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推荐度:

给予树教学反思

推荐度:

给予树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给予树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予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予树教学反思1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我在教学时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给予树教学反思2

转眼已是xxxx年了。那时候既期盼又害怕的成长课,现在都成了“曾经”。两轮成长课下来,不论是我自己的感受还是听课老师、领导对我的评价都能看到我在成长,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不怕一开始课上不好,就怕自己没有进步。记得有次谈话中,某位老师这样和我说: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其实自己是很有感受的。当时我还不太懂,但是一学期锻炼下来,我慢慢品味出了其中的道理。

有句话说:没有差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上课其实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堂课形式多样,环环紧扣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试问学生还会走神还会开小差做小动作,还会有时间讲话吗?我们现在的学生不比从前,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表达,你的课设计得不好,讲解得不吸引人,他们就不买你的账,这对老师而言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所以作为新教师我更加感觉要努力再努力。

第一轮成长课我上的是《风筝》第一课时,由于是第一次正式上课,所以在教案设计上都很常规化,力求完成教学任务,把握住课堂。整堂课上下来,虽然对教案都比较熟悉,教学内容也都完成了,但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首先,我的语速相对比较快,所以导致学生在后面做作业环节的时间有点偏多;其次,与学生的交流不够,不太会倾听学生的回答,不太会从学生的回答中抓重点,不太会引导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设计方面,对于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划分还有点模糊,对教参的理解也不是很准确,导致在教学时很多地方都不扎实。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之后,在第二轮成长课安排表出来之后,我从选课环节就开始一步步注意了。选什么样的课很重要,因为只有老师自己也喜欢那篇课文,那你上起来才会有激情才能把你的喜欢传染给学生,如果连自己都不感兴趣,那怎么去调动学生的情绪呢?翻开第八单元的课文目录,第一眼印入我眼帘的就是《给予树》,读了之后发现更是喜欢这篇课文,它讲述了一个温情脉脉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在阅读了教参及相关资料后,我决定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感谢我的师傅,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有她很大的功劳。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师徒俩已经很有默契了,也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们的指导方法,就是我设计好教案,师傅拿着我的教案先去上一遍给我听,感觉有不对的地方直接修改,然后我再在师傅修改的基础上整理出新的教案进行试教、磨课。我们发现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比一遍遍的.讲解效果更好。在我第一次设计《给予树》教案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给予”的理解上,让学生先从自己的身边找找有哪些给予,由此引入课文,去文中找找有哪些给予,最后再提升高度来理解给予。显然,对于第一课时而言,我的设计有点不太合理,一下子把整篇课文的精华都灌输给学生,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师傅认真地对我的教案进行了修改,并且告诉我,上课要做到“一课一得”,一节课能抓住一个点,解决一个问题就很不错了。

经过修改后的教案,遵循第一课时的原则,把字词放在首位,接着借助填空梳理课文内容,然后重点学习课文第四段,从中感悟出小女孩金吉娅的优秀品质,也让学生一步步理解什么是给予树,最后是字词的书写指导。与第一遍教案相比,很明显,它更具有第一课时的教学特点,内容充实,脉络也更清晰了。无论是在试教还是最后正式上课,整个流程都很流畅。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在那以后的每堂课上,我都提醒自己放慢语速,这次也一样,我自己能感觉到,别人也感觉到整个的速度慢下来了,但还需要努力。除此之外,现在的我更能学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了,与学生的交流自然也加强了。但还是有不足的,比如:我对于课时内容的划分还不太熟悉,仍然需要师傅指点把关;在字词的教学上还可以再深入再扎实一点;教学中的朗读也需要多加强,指导要再具体有效;另外,对于文本的解析也需要再全面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真正自己能独当一面,还需要好好磨炼,但是努力并不会白费,终有一天它会以你意想不到的形式回赠给你。告诉自己:努力,再努力!

给予树教学反思3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也只有春节能和圣诞节相提并论了。一样的热闹,一样的充满了欢乐。不同的是,在我们国家,小孩子都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断的得到礼物,但不会有人苛求送出什么。家长也不会让孩子拿着钱跑到超市去买礼品,就更不用提送礼品了。在春节里,得与失是相互的,孩子磕头,大人给压岁钱。超市也不会设计"给予树"这样的慈善创举,只是不停的促销。

《给予树》这篇课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同时,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当然,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马上是新年了,能看到我们身边的金吉娅吗

给予树教学反思4

《给予树》是本学期最后一组一篇有关“爱心奉献”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母亲把仅攒的100美元分给5个孩子每人20美元,让他们选购圣诞礼物,

其中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陌生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感受金吉娅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也是本课的德育目标。现今时代的孩子,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可上完课后,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像忽略了很多细节,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有效地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有三个表达心情的四字词语“兴高采烈、、生气”,我可以先是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其次,可通过孩子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事情来体会,还可以通过换近义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一言不发”等来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自身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更有滋有味。

二、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在金吉娅和母亲说没有给她们买礼物时:“妈妈我们已经有很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确什么都没有”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其中有位孩子说到我感到很惭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对学生及时的激励性评价与反馈

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们回答后不忘记给予一些不同的评价与反馈,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

今后教学中改进的措施:

一、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我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我们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予树教学反思5

《给予树》是一篇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主题,在本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预计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并初步理解“给予”和“给予树”的意义。

我以圣诞音乐和圣诞图片引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踊跃谈论关于圣诞的知识,我总结:圣诞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12月25日,12月24日是圣诞前夕,又称平安夜,在这天晚上传说圣诞老人会从烟囱爬到房里给小朋友们送礼物。圣诞节相当于中国的春节。

一开始,我叫学生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生字,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这个环节学生自己出现了齐读现象,我未能及时制止,使得后进生没能真正练习到初读课文。

生字词教学,我把生词结合拼音投影出来,首先叫学生个别读,然后纠正读音,然后再开火车读。把这些词读完一遍后把拼音去掉,考察学生当场掌握的能力。也采取开火车读的方式。掌握词语后,为了让学生有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及熟悉课文,我把含有生词的文中句子投影出来,叫学生读,读完纠正错别字,以及大致纠正读的语气。其中要学生填“____的.祝福”和“_____的微笑”,考察形容词的运用。结合上下文要学生理解“沉默不语”和“如愿以偿”两个词的意思,为理解课文打下铺垫。对于写字的辅导,我特别指导了“裕”的写法,从结构指导写,从字形理解字的意思:有衣穿,有谷吃,代表不愁吃穿,生活富裕。然后叫学生用“宽阔”、“宽敞”、“宽裕”三个词填空,考察学生辨别词语的能力,并进一步掌握“宽裕”的用法。我还叫学生区别“买、卖”、“即、既”两组形近字,并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方式考察字掌握的程度,以及增加课文的熟悉度。

初读课文环节,课文有五段,我叫每个组各读一段,最后一段跟老师一齐读。读的时候叫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每组读完的时候,我都会纠正一些明显的错字、漏字的情况。学生讲课文大概内容的时候,我直到学生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学生开始不怎么会说,有些人照着课文读,我提醒他们抓主要的说,并提示,比如时间,我们可以在课文第二段找到时间:圣诞节前夕。后来学生就陆续把故事大概说完整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用妈妈给的二十美元买了一些棒棒糖送给家人,还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了解了课文大概内容,我问学生,课文中,金吉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多学生都能说到有爱心、善良等词。我提醒他们,课文最后一段就描述了金吉娅是个怎样的人。

本来我还设计了叫学生读第四段,并说一说金吉娅做了件什么事情,从这件事中理解什么是“给予”。还从第四段找到描写“给予树”的句子,说一说,什么是“给予树”。我设计的提问是这样的:

师: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是“给予树”吗?从文中找到描写“给予树”的句子。

“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我们可以想象,“给予树”是这样一棵树,是圣诞节的时候,援助中心放在商场的。树上放了卡片。

师:你们知道这些卡片是什么人写的吗?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穷人、什么都没有的人,

从课文里金吉娅说的话可以看出来“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通过这棵“给予树”我们可以帮助这些什么都没有的人。我们可以怎么帮他们呢?看看金吉娅是怎么做的。

“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给予树”吗?

奉献爱心的树,又可以叫“爱心树“。

通过回答以上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白课文的题眼,以及明白课文的主题是“爱“。

完成以上任务后,再叫学生齐读。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由于时间没掌握好,对“给予”和“给予树”的理解没能够完成。

给予树教学反思6

《给予树》是人教版三年级第八单元事物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这一主题,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给予树》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情而舒缓的,通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学习课文,我们被善良、富有同情心的金吉娅深深感动着。我选择了“金吉娅”这一人物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她的言和行、从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美好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实现读与写最基本的结合。

新课伊始,我先通过幻灯片展示圣诞节的美景和孩子们收到礼物的欣喜场景,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通过师生赛读,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同时我也通过朗读把一些情感的"处理埋下了伏笔。接着通过问题①写谁?②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紧紧地抓住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试画出能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句子,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从金吉娅的语言、动作神态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从妈妈的思想变化体会金吉娅的特点是课文的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给钱让孩子买礼物前、金吉娅只买了便宜的棒棒糖、听了解释,紧紧地拥抱金吉娅时妈妈心情的词语,然后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妈妈担心、生气、高兴的原因,最后顺理成章地引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明白妈妈高兴的是:金吉娅送给了哥哥姐姐(棒棒糖),妈妈更高兴的是,金吉娅还送给我们(仁爱和善良),妈妈最高兴的是金吉娅送给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升华情感,此时再要求学生帮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就有“瓜熟蒂落”之感啦!

《语文课程标准》(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本课书的教学,我力求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营造浓浓的语文味,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合,美中不足的是还是显得粗糙,“教”的味道犹存,这是以后要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

给予树教学反思7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透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潜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忙别人!”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情绪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向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情绪。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资料。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8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有幸在镇级公开课上教了这一课的第二课时。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文本对话,培养感悟。

引领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实现语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如在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从让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抓住“一直盼望”,想象“她想要洋娃娃做什么?”“她怎样一直盼望?”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需要人们的同情。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如在让学生感受小女孩“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读。接着出示可怜的小女孩图像配上贝多芬的悲伤的《月光奏鸣曲》及老师解说,此时此刻让我的孩子们说说自己心里想要说的。“她真可怜!”“我想让她快乐。”“我想带她一起回家过圣诞节。”……孩子们说得很精彩,配乐朗读也富有个性。从孩子们的话语间,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这是二读。金吉娅也是这么想的,大家一起读。这是三读。学生的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情感由文本生发,又回归文本。

三、以“情”为线,双性结合。

语文是心灵的学问,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这堂课,我立足于“情感”主线,引领孩子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与人物产生共鸣。为了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我注重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因此,课堂上学生诗意盎然、灵气勃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学生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后,让学生明白,“给予树”不仅在援助中心,更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给予无处不在。然后出示小诗让生仿照着写上一两句,还要求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也能编一首。期间,我还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以及句式,让后进生也能写上几句。写的落脚点落在了学生的情动处。就这样,浓浓的诗意回荡在教室里,充满爱意的给予之花开在了孩子们的心间。

四、课堂驾御,走进学生。

课后,有同事问我:“你班学生为什么举手这么积极?”我说:“那是黑板上挂着的.圣诞礼物发挥了作用。”那天刚好是10月24日,晚上就是平安夜,我也是因为这个,才萌发了让课堂上表现得好的学生上台去摘一个礼物的想法。(这礼物包括剪成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片)其实,当初我还在想,礼物是不是太抢眼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可后来从学生的《公开课上的我》一文中了解到,学生都将得到礼物作为积极举手的动力,课堂上也无一人目光紧盯礼物。就连我班成绩最差的林邦琪同学,也积极地举起了手,动情地朗读起句子来。由此可见,用送礼物来激励学生的方法在这堂课上运用是成功的。可这礼物难道仅能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吗?评课时,有同仁指出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这些得到礼物的同学将表达爱意的诗句写在卡片上再贴回给予树上。让文本中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与课堂上学生自发的对所有需要送去爱的关怀的人的爱的自然融合。同仁一语点破梦中人,这不是对学生灵魂塑造与精神引领的又一大好时机吗?

课堂是灵动的,是不断生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走进学生、聆听学生。可能由于紧张的缘故,课堂上,我只顾自己教学环节的落实,有的甚至没有听清学生说什么。应此,就有林校长的评课:“你在课堂上太严肃了,应该还学生以微笑。”校长这句话意味深长,我欣然接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最后一段的教学还不够落实,“为什么把这棵圣诞树称为给予树?”学生理解还不够透彻等,都有待改进提高。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让教学反思成为自身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主动反思、深入反思、不断反思,促进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给予树教学反思9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老师在教这门课时如何设计教学的呢?今天,一起来分享下老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三、说写延伸,升华情感

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说与写的环节。当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后,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学生很喜欢做。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10

《给予树》是一篇充满“爱”的。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本文有条主线,就是妈妈的情感变化。因此我以“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沉默不语”来揣摩人物的内心,采用了反复的朗读、默读、指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金吉娅因没能给家人买像样的礼物那种担心、愧疚、难过的复杂心理,但是很遗憾的是学生只说出了担心的心情。

我紧紧把握语文的工具性,让孩子从语言文字中悟情。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很多孩子说到她没有新衣服、没有礼物,甚至有些孩子说到了她没有温暖、没有爱。让学生感同深受,从中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课堂中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金吉娅,我扮演工作人员,通过人物之间的交谈,感悟到金吉娅的善良。学生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

当然,我的教学过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和学生互动的经验不足,对三年级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倾听和课堂机智都做得不够好,有被教案牵着走的感觉。

给予树教学反思11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在教学中重点理解“给予”,但要理解着一个词语,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课已结束,但留给自己思考的东西却很多,我是第一次上三年级的语文课,心里既激动又紧张。在课后,孩子们告诉我,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里的乐趣。今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给予树教学反思12

《给予树》一文向我们讲述着又一个关于爱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一个八岁小女孩,她善良,体贴,同情,富有爱心。当她看到一棵“给予树”上挂着一个陌生小女孩的心愿时,便毫不犹豫地拿出妈妈给予的20美元,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钱,为小女孩买了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留给自己的仅仅只有50美分,用了19。5美元给予了小女孩,实现了她的愿望,拥有了一个梦寐已久的洋娃娃。当这一切告知了自己的妈妈时,金吉娅显得很难过,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妈妈好不容易才攒了一百美元,而自己竟然没有买一份像样的礼物给她。而事实上,妈妈并没有责怪自己的女儿,相反为女儿的善良与仁爱感到自豪,女儿在圣诞节送给自己的不仅仅是棒棒糖,更多更重要的是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我喜欢这样的课文,喜欢这样的故事,每字每句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样伟大的爱该怎样让我们年幼的三年级孩子领悟和体会呢?我尝试着这样的思路开始教学:抓住“给予”一词,在初步感知意思的基础上,让孩子通过认真朗读全文,找出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文章的焦点最后都聚集在金吉娅的身上,围绕课文的重点段落:“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展开研究。仅仅抓住“援助”一词,让孩子们体会怎样的帮助是援助?怎样的人需要援助?通过学习援助,然后让他们想象,小女孩当时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写有小女孩的信,让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信是这样写的:圣诞老人啊,您在哪里呀?又到圣诞节了,我还是什么也没有。六岁的我没有见过爸爸妈妈,更没有得到过圣诞礼物。我多希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妈妈,不要让她像我;一样成为孤儿。在课堂上,每一个孩子似乎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钱的可怜、贫穷、孤独的小女孩,在充分体会人物生活背景的基础上,再展开情感朗读,我发现效果极好,孩子们早已和小女孩融为一体了,仿佛他们就是那个可怜的陌生小女孩。

我抓住这个机会组织孩子们说说假如你是那个小女孩,你有什么感谢的话要对金吉娅说。最令我感动的是,班上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说道:“谢谢你在我贫穷的时候帮助了我,我会好好爱护洋娃娃,好人有好报。”这其实也是他内心的独白。

回顾自己今天的课堂,我感觉学习的氛围似乎有些沉重,这也许和文章的内容有关,在感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感动,也许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调吧!的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完全走进人物内心深处,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通过感情朗读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这有些难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孩子们今天还是做到了有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课已经结束,但留给自己思考的东西却很多,如果下次还要上这篇文章,我决定换个角度,换条线索,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给予树教学反思13

一、教材分析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二、设计理念: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给予”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给予”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已经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在第一课时进行了处理,教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公开课上,我以圣诞节开头,引导学生从预习中已知的内容入手,尽快将学生带入情境,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礼物的意义,同时我的板书设计就是一棵圣诞树,在圣诞树上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这几个关键词。课中,我还设计了朗读小女孩的心愿卡的环节,目的都是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

在这堂课上,我是从“沉默不语”这个词入手,引导学生们读课文,发现妈妈心情变化。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金吉娅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1、从母亲的心情变化一读“给予”

我抓住重点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统领了课文的前三自然段。用一个问题“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引导学生找到了妈妈的情感变化:先是担心,而后又生气。为学习下文埋下了伏笔。金吉娅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用给哥哥姐姐买礼物的钱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尽管她知道她这么做,可能会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但她还是这么做了,初步显示出了她的善良。妈妈的心情变化,在文章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给予树教学反思14

准备这节《给予树》前,我又重新研读了课标对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力求使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科学简约,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教学效果突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尽量围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中心展开,所有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字词,自主质疑,个性化地理解,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具体的教学中,我从金吉娅入手直奔重点段,抓住一个关键词“沉默不语”,一个重点句,深刻体会出了金吉娅的美好品质。这是我尝试对教材大胆取舍,从中选取了能体现金吉娅美好品质的三个关键点,引导学生上下联系,通过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在学生理解、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发展了语文素养。

课文一开始,我抓住金吉娅给家人和陌生小女孩所送礼物的强烈反差,引发学生思考并质疑,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要给陌生的小女孩送洋娃娃?”这也是触摸人物心灵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这样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三年级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思维有了方向,思维也就更加活跃,思考也会更加深入,理解也自然就更加深刻、富有个性了。随后抓重点词“沉默不语”——精选训练点,在训练中促进发展,实现个性阅读。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词语,又学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透过神情想象了人物内心,体会了情感。从词入手,引导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读出词语背后的内容。落实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课标要求。最后运用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情朗读,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这节课的教学,我还有很多不足,如抓重点句“可是……什么都没有。”的理解时,我意在挖掘学生的动情点,在体验中受到熏。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学生只是停留在文字浅层次的理解,缺乏感性认识。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抓住这一动情点,还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脑、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想象内心,才能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如果能够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入手的同时,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了金吉娅要送洋娃娃的原因,触摸到了她善良的心灵。

语文课应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当前小学语文研究的重点话题。我在以后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做到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结合,既不孤零零的训练语言,也不是脱离语言去凭空感悟,进行情感教育,而是真正让三个维度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充满情、趣、美、理的。在课堂上,我要有意识地营造有情有趣的教学氛围,如课前的游戏激趣,课中的创境激情,课后的写话释情等。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情趣盎然、充满自信。让学生在情趣中,不知不觉地享受了学习语文的幸福和快乐,在趣与情的完美结合中,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语文素养。

给予树教学反思15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就应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忙的女孩。

在教学中重点理解“给予”,但要理解着一个词语,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透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能够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能够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述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向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期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期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之后,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

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DD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情绪怎样?我让学生透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取时艰难矛盾的情绪。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下、失去。

课已结束,但留给自己思考的东西却很多,我是第一次上三年级的语文课,心里既激动又紧张。在课后,孩子们告诉我,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里的乐趣。今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给予树教学反思  反思  反思词条  给予  给予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给予树教学反思词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推荐度:《体积与容积》数学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展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雪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推荐度:美术教学反思推荐度: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推荐度:《猫》教学反思推荐度:《穷人》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雪儿》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