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机会就相对少了。
四、评价方式较少,对学生评价缺乏发展的`观点。
五、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整体设计框架下进行学习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这样的方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自我的思维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制约,今后应该适当改进。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2
虽然跟着学校的大方向,一直在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可是没想到第一次实践教学就是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公开课上。
学校为了大家相互交流教学技巧和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特地举办了第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参赛的主要对象是学校里35岁以下的教师们,而我作为去年刚分配来的新人,也抱着向前辈们学习的目的参加了这次比赛。
由于我任教的初二(5)班不是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试点班级,所以也没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一直以为这种教学模式简单易行,“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行了,当我真正的使用起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才切身的体会到内中的门道有很多。比如说,由于我课前的实验仪器准备不全面,在同学们动手实践的时候,我很难做到一个一个小组的帮助,点拨;再比如说,我不能够做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就没办法真正的和他们互动交流,激发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加上这次是公开课,一紧张,把课前准备的内容说得乱七八糟,所以这一堂课上的是异常辛苦。
虽然课上完之后,我的心情很是郁闷,觉得自己真不是个称职的教师,但是反过来想想,要想成为一个能力出众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正是这一次次的经验累积!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3
在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后,我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针对牛顿第一定律,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设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设计这一环节时,我考虑到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那只能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去挖掘问题。没想到同学们踊跃提出了各种问题,有的问题学生能解答的"我就让学生解答,有的问题需在老师的点播下由学生解决,有的问提我直接告述学生是以后要继续学习的。这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决。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5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6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学生看了书后能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或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如果能用伽利略理想斜面推论出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力时能一直运动下去,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最后在利用推平时较重的物体或初速很小的物体(其实是受摩擦力相对较大的物体),推就动,不推就不动了解释,学生可能更好体会力改变力的运动状态,推就动,被推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所以推力改变运动状态;放手不推时它的运动状态变化是由运动非常短的时间内变为零(我们的直观体会是立即变为零),此时去掉了推的力时,物体还受力吗?向我们做实验的小车一样受阻力,不是去掉力他没有运动了,而是受到的阻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我的整体安排是以物理学史的形式讲解这一课,让学生体会人们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体会科学形成的过程,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过程,体会科学家们的智慧,亚里士多德局限的观点统治人们20xx多年,给后人留下很多思考,伽利略的智慧,利用斜面实验体会运动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笛卡尔的进一步补充,从伽利略的某一个方向不受力(及运动方向不受力)推广到不受任何力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到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牛顿为什么说他站在巨人肩上,同时利用增加静止状态体会牛顿引入惯性性的伟大(这一点老师了解即可),我想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关于惯性问题,主要是惯性由质量决定,学生没什么问题,但学生容易把质量大惯性大与速度混淆;学生最大的问题在怎样理解惯性与速度无关。
解释1:惯性,即维持物体原有状态的一种本来属性,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物体处于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状态而无变化时,表现为"维持其原来的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状态";
二是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表现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如果容易改变运动状态,则说明惯性小,反之则惯性大.
而所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无非是速度v的改变(含大小和方向两方面的改变);而改变的"难易",无非是指在受同样外力作用下速度改变的快慢罢了!
则推理说明如后:如果对不同质量的物体施加同样大小的合外力,从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知道,质量小的加速度大,即是说在相同的时间里速度改变量多,这就是所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的意思!从而可知,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受力\加速度等都没有关系,而只与质量有关!
解释2:惯性的大小决定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刹车的距离不同是因为速度不同。如果速度变化的快慢是相同的,那么速度大的`时候,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减小到0。如果刹车的时间不同,刹车的距离当然就不一样。
解释3:
(1)、假设有两个物体,你要使二者用10s的时间都从静止达到1m/s的速度,对甲需要加上10N的合外力,对乙则需要100N的合外力,那么谁的惯性大呢?显然是乙!
(2)、甲乙两物体都受到10N的合外力,而甲用10s时间从静止达到10m/s速度,而乙用同样时间由静止只达到1m/s速度,那么谁的惯性大呢?显然还是乙!
(3)、甲受到10N合外力,用10s时间由静止达到10m/s的速度,再用10s时间才能达到20m/s速度,这说明甲的惯性始终不变!
(4)、甲受到10N合外力(阻力),经过10s的时间速度由10m/s降到0,或者经过10s的时间速度由20m/s降到10m/s,虽然对本例的第二种情况甲还没有停下来,但是在甲受力不变的情况下,同样时间内甲的速度变化是相同的!说明惯性与速度无关!
解释4:确实,惯性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课本上明确写道: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而与速度大小无关。但初学者总对此不能正确理解。总觉得:两个同样质量的物体,速度大的物体要停下来,比速度小的物体停下来困难,即所需时间长,或者说所经路程长。因而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也大。这种理解虽然是错误的,但却很普遍。许多人都会有这种错误的认识。
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就是对“惯性”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不透。
对惯性这一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保持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物体的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到外力,是否运动,速度的大小均没关系。物体的惯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2)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惯性大小表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3、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其它因素完全无关。物体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
4、惯性的大小表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而不是表示把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事实上,在受到相同的阻力的情况下,速度(大小)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是相同的,这就说明,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惯性是相同的,与它们的速度无关。
Δv=vt-v0=(F/m)*t
解释4:一般来说,同学们总是不明白这样的问题:高速运动的物体,要想停下来显然比低速物体难(在同样路面上),那为什么说惯性与此无关?我想,你也是在这里糊涂吧.
但是,你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没有考虑"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也就是所谓速度变化的快慢!物体开始的速度提高了,但是速度变化还是一样快(假设物体的速度每秒减小1m/s,物体开始速度是10m/s还是20m/s,改变的只是速度变为0所需要的时间!).
我再打个比方:假设你有20元,我只有10元钱,我和你都是每天花1元,我只能花10天,你可以花20天,我们花钱的速度是不是一样的?那你为什么花钱的时间比较长呢?因为你本钱比较大而已!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7
本节课包含两个知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知识。我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讲解惯性知识和惯性现象。
牛顿第一定律我沿用高中的讲法,首先从生活现象(书中的图)让学生体会力和运动的关系,然后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引入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再到伽利略的观点,笛卡尔的观点,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物理理论形成探究的"过程。最后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这样很紧凑,刚好可以讲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因素。然后将牛顿第一定律应用到实践中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如:推物体物体就运动,不推物体它就静止,用亚里士多德和牛顿的观点都能解释,但解释踢出的足球继续在草地上滚动,为什么足球不受向前的力,足球仍然向前运动,只有牛顿的观点能够解释。
惯性知识讲解时,强调对惯性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先讨论自己对惯性的理解,并可以举例说明,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学生若能说明则是最好的。我觉得将惯性类比于睡懒觉的惰性还可以。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就很好了。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8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只首由此可以看出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教学过程中先按照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指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静止的物体也受到力的作用说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斜面小车试验等证明是正确的。他指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大小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但是没有指出速度的方向是否改变,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他没有指出物体不受力静止时的运动情况。最后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指出“一切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实验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强了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对于惯性的讲解举出具体的例子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事说起。指出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纠正学生认为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的看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中考相结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9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在知识处理上: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
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2、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在学习方法的养成上:
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生产生活实例引出力和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四、对重难点的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直观感受,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在教学中,采用“冲突法”,让学生的一些感官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相冲突,从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确结论。
五、本节内容蕴含了大量价值观素材,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几点问题:
一是时间分配问题。对于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把控有一定困难,特别是设计实验(斜面小车)部分,针对不同班级学生能力情况,学生素质高低,应有不同的预案。基础较差的班级需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以便学生能在课堂上跟上节奏。
二是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素材的选择。根据新课程要求,本节内容安排为一课时,因此在内容上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素材也要精心筛选,部分内容可以交由学生课后处理。但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若要每个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就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后辅导工作要做。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10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高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