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推荐度: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推荐度:

《找骆驼》教学设计

推荐度:

找骆驼教学设计

推荐度:

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找次品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找次品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次品教学反思1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美国挑战者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3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2个玻璃球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2个、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4个、8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2个、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4个、8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8个、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运用规律探究更大的数,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教学反思2

《找次品》是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条、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本节课先分析从3瓶钙片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进行优化,并且延伸到10、11虫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的.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地学。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进行《找次品》的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凸显数学建模和优化思想。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从5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通过从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个玻璃球中找一个次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对找次品的方法进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及时进行优化:这种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所称次数最少,最后在8个玻璃球中进一步优化方法:在利用天平找次品时,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时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时就尽量平均分,这样,所称次数最少。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观演示,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用天平实物进行试验,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学生看不太清楚,实验效果不明显;每一次称时,都需要对天平进行调节与处理,麻烦且费时。但在本节课中,又必须要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天平模型来直观演示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又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面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简洁准确的叙述推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我要求学生边摆边说,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要求语言尽量简洁,如: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各放2瓶,可以说成2,2一称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表述会更清楚,语言会更简洁、准确,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的完整、快捷,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四、利用已知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本课容量大,时间紧,很不容易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时,要求学生要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过程,在后面教学中,就直接利用已经发现的结论,不再重复、累赘的叙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称,然后再从9个里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

接到期末考试的时间,确实有点紧,在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样讲的"前提下,直接让学生讨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学生说:“分组法最省时间。”我直接说:“好!下面讨论怎样分组最优方案。”

“我总结出来了,分成三份。”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说的很到位,谁还有补充。”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也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个数尽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与少的1份只相差1。”

“补充的很全面,把樊静祎与刘懿贤的加起来就是找次品的规律。”

“好,下面咱们来实战一下!”

让学生把小状元拿出来,开始做!由于刚才讲的快,所以让学生说答案的时候必须说思路。

没有想到,孩子们掌握的这么好!心里窃喜。

《找次品教学反思4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习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

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探索情况如下:

8(1,1,1,1,1,1,1,1)分成8份至少称4次

8(4,4)分成2份至少称3次

8(2,2,2,2)分成4份至少称3次

8(3,3,2)分成3份至少称2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平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找次品中的“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然后教师明确“能保证”就是在运气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才叫保证,而“至少”就是指在所有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均匀,练习时间少。

2.对于运气好的情况明确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待测物品无论是多少个,称一次是有可能称出来的。

3.对于不知道次品是轻或重,还需要再称一次才能得出答案也没有明确。

再教设计:

可以改用分组探索,每组探索一种,集体交流时共同总结归纳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找次品教学反思5

执教《找次品》一节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用孩子们最常见的事物——“口香糖”引入课题,既与本课内容相关,又能提高孩子们的兴趣,从而引出“次品”。

在探索新知环节中,我让孩子从易到难,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然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置了一个环节:让电脑大屏滚动起来,最后停在哪个数字上,就从那个数字的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最后电脑停在了19683瓶上,学生的`兴趣陡然升高。此时老师告诉孩子们,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来解决类似问题,作为老师,不仅要对学生“授以鱼”,更要“授以渔”,让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接着从6瓶、9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其中在从9瓶口香糖中找次品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的活动,旨在让孩子自己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找次品的规律,发现规律后再从27瓶、81瓶、243瓶、729瓶、2187瓶、6561瓶、1968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当学生发现从19683瓶口香糖中至少9次就能找出一瓶次品时,孩子们的情绪立即达到了高潮,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接着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当待测物品数不是3的倍数时又该如何找次品?引导学生得出当待测物品数平均分成3份后余一瓶或余两瓶时如何放就不影响我们用天平找次品,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旨在让学生养成勤动脑、细观察的好习惯。最后,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口述出找次品的最优化策略,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总结表达能力。

在接下来的练习环节中,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闯关模式,练习由易到难,让孩子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练习中得到升华。

执教过这一节课后,感到存在的不足是:

1、学情把握不准,准备不充分。在小组合作时,学生对待测物品分份数时,不大胆,导致老师提示过于明显。

2、对教学时间把握不好。

《找次品教学反思6

在上这课之前,我已有所耳闻——《找次品》这一内容比较难上,教学完之后确有实感。我在试教时(五1班),学生们的表现比较活跃,且能跟着老师的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可是这堂课却恰恰相反,可能与五2班学生的学风有一定的关系。经过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较少,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使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动少之又少。例如:在学生自主探索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时,学生们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种策略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学有别的想法,也无瑕去顾忌。因此,在这样的心境下学习,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学还未铺垫好,逻辑思维就无法跟上。学生的思维还需要表象的支持,在本堂课表现为实践操作。当学生们还未真正理解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的方案时,急匆匆进入下一环节——9个物品中找到一个次品,显然这一步迈得太大了些。应该先让学生总结出5个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总结、提炼之后,升华到逻辑思维的层面,之后再探究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会使课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们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些。

(3)课堂气氛调动不够。整堂课上完之后,总感觉很压抑,无论是老师的表现还是学生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分析之后,我认为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老师没有把持到学生的“现状”,一个知识点教学之后,学生的学情是否已经改变?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识?这些,都无从考证。只凭老师单方面的意愿进行教学,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这次教学展示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7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课中先安排了从3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我觉得从3个中找次品是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方面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后面的知识就有了更好的把握;之后安排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安排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活动完成后,要求学生汇报结果,并在黑板上呈现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在组织引导后,重点放在猜测、归纳、推理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众多繁杂的"方法中,简化解题的过程,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课中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这里我把教学内容分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来教学,这里的分析便存在了欠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在这里其实都是按照分称3份来教学的,不能平均分的待测物品那就尽量把它分得平均。其实整个思想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对教材的领会还不够透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领悟其中的教法和思路,如果参透了教材那么就能引入更清晰、明了的方法去教授这节课,课堂内容也会变得更加充实,整个知识重点也就更易把握。

《找次品教学反思8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平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称最方便。

接着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分法分别探究出4个物品和5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

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黑板上,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关注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1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然后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平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找次品教学反思9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平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平衡1次3(1、1、1)

不平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平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平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连试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节的教学任务都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这节《找次品》进行如下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课前谈话环节,我用分过的一瓶七彩糖和没分过的七彩糖进行对比,从而引出“次品”这一概念,让学生从这两瓶中找出次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称。这一环节,我感觉上还好。

但是在学生示范了从3个物品中,只要称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个环节后,我不应该重复学生的示范过程,而是应该呼应此环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思考从2个物品中只要称一次就可以找出1个次品,为什么从3个物品中也只要称一次?这个道理不应该由我来说,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的从4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环节,此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教学过程。我采用学生边说找次品的过程,我随机板书。由于多媒体的黑板离学生比较远,而这节课要板书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写的字相对很小,这些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我在黑板上写的数学方式,并不是十分理解,虽然对着黑板又引导学生把找次品的过程又说了一次,但亡羊补牢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在学生说方法时,我不应该随机板书,而应该跟学生点明,由于随着物品数目的增多,找次品的过程就更加地繁琐,所以要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从而引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的过程,边回想刚才学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师边随机板书,也边介绍怎么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现。

由于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这一环节落实地很不到位,导致下面的环节的瘫痪,所以学生从8或9个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组内探索花的时间很多,集体反馈时花的时间也很多,但学生都只是还停留在口头表达层次上,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一堂课要想上得成功,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这三次的上课,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是整节课的引领人物,教学节奏的把握尤其重要,这是我今后教学应该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学的节奏该怎样把握呢?以后要多听听高段老师的课,多学习他们教学时节奏地把握,哪里该讲,哪里不该讲。

《找次品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通过身边生活实例。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找次品教学反思1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本节课先分析从5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球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的重要思想。

《找次品教学反思12

一、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二、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经历找次品的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后感想:

(一)情景的创设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设计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习。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盒木糖醇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巩固提高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备课时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教学反思13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平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习,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

《找次品教学反思14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上这样一课,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备课初衷我认为这一课,是在学习新课标后: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我的新理念能得到充分的应用的一课。对基本思想的认识,这里的思想方法,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这里指的是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而《找次品》一课恰恰能把这一理念应用得淋漓尽致。

一、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我就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的过程。从3瓶探究中建立找次品的基本模型,然后通过自主探究获得8、9瓶称的次数最少的方案,进而猜测最简方法,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试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推理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本节课教学中两者都有具体体现。在学生独立探究、观察后发现,在找次品次数最少的这些方案中都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于是得出结论,要使找次品次数最少,就要将待测物品分成3份。这一过程属于合情推理。而在对总结的结论用8瓶和9瓶进行小组验证这一环节中,又恰恰运用了演绎推理。两种推理功能不同,却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学生在尝试总结运用找次品最优策略的过程中发展了推理能力。

三、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本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直观,但必须建立在学生亲身经历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本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动手实践、集体探究等。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活动及讨论的时间偏少,但我和学生的心情一样愉快,因为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四、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由于是40分钟课,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不够充分:如果是60分钟课,在独立探究和小组验证活动中我会增加2—3分钟以便学生充分感知寻找最优策略的必要性;并且在独立研究后我会用4—6分钟,让学生逐一说明10个小球、11个小球找到次品的方法,这样以学带教,从而实现“教师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目标。

总之,这次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成长的机会,使我找到了自身努力地方向!我深信,只要我们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铺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15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找次品”这样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期望在一节课内讲完所有的知识点,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够真正理解找次品的过程以及对过程的优化。

首先从天平特点认识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状态所反映的数学信息,确定找次品的方法及正确判断,方法的针对性。数学教学反思

然后动员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找不合格钙片的策略,学生都能想到要分组,缩小范围,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不是次品的物品个数。但到底具体分几组,有意见分歧。我没表态,顺承大多数同学意见,分不等的.3组(2、2、1),在大家的商议中找到了次品。接着我让他们从6个物品中找次品,有分2组的,有分3组的,虽然最后用的次数一样,到那反映了不同的数学策略,分2组,每组3个,只能排出3个,而分3组,称量一次却能排除4个,数量多的话,更有优势用时更短,这就把分组的科学性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

然后用通过其他数量比较并不是分组越多越省时间,得出3分法找次品是最佳的方法。

接下来,让学生体验不能平均分的数量怎样分,从算式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有其中一组与其他两组相差1,这既是分组的科学性有时分组的数学客观性。

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怎样确定次品了。

最后要把方法和理论合二为一,也就是根据实践归纳推理,找出数量和检验次数之间的关系,确定大宗物品的检验次数是可以事先计算的,同学们越学越有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有用的数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简单明了。所以自己感觉这一堂课比较成功。

要真正的上好每一堂课,研读教材、读懂教材是很关键的第一步,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每一堂课才会真正有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找次品》教学反思  次品  次品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教学反思

 文具小管家的教学反思

《买文具》教学反思推荐度:《小青蛙》教学反思推荐度:《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推荐度: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推荐度:健康运动安全小妙招与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展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教学反思推荐度:夹竹桃的教学反思推荐度:《夹竹桃》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夹竹桃教学反思(通用3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