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推荐度: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
推荐度: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学反思
推荐度:
小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推荐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科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学反思1
一、活动目标:
1、探索让葱叶等多种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叶子的特征,感知叶子特征与其发声特征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参与活动,懂得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多次尝试”等途径认识事物特征,发展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独立与合作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请一位幼儿准备好简单的葱叶吹奏表演。
2、材料表演:葱叶每人若干,芦苇叶、竹叶、青菜叶等多种叶子若干。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听声音,引发幼儿猜测和探索的兴趣。
1、先准备好的幼儿背对大家吹葱叶。
2、师:“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原来是葱叶在唱歌。”
第二部分——操作体验,探索葱叶发出的声音第一环节:幼儿第一次尝试:幼儿自选一段葱的叶子,尝试让葱叶“唱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你们让葱叶“唱歌”了吗?为什么有的唱有的"不唱呢?。(幼儿猜测并讨论)
2、和刚才“唱歌”的葱叶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请幼儿观察刚才表演的幼儿手中的葱叶,会发现会发声葱叶的秘密:只有一寸左右,两头都是空心的。)第二环节:幼儿第二次尝试:幼儿将葱叶摘至一寸左右,进行试吹。
教师提问:这次你们的葱叶都“唱歌”了吗?为什么还有的“唱”有的“不唱”呢?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并发现:要取葱叶中部绿色薄薄的部分,如果取了偏向葱白那段厚的部分,就吹不响。
第三环节:在对比与讨论中感知叶子外形特征与其发声特征之间的关系。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你们的葱叶都唱起来了吧?请和旁边的同伴比一比,看谁的葱叶唱的更好听呢?
(提供幼儿充分时间与同伴进行探索与比较)
2、一起来说说看,你发现自己的葱叶和同伴的葱叶“唱”起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三部分:探索其它叶子发出的声音
1、组织幼儿讨论:找一找还有哪些叶子会唱歌?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叶子唱起歌来?引导幼儿直接把叶子放在嘴边吹就能“唱”起来。大家试一试。(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探索结果。同伴的表演示范更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引导幼儿通过探索进一步发现,薄薄的叶子,吹的时候容易振动,就唱起歌来了,厚厚的,容易碎的叶子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3、什么办法可以让叶子唱起歌来呢?(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探索结果。)
(教师体验经验:葱叶为什么会唱歌呢?因为葱叶的形状和笛子很像,中间有一个小通道,我们吹出的气会振动发出声音,我们就听起葱叶唱起歌来了,从而引导幼儿探索并发现,一些叶子卷成来之后能发出声音。)
第四部分——演奏叶子大合唱
1、听名人让幼儿了解,原来叶子还能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
2、表演乐音,分享愉悦师幼一起用选用自己喜欢的叶子进行演奏。
第五部分——活动延伸,模拟声音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触很深。特别是有的孩子们到最后也没能吹响葱叶是在我的意料之外的,因为我觉得这个不是难题,应该比较简单,是我太高估他们还是我讲解的不清楚还是有其他原因呢?可能都有吧!就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上课的时候有点着急,急的汗都快流下了。评课老师们向我提出,其实我可以多让孩子们研究、讨论、琢磨,让孩子们互相帮忙,也许到最后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是的,很有道理,这也许是我的一点遗憾,也是孩子们的遗憾了!
科学教学反思2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构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资料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齐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进取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能够经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仅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我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经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本事。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样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十分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进取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仅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当时刻把自我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供给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学反思3
这一活动的两个重点内容目标是感知泡泡的各种特征和了解泡泡的制作过程,小班孩子对“泡泡”这一内容充满了兴趣,因此,我通过让孩子们玩一玩、看一看、比一比等各种方式进行教学。
(1)抓住兴趣点,以游戏导入:
在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孩子们玩吹泡泡,自己体验、探索泡泡的特征和吹泡泡的"技能,通过游戏,孩子们迫不及待想把自己体验到的结果跟大家,虽然效果较好,但也有部分孩子完全沉浸在游戏中,难以集中教学注意力
(2)制作过程的科学对比:
其实肥皂水制作出来的泡泡效果远没有洗洁精好,因此我运用了洗洁精、肥皂水、洗衣粉三种进行制作,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比较来发现
(3)延伸活动的思考:
吹泡泡这一内容还可以有各个领域的活动延伸,如科学领域吹泡工具大小、形状对泡泡的影响等,幼儿既感兴趣,也富有教学价值。
科学教学反思4
在最近教学的word软件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简单的功能介绍与操作因为趣味性不强,学生不是很愿意学。于是我设计了一些综合运用练习,这就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生字卡片》一课是一年级美术课本上《制作字母卡片》一课给了我启示,于是我自已编写了这课教案,设计了这堂课。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1.学会插入文本框及在文本框中处理文字。
2.学生给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颜色。
3.学会给文字添加汉语拼音。
围绕这三个学习目标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出示了测试认字的游戏,在第一关我给学生很简单的汉字,他们轻而易举地过关,正在他们得意之时我又出示一些难辨认的汉字,于是大部分人都读错,此时我及时在灯片上出示汉语拼音,很快引入了“格式”菜单中“中文版式—拼音指南”的学习运用,学生感觉新鲜有趣,学习兴趣大大高涨。但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层次不一,有些接触计算机较少学生没有学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没有及时反复给练习,以至于课后还是有少数学生没有掌握添加拼音这一操作。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必要耐心的重复操作,顾及学困生,并在学生操作练习时多关注这些学困生。
2.自主探究,在每一项新授的内容时我都是把自主权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提示学生找到“插入”菜单,插入一个文本框;在“格式”菜单中找到“拼音指南”;给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颜色等等,由于学生操作水平有限,在几个新授内容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甚至有些部分学生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菜单和选项,以至于下课时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完成练习。不过,我想我会坚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在慢提升他们的操作水平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掌握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科学教学反思5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四、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五、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教学反思6
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动物们不怕冷吗?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大班幼儿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大班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教育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以及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以音乐活动引题:小朋友们,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啊,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暖和暖和身体吧!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旨在营造和谐、愉悦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做运动等方式抵御寒冷,那么动物朋友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接着我出示课件,让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问:里面介绍了哪些动物?幼儿回答后点出课件。提问: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幼儿根据课件内容回答并对其相应的过冬方式进行归类。如蚂蚁和蜜蜂一样是通过储存粮食躲藏在洞里过冬的。幼儿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形象,借助多媒体的形、色、景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的帮助了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激发了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从而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幼儿再次通过课件加深对动物过冬方式的理解后,出示操作卡让幼儿说出其对应过冬方式的动物。正如新《纲要》所指出:“语言教育应该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本环节通过操作卡的出现,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而且加深对动物不同过冬方式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通过学一学:教师出示操作卡,幼儿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现其过冬的方式。幼儿手持动物图片,找到动物过冬方式相似的伙伴后,送他们到过冬的地方。
这样的游戏,不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体现了幼儿合作的精神,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科学教学反思7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像是我们的孩子一样,那么可爱那么完美,最起码在走进课堂之前,我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几年前我执教过这课的示范课,当时感觉效果还不错。几年后再次执教,我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于是有了新的设计。带着美好的期待我走上了课堂。在课堂上,有的环节的设计和处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印证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但也在有的环节上发现了问题,在预期的教学效果上打了折扣。我在反思三个问题:
一、怎样让探究更深入?
本课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一是往广口瓶中加水观察水面的形状,二是往硬币上装水观察水面的形状,三是往广口瓶中放曲别针感受水面张力的神奇。前两个活动属于观察探究阶段,从观察到“瓶中可以装水,水面高过瓶口但水不会溢出来”到发现“硬币上居然也能装水,水面鼓起来像面包一样但水也没有溢出来”,虽然都是观察水面的变化,但存在递进关系,在这种不符合常理的“新奇”发现中初步感受水面张力的表象特征。第三个活动属于体验探究阶段,主要让学生经历“广口瓶中已经加满水的情况下还可以放进很多枚曲别针”来体验表面张力的神奇。
通过课堂实践,我也发现了问题。每次活动前的铺垫、观察活动的进行、活动之后的汇报交流,都要耽误一定的时间,并且第一、三个活动中都用到了广口瓶,都要往里加水,有点重复的.感觉。虽然组织了三次探究活动,但总感觉探究活动组织的不够深入,有种“事倍功半”的感觉。我想可以将第一、三个探究活动整合成一个,节约出时间让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进去。
二、怎样让理解更直观?
本课我对“水的表面张力”的目标定位是“了解”,只要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即可。在课后的评课中,教研室的苏老师也提到“水的表面张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能否自制一种教具,比较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确实是个好主意!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通过典型的、结构性的器材,让学生的了解再多一点、对知识的印象再深一点,也是巨大的成功,我得好好琢磨琢磨。
三、怎样让互动更有效?
该汇报交流了,孩子们还沉浸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虽然老师大声提醒、拍手示意,但孩子们好像接收不到来自老师的讯息,收效甚微。这种情况怎么造成的?我们怎么解决?有没有好的办法?我在反思。孩子们集中精力地进行探究活动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很投入很用心,也说明他们的探究活动正在进行之中还未结束。虽然不能让老师满意,但他们在做“正事”。从老师的角度反思,我们设计的探究活动还需要整合,才能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尽兴”地去探究。我也有点后悔,也怪自己课前功课做的不够细致。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的习惯和要求互相不熟悉,如果上课前,来段“我们约定吧”,可能会有大的改观,比如:听到“开始”的口令才能开始实验,听到击掌的提示马上停止实验。
在反思以上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很有必要重新设计和调整教学思路。
科学教学反思8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要让幼儿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的。知道水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水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水。我觉得自己选得内容是比较适合大班的小朋友学习的。
在活动之前,我准备了很多材料。有水、牛奶、可乐、彩色花片,热水、纸等,还事先在冰箱里面冻好冰块。上课前,我也做了多次试验,比较成功。在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我是先通过出示一些玩水的玩具,让幼儿一起玩一玩水来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要让幼儿知道水的特征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在介绍水的无色时,我让幼儿观察比较水、牛奶、可乐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幼儿很快看清楚牛奶是白色,可乐是黑色的,而水是没有颜色的。在介绍水是无味时,我是让幼儿亲自品尝这三样东西的味道。幼儿通过品尝知道了牛奶是酸酸的、可乐是甜的,而水呢是无味的。在这里本来我设计的是品尝牛奶和酱油的味道,因为酱油的味道是咸咸的,更能突出水是淡淡的,没有味道的。但是在上课时,考虑到酱油太咸,喝了对孩子的身体不好,所以就改用了甜甜的可乐,这样的话感觉没有酱油更有说服力。在说到水是透明的时候,我是分别在水杯、牛奶杯、可乐杯里放进彩色的花片。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很快看出只有在水杯里的花片才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就证明了水是透明的。在说到水的流动时,是让他们通过平时的观察实践来理解的。比如幼儿在打开水龙头的时候就会看见水哗哗地流出来,在河边散步时会看见河水静静地流淌,然后让幼儿把杯子里的水慢慢地倒进盆子里,让他们感知水的流动。活动的第二环节,我是要让幼儿知道水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用事先冻好的冰块来做了一个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知道水在温度降低的"时候就变成了冰。幼儿对这个魔术很感兴趣,发言非常积极,想出了几种水变冰的条件。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通过一番讨论,他们又知道了冰变成水是在温度升高时就可以了。联系生活实际,幼儿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最喜欢吃的冰棍,太阳一晒就很快化掉了。这样培养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加深了冰变水的条件是温度升高。水不仅会变成冰,而且还会变成水蒸气,这个幼儿比较难理解。我是让他们想象平时家长在家里烧开水时,当水烧开了就会有热气冒出来。这种热气就是水蒸气,这样便于幼儿的理解。然后我倒了一杯热水,让幼儿观察热水冒出来的热气就是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以后就会再次变成水。水变来变去都是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幼儿通过亲自试验更加清楚了。但是在做试验的时候,本来是要幼儿亲自操作的,因为是热水,怕幼儿烫伤,所以由教师代替做试验。这样幼儿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活动最后,幼儿讨论了水的用处,知道了平时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活动目标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科学教学反思9
活动是学生领悟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带给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领悟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潜质,获取科学知识,构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领悟模式,在科学领悟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重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性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就应对他们的探究带给支持、鼓励和帮忙(包括适时地带给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并领悟领悟、终身领悟亦具有重要好处。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仅能够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潜质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习并领悟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决定潜质、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我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明白,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咱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明白,产生出新的好处,正所谓“温故知新”。
(5)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能够帮忙儿童领悟按照必须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习并领悟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我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我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习并领悟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构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这一切,是咱们几十年追求的科学与民主这一国民精神的基石。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明白科学的本质、明白科学精神的好处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能够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能够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科学教学反思10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资料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咱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齐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用心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并领悟质疑的重要性。咱们能够透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领悟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我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正因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透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明白,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潜质。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明白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样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透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比较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咱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十分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用心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教学反思11
很早听说过有这样一节课:“平衡小人”心里很好奇是怎样一个生动的课例,正好有幸走进胡醒老师的课堂,有机会聆听这个关于大班科学的探索活动。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安排都是老师精心设计和预设的,都给人一种严谨的教研风格,评价语、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等多个方面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活动中的语言的规范和机智。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的指导孩子,要求明确到位,评价具体亲切并且准确,恰到好处的促进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回顾下来,受益匪浅。
在活动开始,胡老师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杂技小人”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孩子的自由猜想和进一步的操作探索慢慢的发现奥秘、汇总经验,丰富的材料给予孩子各种学习尝试的机会,橡皮泥、夹子、螺丝、磁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让幼儿从生活经验获得知识,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日常的兴趣活动。对于表格的记录,更是有效的帮助孩子梳理探索的结果,共同汇总规律,获得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在活动中,当老师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提出疑惑,在幼儿的再次实践里解决问题,使活动更加的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的常规,在一般的操作活动中,做到收放自如都是不容易的,但是老师明确清楚的操作要求以及生动的过渡语都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最后的环节,老师提出挂着不同重量的小丑娃在钢丝上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样带着问题的延伸活动,使幼儿的学习进一步的拓展,给他们更多挑战自己的机会。
小小的科学活动带给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一个科学活动不在于内容是哪个方面,关键是老师如何的`深挖和钻研,怎么样的活动是有效的、快乐的、提升孩子兴趣和求知欲的,怎么样的过程是合理的,可行的、怎么样的引导是适时的科学的。要思考的有很多,一个活动的建构在无限的思索和实践中会越来越完美,就像胡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的是欣赏和提高,在这次的学习中使我们对科学活动有了更多的启迪。
科学教学反思12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现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老师们讨论一下:
结合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初涉《科学》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通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科学课的课题上提问
在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科学第四课《蚯蚓》,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蚯蚓是什么们样子的?它怎么爬呀?它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从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对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提问,既有利于小学生研究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提问组织教学。如第七课《土壤的保护》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保护土壤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笑,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水土流失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学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之后,自然就会想到要保护土壤,防止流失。
3.从课文中的对立之处提问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对立之处,那正是编者老师们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九课《沉与阜一课,有这么一个学生活动;(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用8分钟时到10分钟)在活动前让同学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结果“要改变它们”.我说怎么改呀?同学们说“加水、变形状.”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瓶子沉下去啦.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我觉得不仅要考虑科学本身的特点,更主要的是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提问,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矗。
科学教学反思13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课中演示实验的教学反思
演示实验时目的必须明确。演示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这是必须要明确的问题。怎样演示,突出哪些现象,得出正确结论,这是教师要明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演示实验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分析现象,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演示的目的
重点还应该突出,每一个实验必须要完整。怎样提问题。引导观察,怎样突出重点,在演示过程中要层次分明。才能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应明确现象间的关系。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三个原则
科学课是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启蒙学科。怎样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呢?我校在积极的教学探索研究中认为:一、要注重“实效性”原则。首先,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才不至于想当然主观臆断地去解释自然现象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才能传授给学生真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获取、掌握最新的科学信息,给学生一个圆满的说法。例如:学生知道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但珠穆朗玛峰每年仍在以1厘米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后,这个高度肯定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数据是相对于现在的测量技术而言的,以后随着测量技术的提高,也肯定会有更精确的数据。
其次,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农村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展示或再现实物、如学习“岩石’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岩石标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再次,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一致,不仅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强化了新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创造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又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让学生通过在水中压木块和用橡皮筋吊石块,认识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无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二、要贯穿“灵活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由于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的事物也繁杂多样,不仅有事物表面的认识,更有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想小学科学课教学富有成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活”。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出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引导。如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其次,教学的手段要“活”。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声音色彩图像等具体形象来感知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进行直观教学和辅助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容易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再次.科学课堂教学形式要“活”。科学课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书面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自然科学实践活动,如动员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劳动,进行植物标本的手工制作,走出校门进行自然水域的污染调查等等。如在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青蛙和蟾蜍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再通过幻灯了解它们在繁殖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共同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引导学生搞校外调查活动时,学生还根据当地的生活特点提出:鸭粪对自然水域的污染等调查报告。
三、要把握“拓展性”原则。
小学科学涵盖了中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它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现象及规律的启蒙学科。教学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适时地去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表现为:
首先,要拓展思维。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问,勤于思考。要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大胆设问,赞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要拓展知识面。知识是在认知中产生的,更是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高有低,知识掌握也有差异,教师可以将课内的探讨延续到课外,在自然活动中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面,以解决学生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如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有关天文、野生动物等方面的器材或实物短缺,要上好这些课,除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天文台、科技馆、野生动物园等。教师还要积极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为教学服务,实在不够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也要让孩子们多观看些录象或图片。
再次,要拓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但自然课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甚至有的实验准备时间长,因而仅仅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拓展课堂。
拓展科学课堂教学:(一)要认真上好科学活动课。科学活动课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指南针的制作和应用、组织种植、养殖劳动等活动课都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二)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这也有助于同学们掌握和运用自然知识去探索自然规律,培养学生从小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长大后以适应先进生产力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宇宙知识时,有学生问“太阳系究竟有几大行星”?我给学生的解释是:“目前我们能确定的是九大行星。有些科学家在冥王星以外又找到一些大行星,这些星星是其它行星的卫星,还是太阳的大行星呢?科学家们还在积极地证实,希望同学们也积极地去寻找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回顾科学走过的历程,就如同经历一次次惊险刺激的探险。不亲自参与,你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
科学教学反思14
情境描述:
在《谁先落地》的教学中,我出示降落伞,引起幼儿兴趣: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降落伞吗?是怎么样的?然后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降落伞,(用手绢制作降落伞,幼儿可能不会自己打结,而且手绢降落伞效果不大好,因此,我改用轻而薄的塑料袋来制作降落伞。)幼儿在制作前我没有告诉幼儿挂的东西要多还是要少,而是通过游戏,让幼儿在自由结伴,进行“谁先落地”的游戏,通过比赛来探索。我发现有的幼儿站到小椅子上了,有的"幼儿在比赛一次输了后,赶紧再挂一片积木,这时我上前去询问:你为什么要加一片积木呀?他的回答令我很高兴:加一片积木就重了,这样降落伞降落时就快。我想这样的结论是幼儿自己得出的,而不是我们教师灌输进去的。
评价分析:
1、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很高,兴趣很浓,幼儿在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获得
新经验、新知识。
2、过去我们注重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让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得出结论或模仿教师操作。但是这样做容易使幼儿误以为科学只是事实的积累与概括,将会使幼儿只会使用科学而不会创造科学。而现在的教学注重的是幼儿的参与,并保持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所思所悟:
幼儿天生就是好奇、好问的,但这并不是说,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与欲望从何而来?来自于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情感不能灌输,不能手把手地教,只能靠不断体验,形成心理“积淀”而成。所以,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重在直接体验,重在幼儿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只有让幼儿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幼儿产生探究的需要。热爱科学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需求,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参与和探索,才能使其萌发有益的情感体验。
科学教学反思15
本节课主要以“玩”为主线贯穿课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第一环节玩瓶子,往瓶子中打气让学生观察现象说现象,发现气喷出的方向与瓶子移动方向相反,初步让学生体会到反冲现象,感受到空气有力量;然后玩小车,先让学生自己想想怎么才能像刚才那样利用空气的力量让小车运动起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刚才的经验通过气球让小车运动起来,亲自体会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发现小车移动的方向与气喷出的方向相反。通过对比两个实验,总结出物体运动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这一现象在科学上称为反冲,使学生明确反冲的概念。第二环节让学生玩注射器里面的空气,感受到往下按活塞的时候空气有种力量,一松手活塞反弹回来,明确压缩空气的"概念及具有弹性的性质。然后通过两个同学玩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压缩空气弹性的大小跟里面压缩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的例子,分别说一说应用了压缩空气的哪个性质。这节课所玩的玩具都是学生熟悉的,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生活入手,主要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做一名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科学学习亲密的伙伴,与学生平等的参与科学学习的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学生的“玩”还不够放松,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