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度:
推荐度: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燕子专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
反思:
经过第一课时的备课、上课、评课,我感受到“精讲精练”这个理论在第一课时的实施起来比较顺利。这是由本节课的目标决定的。第一课时要解决的是生字词和课文的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但是第一课时的低效似乎更明显。按照基本流程:“导入—课题质疑—读文—检查生词—检查读文—读通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指导写字”这一模式去上课,我们会发现低效有几个方面:一、生词容量不够,一类字的课外词得不到拓展。二、请几个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检查读音错误,及时纠错。这个环节既费时,学生的兴趣不高,一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常会开小差。三、写字练习内容训练不到学生的思维,显得单调。这样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学不好的情况。所以,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我在设计中加入了投影预习读词,还有课堂练习。使学生能学后检测,查错,巩固,加深新知印象,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事实证明,有了练习的课堂,学生更善于思考,词汇量增多,读书更起劲。
建议:
1、加强预习读课文,坚持预习生字组三词,提高第一课时的效率。不预习不开讲。
2、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在练中运用所学生字词。
3、增加课堂容量,加大练朗读的时间。
4、加强小组比赛机制,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燕子专列》反思和建议
第二课时
反思:
从课堂教学“精讲精练”的原则出发,我设计了我的第一份教案,可是上下来,时间不够,评课老师说:“语言不精炼,讲得太多,读、练太少。教案要减肥。”
第二轮,我简化了教学语言,时间够了,可是,为了实现每个环节的练习,我匆匆忙忙地走了个过场,学生根本没走进课文情境,创设的情景常被某些训练打破。评课老师说:“不能为训练而训练,训练是为情感目标服务的,没有关注学生,没有耐心等待。”
第三轮,我加入了对学生的鼓励语,评价语,精心设计了过渡语,我盯着学生的眼睛上课,与学生亲切交谈,学生总算是被我的情感感染,进入了课文情境,对课文感情把握准确了。比如,在看图说话训练时,我的过渡是:“多么善良的小女孩啊,她做了些什么?她会对燕子说什么?请仔细看图,展开想象,想得与别人不一样。”学生说了后,我认真倾听后,对她的评价有说话方面的,但一定会把她拉回到课文中来,让他感受贝蒂对燕子的爱。
由此看来,“精讲精练”这个理论的`实施,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它关系到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二者是否和谐的关系。语言训练多了,或独立出来,语文就失去人文性。比如,你说:“请大家看图说话吧。”“请大家完成这个练习。”“练朗读吧。”这样的引导,似乎把训练变得十分乏味,与课文完全分离了,去了另一个国家。所以,过渡和评价就很重要,不能让学生为训练而训练。一不小心,训练会成为一堂课的败笔,会破坏课文情景。反过来,情感体验多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好像得不到实实在在的进展,语文又失去工具性。
此外,经过我的实践,语言训练绝不是出个题,提个要求,小组去练,练完展示,那么简单。要想让学生愿意练,情感必须到位,不然无话可说,或矫揉造作,或谈点皮毛,味同嚼蜡,还练什么呢?被逼着练,又怎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潜能都出不来,又谈什么训练各种能力呢?所以,“精讲精练”又同学生兴趣紧密相连。而学生兴趣又同教案设计是否恰到好处、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相关。
所以,要备好一堂这样的课,必须把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的关系调和好,使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六课,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爱护周围环境”为主题。训练的重点也是有关于环保方面的。
《燕子专列》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表现了“爱护周围环境”的主题。如何让学生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设身处地地自主阅读,交流感受。
在开课时,先由《小燕子》的儿歌激趣导入。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专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为燕子开专列?……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着重弄清: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通过交流,从两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小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
2、瑞士政府是如何救助小燕子的?
3、居民们为小燕子做了什么?
4、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笔画出描写居民救助小燕子动作的词,找出描写小贝蒂的句子来加深理解。还针对文中的“瑞士政府呼吁广大居民寻找小燕子”的有关内容,专门创设了拓展练习:
1、请你替瑞士政府写一则告示。
2、学完课文,你想对文中的谁(瑞士政府、小贝蒂、广大居民、小燕子)说些什么?
3、你还知道人和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感人的故事?
从学生的发言和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理解很不错,并能从中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学生的拓展练习也写得很不错,现摘录几篇:
广大居民:因为天气突变,许多小燕子面临死亡,请你们赶快去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车站,我们会用火车送它们去温暖的地方。(连家安)
各位居民:天气太冷了,燕子都被冻僵了,大家快把冻僵的燕子送到车站(蔡依依)
广大居民:因当地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希望广大居民把燕子送到火车站(张天琪)
广大居民:燕子已经面临着危机,如果你们想让燕子好起来,就立刻行动起来,把燕子送到火车站吧!(吴萌硕)
贝蒂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一个人救了那么多的燕子,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岩平)
我想对瑞士的广大居民说,你们为了救小燕子不怕寒冷,可真了不起,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小动物。(马文玺)
我想对瑞士政府说,你能做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能保护小燕子是我们大家的榜样,我们也会象你一样保护小动物。(吴萌硕)
我想对小燕子说,谢谢大家帮助我,我会好好地报答你们。(贺百成)
当然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想借助《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可因为没有找到磁带,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另外,让学生说说人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学生的课外知识还不够丰富,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来,只能让学生课下去搜集。
当学生对燕子的感情有了进一步提高时,我再培养锻炼了学生书写小练笔:你想对文中的谁(瑞士政府、小贝蒂、广大居民、小燕子)说些什么?再让学生夸夸小贝蒂:如用下面的句式,联系课文来夸一夸贝蒂: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找的疲劳,只在乎——;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劳的三重困难,只在乎——。可以任选一句或几句话练习说话最后,再出示呼吁人们保护燕子的寄语,让学生大声的`呼吁:“朋友,请爱护动物,爱护所有的生灵,尊重所有的生命,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上!”起到小练笔的练习和感情升华的效果。
《燕子专列》是一篇歌颂人对动物的爱心故事.燕子在瑞士遇到了麻烦,瑞士人为了救燕子,全民出动,派出专列,把燕子送到一个温暖的地方.
学习这篇课文,我从调动学生情感入手,先是我感情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后的心情,把文中引起心情变化的句子找出来.然后谈自己的体会.在进行燕子遇到麻烦的朗读指导时,重点让学生想象自己看到的情景,引起心中对燕子的怜惜之情.
学习瑞士政府的做法时,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播音员如何呼吁.体会瑞士人民的焦急心情.学习小姑娘的做法时,让学生想象她遇到的困难,体会她为了救燕子不辞辛苦,不怕困难.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欣赏鸟类图片,为保护小鸟设计宣传语.
在学校试讲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上公开课时电脑出了毛病,FLASH没有用上,连幻灯都没能用上,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我也有点心慌,边讲边在脑海里改教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反映.虽然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比较到位,但情感并没有共鸣.
这次公开课没有我想象中的好,不过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上完本课,我很高兴学生不仅兴趣十足,更重要的是本人认为学生确实学有所获。哪个孩子的脸上不是喜气洋洋的,他们感到轻松乐学。我回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上来说,本人是严重违反了年段目标。因为三年级学生,本人提前学写信了,而且是特的认真对待了。理由就是我在课前认真研究了本课的特点。这篇文章是用倒叙的办法去组织的文本结构的,在加上本组课文都是围绕“环保专题”来安排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人文生存的教育引导,要达到如情如义的境地那是不容易的。如果说按照常规教学程序,难以达到学生能真正理解文本内容。
本人在设想上,要是能以记者的身份或是书信的方式脱颖突破难点,或许效果真不错的。于是,课前我破例教了学生学写书信。但在讲述的过程中,本人并没有过多的去阐述什么书信属于应用文之类的文学常识,只是以一种固定的格调或是格式把人物记事活跃于纸上的一种形式,这样学生并不产生陌生感,反而有兴趣。不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非常地认真,也是严格要求的,实实在在地动笔练习了,效果非常好。我用最熟悉的人或事把学生引进自己的教学区域。比如,我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妈妈说话,无论是好事,坏事等。都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写出来,学生可有劲儿了,近十分钟的沉默,教室里一幅幅小深沉的小脸蛋,有女孩子几个孩子两手托着下巴,凝视着窗外,最突出的是一个叫卢洋的小男孩儿,只见他脸蛋上还挂着泪珠了,学生都在笑他呢!我特别关注了这一幕,走近孩子,他告诉我,因为妈妈错打了他,还告诉我那件事的经过,完全是妈妈无礼,“屈打成招”。说着说着还真的"哭起来了。我借机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的委屈倾注于纸上,给妈妈写封信。
此时,教室里沉浸于一片写作的场景,一支支小笔头不停地动荡着,下课的铃声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回到家,我认真批改着学生的作文,没有一个学生的格式不正确,内容真诚,语言朴实,写作面也较广。有的告诉妈妈学校里所发生的喜怒哀乐,有的把自己第一次受表扬的感觉告诉妈妈,有的是对妈妈的为人方面作了建议,希望得到妈妈的理解。比如,夏年杰是个女孩儿,她写到:“妈妈,昨天您冤枉我了。因为我有难题,老师讲课时我记不下笔记。放学了,老师陪着我,耐心地教我,直到我听懂为止,做完为止。其实老师还是最后走呢,可妈妈,您在楼下骂我,说我们班还在干什么?妈妈,您知道吗?我生怕老师听到您的话,就故意和老师大声说话,其实老师什么都听见了。妈妈,您骂我没关系,您伤了老师的心……”
今天在上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了书信的格式,然后设立了激趣的交流,板书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问题。学生的问题提得真好,步步拉近文本。比如:燕子有翅膀为什么时候还用专列送呢?“专列”是什么意思?燕子要到哪里去呢?……这些问题已经把学生的兴趣激起了。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自始至终本人就只设了一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燕子,你安全地到达了南方,你会对帮助过你的人们说些什么时候,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很快举手的不少。有的说给人类朋友们写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平安到达了目的地,以此表示感谢……
本人借机满足了学生兴趣,掏出本儿替燕子给瑞士政府的居们们或者是给人类的朋友写封感谢信。学生表现非常好,我巡视了,不会写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且在身份与人物语言上合理,字数也不少,哪个孩子都是非颠倒300字以上,信的内容能将文中故事情节用人物的行动表述得很清楚。其中还有一个较为能干的学生,是以“燕子记者”的身份写的,感情真诚,符合人物身份,记叙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明晰,我也安排了习作练习“写一件事,自拟题目,用倒叙的办法学着写写。”
前段时间听了吴琴华老师执教《燕子专列》第一课时,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空调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教学中吴琴华老师创设一个个情景,把孩子们带进文本,让他们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整堂课以“爱”为主线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真正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新闻导入,直奔课题。
吴老师从学生生活中选择话题直奔课题,首先出示新闻图片:雪停了,交通自然也在慢慢恢复。今天凌晨,这场雪灾中的第一辆湖北农民工专列K398次列车,从福建泉州出发,经过27个小时的运行后,满载着湖北省的几百名农民工到达了汉口火车站,归心似箭的农民工终于回到了家乡。吴老师以年前那家喻户晓的因雪灾大量旅客滞留车站,政府为农民工增开专列,送他们回乡过年的感动场面,让学生明白“专列”的意思。然后老师导语引出燕子专列,质疑入文。
二、读悟句子,直面燕子。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吴老师顺学而导,书上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吴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播放CAI、音乐,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风雪漫天,燕子在风雪中拼命挣扎的情境中,让学生谈此时此刻燕子的心里想着什么,盼着什么?学生们又一次展开想象。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朗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三、想象说话,升华情感。
在理解“长途跋涉”一词时,吴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她问:请想象一下,长途跋涉的燕子可能飞过哪里?
生1:飞过了高山峻岭。
生2:炎炎沙漠。
生3:峡谷。
师:高深的峡谷。
生4:飞过了未解冻的小河。
生5:飞过了无边无际的大海。
师:长途跋涉的燕子经历了千难万险,飞越了千山万水。多么艰辛的燕子啊!你再来读这句话的时候,肯定对“长途跋涉”更有感受了。
指名读。
生1读,师:飞得真辛苦呀!
生2读,师:飞得路真长呀!
师板书:累
生齐读。
当学生们学到这时,老师说这就叫——未等老师说完,学生紧接着说——长途跋涉。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过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这样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写话练习,感悟挚爱。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在教学瑞士政府呼吁时,吴老师很自然地过渡,面对燕子遇到这样的麻烦,瑞士政府十分重视,呼吁人们出来救助燕子。请你想象一下。他们通过广播、电视会怎样呼吁?假如你就是广播员你会怎样呼吁?请你写下来。学生们纷纷动笔,不一会儿精彩片断纷纷亮相。孩子们以播音员、电视主持人的身份,热情洋溢且激动万分地向人们呼吁倡议:
生1:在大雪里,成千上万只燕子随时会被风雪无情地夺走性命!你们快行动起来吧!
生2:居民们,让我们伸出自己的手,去拯救那些濒临死亡的燕子吧!
生3:燕子也是有生命的呀!这些燕子正面临着死亡,请你们帮一下燕子,把燕子从冰冷的地上救出来,把它从死神的手里拯救出来。请你献出一点爱心吧!
生4:小燕子是多么的可爱,可如今它们却濒临死亡。大家快行动起来,去拯救那些小燕子吧!
生5:欧洲瑞士的人民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燕子送到火车站。不要因为寒冷,而蜷缩在家里。假如你是一只正躺在茫茫雪海中的奄奄一息的燕子,想想,你会怎样?
救救燕子吧!不同的话语表达了同样的心境,甚至于有的孩子并不是呼吁,而是告诉人们这世上如果没有了燕子,春天就不美丽了,生态的平衡将会遭到破坏,害虫将无法消灭……孩子们的表现真棒!这的教学将孩子们对燕子的爱上升到了环境保护的层次,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环境为专题的一组课文中的其中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许多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火车站,并用带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很感人,再加上叙述平实,语言浅显。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直奔主题,教会学生“点”“线”“面”。首先牵出文章的主线,以线贯穿全文,再抓住“点”与“面”中重点词理解和体会,感受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一、一“线”贯穿全文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她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课文叙述了瑞士人民保护、救助燕子的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紧跟着又问了一句,学生们都明白:“说明了人们喜欢、关心燕子,表现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对,说得好!”她立即板书出“关爱”二字,并小结道:“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就是这篇文章的主线。课文围绕这条线,叙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请同学们看看作者采取了怎样的叙述方式。”她要求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写出文章的叙述步骤。如:①燕子专列准备启程→②气温骤降燕子遇险→③政府居民齐心救助→④燕子专列快乐开动可以
看出,作者采取了倒叙的方法,先将事件的结果呈现出来,然后讲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围绕主线讲述的“政府呼吁,居民找寻,专列运送”几个情节,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二、“点”“面”结合抒情
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时,她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瑞士政府的关心——专列运送、电视广播呼吁,作为一个政府下这样的命令难能可贵。然后用心去感受每个人为保护燕子、关心燕子做出的努力。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她教给学生“点”与“面”的知识。
文章在表现了人们关心、救护燕子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先叙述所有人的行为——“面”的描述,再选取“点”——一个代表性的人物的情节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真实地抒发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她要求学生找出“面”和“点”的`内容,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如“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集体表现了居民们的真心关切。在对“点”——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的描写中,用三句话来叙述:“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精神境界。以“面”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文章因而简洁、生动、感人。
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她教会学生“点”“线”“面”,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走弯路,一下子理清脉络,抓住重点,进而有充
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情感,去体会表达方式,达到与作者共鸣。
今天讲《燕子专列》,是年组研究课所以费的心思较多。本以为这回成功率会高一些了,看到师傅苦着脸就知道“没那么简单”。
1、在课前准备上还是不够充分,之前讲《富饶的西沙群岛》就出过问题,还没记性,是我的错。今后要排除一切意外可能。另外,考虑的太多反倒误了事。早上试课件时,怕音乐声盖过师生的朗读声,所以音响声音调得过于小了,这直接导致了配乐朗读干巴巴、视频渲染气氛不够,朗读效果没出来。
2、训练我班孩子说话表达能力,在常态课上注重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大声说、具体地说。在这方面我做得不够好,总想掌控他们,不放心孩子,信不过学生。好多学生该做的事我都代劳。结果能力没提升,事与愿违。
3、图片放得过于快,得让孩子多感受一会,备课前,就知道我急躁的性子容易坏事,百般告诫自己放慢速度、放慢速度。但电子笔不是我的,我俩缺乏默契,手一滑,就快了。于是破罐子破摔“快就快了”好好的教学素材匆忙的"过了。
4、今后课堂练笔用铅笔写,这样学生写字速度能更快。
5、师状态不够好,激情不够,嗓子闹点小毛病,怕破音,读的没有试讲好,语速还快,节奏太快,评价时学生还没反应过来就过了,没给到其他孩子以感受。这就是上学期来校说的评价与感染不到其他孩子的原因,遗憾。不过幸好明白了,高兴。
6、没有写作指导,应强调作者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妙处,文章写的好是因为文章有层次,有典型,这块我给忽略了。
7、导语部分有下套的嫌疑,想方设法让孩子说出“专列”两个字,目的性太明确。不够高明。导语应有意思、让学生易理解、迅速进入课堂。花哨的东西少整。
8、有个优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抓关键词。我会继续发扬。
究其原因,紧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并非是听课教师给予的压力,而是课堂上学生的变数太多,学生是不会按老师的思路来的,如果学生真的跟老师一步一步走,那课堂就变成教师的“舞台”,学生完全没有主动权了,全是教师在下套子的课,那才更糟。
话说回来,有时候学生的话往往很难预料。面对这种情况,我通常会措手不及,从而开始随意应答学生,重复学生说话。这样问题就随之而来。然而真正的课堂定位是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多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才是好的。而课堂最出彩的地方也不是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的多么吸人眼球,而应是学生会达到怎样的高度。让学生汲取、提升是我的目的。在这方面我要加强,多放手、多引导、学生不会的再交给我,真正做到升本课堂。做一名大气、稳重、胸中有丘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本中带有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内容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课前设计时,我想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因此这节课我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式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的博大爱心。
设计时,我以人类对动物博大的爱心作为主线,将这种浓浓的关爱之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和适当的想象理解瑞士人民对燕子的在乎,对动物的爱,再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使学生的感情升华。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文本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定的情境,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例如:当燕子遇到麻烦,如果你是一名电台记者,你会怎样呼吁人们来救助燕子。当学生从语言文学中感受到了小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危险,只在乎燕子,一心想救燕子时,我适时出示课文插图,以此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看图后结合小贝蒂的动作、神情,想一想小贝蒂仿佛在对小燕子说些什么?此时,学生情感的火花被点燃,思维的火花被激发。因此,她们进入了文本,把自己当成了小贝蒂,学着小贝蒂的动作、神情,深情地对小燕子说着。
再如:在温暖舒适的空调列车上,成千上万只燕子在唧唧喳喳地在诉说、在感谢。因此,我利于课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像,假如,你就是这其中一只幸运的小燕子的话,你会说点什么?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亲身经历了故事情境,体验了情境,感受了跟他们同龄的小贝蒂对动物的一种爱,体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充分理解了课文。
二、多样朗读,在语言实践中开启学生的自由精神
《课标》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注重读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对课文第三段——“人们不畏严寒四处寻找燕子”和第四自然段——“小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危险,只在乎燕子”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采用了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引读、多次合作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达到了语言积累,升华情感的目的。而且在朗读中,我保证了学生充足的读的时间,重视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学生的心、作者的心、教者的心三者合为一体的效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感悟能力。而且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
三、通过教学资源的拓展,更能激起学生环保的意识
本课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欧洲的故事,为了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感受到为了保护环境,我们人类所做出的努力,在第二次执教本课时,我补充了一个发生在我们自己国家一个感人的故事:黑龙江一个叫徐秀娟的女孩儿,为了寻找一只走失的丹顶鹤而牺牲的故事。并给学生放了一首为这个女孩儿所作的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故事讲完后,学生听着这首动情的音乐,都被故事中这个女孩儿的事迹震撼了,感动不已,有的学生还流下了眼泪。通过这样一个事例的补充,更加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爱,学生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此时这篇课文的学习已将结束,最后我问学生:为了动物却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对动物怎样的在乎,此时此刻,你特别想告诉我们大家什么?“每一只动物也是一个生命,我们要保护他们”,“保护动物,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我们要把动物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还有什么能比这些出自孩子们口中最真实的话语更能打动人呢?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与相关教学资源的拓展,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因此适当的教学拓展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始终是一门比较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也有诸多的遗憾之处。例如:在这堂课中,我自己的感情充沛进入角色较快,而学生进入情境较慢,与教师的情感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中多关注一下学生,真正达到学生、教师、文本情感融为一体。而我在上课时有时候考虑的只是自己的预设教案,没有关注到课堂生成的精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来推动教学的进程。
《燕子专列》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升华。
一、联系旧知导入,铺设情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环节,我联系歌曲《小燕子》和第1课《燕子》中的描写燕子的片段,让学生读读背背,让他们通过这些优美的句子感受到燕子的机灵可爱,再引出:就是一群这么可爱机灵的小燕子,却在欧洲瑞士遇到了麻烦,到底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燕子专列。这样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情感铺垫。
二、抓重点词句,感悟险境
在学习第2小节时,我结合语境,抓住重点词句,感悟燕子的险境。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燕子遇到麻烦的句子,再反复读读划出来的句子。
看谁能读出燕子当时的处境,你从哪里读出?(预设:处境非常危险)
交流时重点抓住:“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理解燕子寒冷、饥饿、疲劳
(1)一路上,燕子要飞越大海、高山、沙漠,行程有五千多公里,每天基本上要飞一百多公里,路那么长。你想,燕子飞得辛苦吗?而且还要跋山涉水,肯定非常疲劳。我想,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你再来读这句话的时候,肯定对“长途跋涉”更有感受了。谁来读?
(2)饥寒交迫又是怎样情景呢?“气温骤降、风雪不止”你看多么寒冷啊!
为什么会饥饿?你知道吗?燕子是吃昆虫的,一个夏天就要吃掉25万只左右的"昆虫。一只小燕子一天就要吃80只左右的蝗虫。现在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当然非常饥饿了。谁来读读这句?
(3)饥饿、寒冷、疲劳使小燕子濒临死亡,处境太危险了。读到这儿你的心情怎样?
预设:非常沉重、着急、担心,同情……
(4)带着这样的体验再读一读这段话。
就是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感受到燕子的处境非常危险,濒临死亡。
三、重视在语言环境中感悟,在感悟基础上交流。
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感悟政府决策的可贵,感悟瑞士居民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感悟贝蒂遇到的困难及她的内心世界。
学习时抓住句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理解:她不在乎什么?(饥饿,寒冷、疲劳)。她只在乎小燕子。
再看图,引导想象,对课文作思维上的补充,丰富课文内容。小贝蒂在哪儿发现燕子?她怎么做的?怎么想?会说什么?你能把她寻找燕子的过程说下来吗?自己练习讲一讲。 指名说一说。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交流自己的感悟,使学习语言和情感体验与表达很好得地结合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平等的对话中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阅读的感受也各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体验,尊重学生阅读中的不同感受和认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保护。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在《燕子专列》的第一课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通顺、流利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二、今天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能创设一个个情景,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我在设计时,就尽量不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当作小贝蒂,设身处地地阅读想象,交流感受。如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贝蒂,和老师对话:“小贝蒂,雪太大了,路太滑了,小贝蒂,我们回家吧。”“小贝蒂,你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我们回家吧”“小贝蒂,那山崖岩缝太危险了,我们回家吧。”再如拓展延伸环节:列车开动了,人类的爱心感动了春天的精灵,车厢里的小燕子在唧唧喳喳,向人类致谢呢。你听,你认真地听,你安静地听,你听到它们说什么了吗?
你看,那只燕子正朝着一位抱孩子的阿姨张望,它在说什么?你看,那只燕子正不停地朝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挥动翅膀,它在说什么?你看,还有一只可爱的燕子正深情地注视着贝蒂,它又在说什么?。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主人翁的激动,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比较遗憾的是:
1、自己相对紧张了,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学的整体设计感觉比较浮躁,教师说得多,整顿纪律的时间也用得多了,这样学生就说得少,说得不够好了。
3、朗读的时间不够,特别是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
四、设想与重建:
1、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
2、在以后教学中,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反思《燕子专列》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料峭”、“纷纷”、“一点不在乎”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二、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四、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六、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密度比较大,课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较快,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不够落实,我觉得上课是应关注是学生学习的状况,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每次公开课都使自己受益匪浅,不仅对教材挖掘得更深,还能通过公开课取他人之长,寻找自己的不足,此次教学发现自己离收放自如的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平时还要不断积累,注重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
《燕子专列》这一课。第二课时,学生已经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
在了解了全文倒叙的叙事结构后,重点默读2、3、4段,边读边思考,圈划批注,体会透过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人们对燕子的关爱。然后,可以轻声地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瞬间,教室里安静下来,每一个学生都在非常专注地品读课文,看得出之前的情感铺垫已经起到了作用,他们是用心去读文字的,那种情感的投入,十分让人感动。有很多孩子不断地在书上划着打动自己的句子,并在旁边书写着感受。
经过简短地同桌交流后,开始全班交流了。
小阳,一个平常不是很爱说话的孩子第一个把手高高举起。
‘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从这句话中,我发现瑞士政府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机构,说明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也表现了他们对燕子的关爱。
说得好,他已经发现了瑞士政府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份量。
立刻又有同学补充:我觉得用专列送,也说明了重视和关爱。
是啊,一个国家的最高机构,相当于我们的国务院,每天要有多少重大的事情要布署和处理,而为了一群燕子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见他们把救护燕子、关爱动物也当成了国家大事,真是了不起!(通过这一句学生对词的交流,已经很好地体会到了这一决定的了不起,达到预定目标。)
继续交流。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这段话也表达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
还有谁也划出了这段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齐读。哪些词最能表达这种关爱呢?
生1:料峭的春寒顺势理解料峭的含义。说明天气冷。
生2:满天飞舞说明了气候恶劣。
生3:纷纷,表现有很多人出去找燕子,几乎全家出动。
生4:坚硬天气冷,路冻得很硬,脚一定很冷,不小心还会滑倒。
生5:四处说明人们到处找,很辛苦。
笔者进一步引导想象,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人们寻找燕子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1、天气寒冷,人们还要顶着大雪。
生2、山路滑,不小心会摔倒甚至摔下山受伤。
生3、人们的手脚一定都冻僵了。
同学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和环境中,人们放弃了吗?而是--(引读),板书冒着、顶着、踏着
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生1、他们把燕子当成了朋友。
生2:他们把燕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此时,再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话,每一个学生的感情都发自心底,他们在为瑞士人民的义举而感动着、敬佩着,同时心中也在悄悄地升腾着一种崇高的情感---爱与责任。
《燕子专列》是一片字里行间充满“爱意”的感人文章,执教完后,无论是从课文带来的“爱的熏陶”(从思想上讲),还是“美文的享受”(从文本的语言上讲),都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导学案是帮助学生自主弄懂文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对于文章的研读能力还很弱,而搞清楚课文里讲了些什么是学习课文的重要前提。在教学本文时,我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设问和讨论中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而引导他们获取知识、体会感情。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尤其是对燕子坐专列感到稀奇。正因为他们有兴趣,所以学习很主动,通过分析、交流、汇报、讨论,达到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效果。
二、反复朗读是体会思想美、感受文本美的重要途径
文章的“好”是要通过读来感受的。本文事例独特而感人,语句朴实而真挚。然而这些仅仅靠老师的语言讲解和学生的`草草分析是体会不到的,因此我们要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如燕子遇到困难一段,要通过读来深切感受燕子面临的“濒临死亡”的困境,再如如何救护燕子,政府是怎么做的,人民是怎么做的,小姑娘贝蒂又是怎么做的,要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感情,体会词句的准确和生动。
燕子专列,一篇词句优美的美文、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希望我在教学中获取的点滴见解能给你的教学带来些许启发。
《燕子专列》一课应该很有积极性,再加上如今春光灿烂,燕子从南方赶来增 添了无数生机,孩子们自然对这活泼机灵的鸟儿不陌生,反而更多了一份亲昵,这可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此我信心百倍。果然不出我所料,开课就很顺利,孩子们对题目就很感兴趣,舒适的空调火车居然装了一车燕子,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小小的悬念一产生,兴趣随之而来,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入了这个和燕子有关的感人故事之中。
本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颗爱心贯穿全文,就是要让孩子们从故事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得博大爱心。因此课堂上我所设计的环节并不是很多,主要采取以读促情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也在我的逐步引导之下感受、领悟,从而上升到情感。当燕子遇到了麻烦,濒临死亡之际,孩子们读起来语调低沉,似乎被这恶劣的环境感染,心情非常沉重。于是有孩子说:“这天气来得太突然,小燕子一点准备都没有,真是没有想到它们就要死了”。有的说:“小燕子能 吃的昆虫都冻死了,它又冷又饿,再加上飞了那么长时间,真可怜啊!童心的善良由此可见一斑。此时,孩子们对燕子的爱蒙上了深深的"同情。
难道眼看着燕子就这样死亡?紧接着我话锋一转,马上宣布了瑞士政府的决定,孩子们欢呼雀跃,看着他们的高兴劲,我迅速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政府决定好好读读,读后又通过 小组合作讨论出怎样代表瑞士政府去向人们呼吁,现场直播。孩子们有的当播音员,有的当电视主持人,热情洋溢且激动万分地向人们呼吁倡议:救助燕子吧!不同的话语表达了同样的心境,甚至于有的孩子并不是呼吁,而是告诉人们这世上如果没有了燕子,生态的平衡将会遭到破坏,害虫将无法消灭……此处的教学将孩子们 对燕子的爱上升到了环境保护的层次,真是一个突破,我分外高兴,孩子们的表现真棒!
随之而来的就是怎样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即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 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我主要来抓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来感受。孩子们从那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人们寻找燕子的焦急,体会到了人们不畏严寒的高尚品德。此刻我并没有要求学生按着课文顺序来 一段段读,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来读,勿需我强加给他们什么样的感情,孩子们已经读得声情并茂,因为他们已被爱深深感动!
列车开动了,燕子要走了,带走的是一颗颗浓浓的爱心,留下的是人与动物的永恒友情,最后我留给孩子们的只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得救的燕子,你是什么心情,你会说什么?你还能讲一个这样的故事吗?”这正是这个感人故事所要呼吁的主题,孩子们悟出来了:亲爱的人们,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人与动物是朋友,应该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