还会在这里一起上课。
板书设计:可能性
一定
可能
不可能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班级情况:
三年级共有5个教学班,我任3班的数学课。本班有学生有67名,其中男生40人,女生27人。同学们对课程学习和课堂常规等各方面基本上已适应。由于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打工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以及对子女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涣散,课堂上随意说话,做小动作。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个别学生经常不做家庭作业。
我是上学期最后时刻接手的这个班,所以针对这些现象,本学期数学课上的不仅要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在其中,树立学生学好数学课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思路: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数学活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情境的设计一定要突出趣味性、简洁性、思考性,要能将学生引领到自主探索中去。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尝试的兴趣和能力,要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意图,敢于放手,要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3、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口算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另一方面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意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口算和估算的意识与技能。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多从学生身边挖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去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学困生的转化和尖子生的培养:
学困生的转化
本班学困生普遍存在口算能力差,解决问题不会分析。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小数和分数。
2、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技能。会计算简单的小树、分数加减运算。
3、感受平移、旋转的现象,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4、对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二)数学思考
1、能用语言和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平移、旋转现象的认识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2、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他人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
五、内容标准:
(一)数与代数(共5个单元)
第二单元除法
第三单元时间
第四单元乘法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小数
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数的认识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数的运算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4、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简单的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常见的量
6、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7、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探索规律
8、探索乘法计算、简单排列和图形变化中的简单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一单元旋转与平移
第六单元测量
第八单元面积
测量
1、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图形与变换
5、结合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共1个单元)
第五单元统计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对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3、知道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4、根据统计图、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共4个活动)
气球装饰方案结合除法单元设计,
投沙包结合统计和测量单元设计,
今天我当家结合生活中的小数单元设计,
铺地面结合面积单元设计。
1、经历观察、操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和或者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根据《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加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增强估算意识,培养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教材在编写时对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和开放题,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掌握验算方法。
难点:
1、连续进位加法
2、连续退位减法
突破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和实际问题中引出的,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出数学问题,学习数学方法,也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习自主性。
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环节,同时也可以利用练习中提出的估算要求,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4、恰当、适时的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探索和讨论。
课时安排:(共9课时)
1、加法…………………………………………3课时
2、减法…………………………………………3课时
3、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
1、时、分、秒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测量
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5倍的认识6
多位数乘一位数
7、长方形和正方形
8、分数的初步认识
9、数学广角
10、总复习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数学广角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期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但个别学生还有没达到预期目标的,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力争使他们逐步赶上来。
4、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7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在前四册教学的基础上,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第一学段内容标准的要求和这套教材的整体编写规划,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个领域安排了如下内容:
1、数与代数
⑴10000以内数的认识、读写和大小的比较。整千数加减整千数(和不超过10000)的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
⑵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除法的验算。
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法中和不超过100)的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超过1000)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
⑷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⑸分数的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看作“1”),两个同分母分数以及分子都是1的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
⑹千克和克的认识,千克和克的互化。
⑺24时记时法的`认识。
2、空间与图形
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⑵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⑶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认识。
⑷由三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视图。
3、统计与概率
⑴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⑵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4、实践活动
⑴农村新貌:在提供的农村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有关乘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称一称:使用合适的称量工具称出一些水果、蔬菜等物体的重量及体重。
⑶周末一天的安排:用24时记时法安排周末一天的活动,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⑷周长是多少:围绕周长问题进行制作、拼摆、测量计算以及估计等数学活动。
⑸摸牌和下棋:在摸牌和下棋活动中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⑴通过对教具的观察、在计数器上拨珠,并联系实际加深对千和千位的认识,初步认识一万和万位,认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四位数的意义,掌握四位数的组成。掌握10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能用100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经历探索比较10000以内的数大小方法的过程,会比较这些数的大小。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加法中和不超过10000),会口算几千加几百及相应的减法。
⑵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会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能估算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经历探索除法验算方法的过程,会用乘法验算除法,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会解决与此数量关系有关的实际问题。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先求总数或剩余部分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⑶会口算两位数的加减法(加法中和不超过100),会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不超过1000)及相应的减法。会解决已知两数间的倍数关系求两数和或差的实际问题及其变式问题。
⑷经历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会口算几百几十乘一位数(不进位),会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是几位数或几千几百。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会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⑸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只限于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数。能结合观察图形比较两个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以及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⑹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千克与克的简单换算。
⑺了解24时记时法,会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时间的相互改写,会进行事情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2、空间与图形。
⑴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名称。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⑵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根据观察者的位置,确定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能看到不同个数的面,但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⑶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3个同样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物体。
3、统计与概率。
⑴参与从袋里摸球、往袋里放铅笔等实验活动,经历在这些实验活动中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处理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用简单的条形图(1个格表示1个单位)表达统计的结果。
⑵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尔”“经常”“差不多”等词语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三、渗透情感、态度教育:
1、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2、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阅读教科书中“你知道吗”栏目和有关书籍中提供的资料,通过电视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初步了解数学在社会和自然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初步感受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初步接受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4、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之处,并作出认定和修正,初步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先求总和或剩余,在平均分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3、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3个同样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物体。
5、解决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围绕周长问题进行制作、拼摆、测量计算以及估计等数学活动。
6、按照预设的可能性设计简单的活动。
五、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自觉性较高,让老师很放心;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自觉性差,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成绩不理想;还有少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困难较大,理解力差,导致成绩很不理想。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2、充分利用电器,教具,学具,加强直观性教学。
3、在教学中既要加强笔算训练,又要加强口算训练,严格要求、刻苦训练,笔算口算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题做到大面积"丰收"。
4、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5、注意辅导差生,提拔优生,平时课上提问要有针对性,把提优、补差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为后进生找"小老师",做到一帮一,全面提高全班素质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6、严格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不搞"题海战术",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7、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七、教学进度:
内容 课时
一、除法 9课时
二、认数 5课时
三、千克和克 4课时
四、加和减 7课时
五、24时记时法 3课时
六、长方形和正方形5课时
七、乘法11课时
八、观察物体 2课时
九、统计与概率 4课时
十、认识分数 3课时
十一、整理与复习 4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8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对克、吨这两个质量单位,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接触过斤、两,对这两个单位有一定的了解。但有80%有学生不能举出相应重量的物体。所以在学习中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给学生创设充足的活动时间(如跟父母去买菜,买东西等的经历。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践活动,感知千克与克,建立1千克与1克的质量观念。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就在身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系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初步建立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四、单元评价要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千克、克和吨;2、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初步形成千克、克和吨的质量概念,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
五、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7~~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