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1:
补充注释(略)正音正字:
淬(cuì) 怜(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创(chuāng) 揕搭(zhèn) 拊(fǔ)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互动设计2:
讨论疑难词句:
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见陵:被陵辱。
4、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5、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7、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x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9、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10、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互动设计3:
复述故事(略)
互动设计4:点评课文(见课文)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5:
点拨: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白衣冠以送之”的悲壮气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立于读者面前。咸阳宫中,“顾笑武阳”,显示出荆轲的镇定自若、机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反衬出荆轲搏击秦廷的气势:“倚柱而笑”的神态,“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扣住这些场景刻画人物,塑造出一个侠士的形象。
还有另一种见解: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荆轲的性格,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x,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互动设计6:“易水送别”中的音乐描写十分感人,试作赏析。
点拨:“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陶渊明《咏荆轲》)太子丹及宾客“白衣冠以送之”,这是生离死别,送者行者皆沉浸于凄凉悲怆的氛围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暗示着事有不测。变徵之声,何其悲凉,慷慨羽声,何其激愤,音乐由弱至强,由低至高,人物由“垂泪涕泣”至怒发冲冠,情绪由凄楚悲凉至慷慨悲壮,生离死别化作同仇敌忾。易水悲歌这一场面有力烘托了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刚烈形象。
互动设计7:写一段赏析荆轲行刺场面的文字。
互动设计8:
思考领悟:
1、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荆轲这样解释:“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查找资料,分析荆轲说法的真实性。(问题探究之二:故事情节)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鲁句践闻荆轲刺秦王事,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史记》集解引《盐铁论》:“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语涉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陶渊明《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程诰《咏史》:“荆轲无剑术,不是报仇人。”可见荆轲刺秦王失败与“剑术”不精有关,否则,咫尺之内,也不至于让那把见血封喉的匕首飞向了铜柱。荆轲之说不过是一种托词。
教学目标
1、学习从文本细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养成给课文做批注的习惯。
3、分析易水送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荆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正面描写:
第二自然段计议刺秦言出必行的侠士精神、勇而多谋
第三自然段求取信物能言善辩
第八自然段怒斥太子刚烈(不能忍受不被信任的`侮辱)侠者性格
第九自然段易水诀别慷慨赴难、视死如归
第十自然段计见秦王有谋、深谙世道
第十三自然段顾笑武阳镇定自若、聪明机智
第十四、十五自然段廷刺秦王冷静、沉着
第十七自然段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侧面描写(对比、衬托荆轲):
秦武阳人不敢忤视、太子丹信任色变振恐
秦王狼狈不堪、目眩良久
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三、荆轲刺秦,前文描述得那么轻而易举,为何最后却失败了?文中有没有伏笔?
1、分析荆轲与太子丹的矛盾
计议刺秦迟之、疑其改悔
(行而无信)(有所待)明知准备不够充分,却冒险一试
2、分析荆轲自身
武艺不精(侠士、说客,非武夫为何延迟行动有所待)
四、评价荆轲刺秦
对荆轲刺秦,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洵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朱熹说:“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说:轲“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你怎么看?
五、文中有两处场面描写非常成功,试分析其成功之处。
1、易水送别
(1)点面结合荆轲(重点突出)、高渐离、太子、宾客
(2)条理清晰时间顺序
(3)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4)音乐描写变徵之声、慷慨羽声(渲染)
2、廷刺秦王
(1)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2)对比衬托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4)用语简炼、传神
六、作业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易水诀别的情景。
第一学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战国四大刺客见资料。
二、介绍《战国策》及文章背景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结构(一):
①、准备。(1——6)
②、诀别。(7——9)
③、刺秦。(10——18)
或者(二):
①行刺缘起(1段)
②行刺准备(2~9段)
③廷刺秦王(10~17)
④荆轲被斩(18段)
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①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②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③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⑵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⑶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⑷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⑵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权、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⑵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 jù)亢(kàng) 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1、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4、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5、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权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7、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难点 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过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1.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结构。
2、《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2):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3———9):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10——17):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18):荆轲被斩
1、重点词句解释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原足下更虑之。
穷:走投无路,困:困窘。。
更虑之:更,改变。虑,考虑。之,这件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
害了长者的心意,希望你在想别的办法。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
2、第一部分翻译
3、探究分析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讨论,荐答)
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危急的气氛,为后边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讨论,指答)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荆轲智谋非凡。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在国家危亡之际,荆轲挺身而出,看他如何准备,且听下回讲解。
课后习题
一、语基落实。(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期年(jī) 忤视(wū) 提秦王(tí) 谒见(yè)
B。苑囿(yòu) 戮没(lù) 揕击(zhèn) 唱和(hè)
C。俟机(sì) 目眩(xuàn) 惊愕(è) 中庶子(shù)
D。箕踞(jījù) 被八创(chuānɡ) 贻笑(yí) 白衣冠(guān)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不相同
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7。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偏袒扼腕而进。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图穷而匕首见
10。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秦王还柱而走 ② 图穷而匕首见
③ (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二、阅读下题完成1—4题。(27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尸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2.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3.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4.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4分)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5分)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4分)
(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5分)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从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方法:
采用同学分组竞赛的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找到四个方面的文言现象,老师指正。学生诵读感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法,诵读感知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试着找到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的文言现象。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据说陈凯歌一直很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这促使他产生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史实搬上银幕的冲动,拍摄了影片《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一曲,千载有余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
二、反复诵读课文,梳理文字,积累文言知识
1、师:首先,我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正音,并找出通假字。
(课件)正音:督亢(káng) 愿足下更(gēng)虑之 樊於期(wū jī) 右手椹(zhèn)其胸 拊(fǔ)心 血濡(rù)褛 以药淬(cuì)之忤(wǔ)视 嗔(chēn)目 变徵(zhǐ)之声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生大声齐读以上内容。在教学生成中,学生可能对这些字词比较生疏,多读几遍利于加强巩固)
2、师:音正字顺之后,分角色朗诵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其中有三个人物角色——太子丹、荆轲和樊於期;其他同学注意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分组找出被动句、古今异义文言现象。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分角色诵读时,如果忽视诵读技巧,可立即点拨指导。比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仰天太息流涕”六字,读时,一字一断,一词一顿,音量要大,语速要缓。重音落在“仰天太息”四个字上,教师可示范诵读。比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日”,诵读“偏袒扼腕”时可指导学生加上肢体语言。
学生诵读时,由于个性不同,感情表达各异。这个环节一定要突出教师的示范诵读作用。并选择善于感情表达的学生朗读以渲染气氛,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文学美熏陶。
(课件)总结归纳:
古今异义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困顿/今:贫穷
仰天太息流涕日 古:眼泪/今: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在那时/今:连词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自主找被动句时,要先让学生明确被动句概念,从句意人手。找古今异义词时,要先让学生明确汉语发展的概念。
讲语法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一定要深入浅出。如果学生初中语法知识积累少。切不可着急,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突破。
三、感知课文。挖掘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1、师:朗读文章剩余部分,并思考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丹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探究此问题,可指导学生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找出刺秦的`准备,学生如能疏通文意,就能比较容易找到“头图取信、药淬匕首、武阳为副”这三方面的准备,而极易忽略“待客同行”这个关键环节。对此,可引导学生从“太子迟之”的原因切入思考。第二步再引导学生给四项准备工作归类。
(课件)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 武阳为副
2、师:太子丹和荆轲的准备工作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甚至有矛盾的地方,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原因?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二人准备中有冲突的方面。比如以头图取信秦王,说明荆轲做事谨慎周密,能抓住本质和关键。他深知只身一人,提剑人秦,行刺戒备森严的虎狼之君,是千古万难之事,因此务必设法取得秦始皇的信任。(板书荆轲:谨慎周密做事务本)
坏大事者,太子丹也。他妇人之仁,不忍取樊於期之头;他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难面前,惊慌失措;他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之下,贸然行事,催促荆轲上路,以致刺秦大业功亏一篑而幻化成空。(板书太子丹:心浮气躁贸然行事)
3、师:在不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荆轲匆匆踏上了刺秦这条不归路。其时,太子送行,宾客诀别。下面就一起来欣赏慷慨激昂的易水悲歌。(播放幻灯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请注意这句话的文眼“白衣冠”,简单三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冰冷浸骨的悲伤。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就这样,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这条不归路!
4、师:赏析完本段,哪位同学来深情朗诵?(播放背景音乐)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背景音乐是苏格兰风笛《勇敢的心》,它和易水悲歌的感情基调、主题一致。学生朗诵时,第一遍可能配合不上音乐,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跟上音乐节奏。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比如读到“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指导学生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
深情朗读是本课的高潮,一定要找到善于感情发挥的学生,诵读到位,才能渲染气氛,感染那些内向寡言的学生。
四、迁移延伸。学会辩证分析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完成作业:
拓展探究:“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14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2.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
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与态度: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
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
朗读读准
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
美读读出个性
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
(1)朗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点读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3)美读
2.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步,首先我们找同学翻译几个句子,看同学们掌握的如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可以解燕国之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重点讲解古今异义的词在翻译时的"重要性
3.很好,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第四步【析读】
今天我们的探讨的话题是《荆轲,他是一位英雄吗?》
我们或许会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可是还真的有人有不同的观点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一步一步的来
二、分析荆轲的形象和描写手法
问:首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从课文中看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典型的有表现力的句子
1.引导学生说,再归纳,如
“荆丹会谈”一节:荆轲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城府深
荆轲*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镇定,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左股被斩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
还有与太子丹的比较,与秦武阳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取樊于期头,触动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荆轲的“英勇壮烈”
再如重点段落品读:
樊荆会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
(参考: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深谋远虑,善于辞令樊於期: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义勇刚烈)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对话
请同学们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让他慷慨献身?
(参考: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易水诀别:看出荆轲是什么样的形象?(荆轲:为国为民从容赴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读本段
“易水送别”从哪些方面突出荆轲的形象的?
(参考:用音乐和景物描写以及进行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表现人物的)
秦廷行刺:看出了荆轲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荆轲: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秦王:极尽丑态,外强中干,窘迫惶恐,狼狈不堪)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总结荆轲的形象:有智有勇有义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这些无不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为之动容,可是千年之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宋代理学家朱熹,他们认为荆轲乃匹夫之勇,或愚蠢之人,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荆轲是英雄吗?
(一)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其实我们判定荆轲是不是英雄可以这样进行:
1.他爱国吗?这是首先判定的标准结果不知道,到死都是个谜,所以不是爱国英雄那么能不能是其他英雄呢?
2.有一部电影或许倒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张艺谋的《英雄》他告诉我们,英雄可以不止一个
3.他的行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吗?符合,六国皆欲杀秦
那么这样,智勇义结合的荆轲我们称呼他什么?侠义英雄(秦王:时势英雄)
附板书:
荆轲?英雄?描写手法
智谋、深沉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悲壮神态描写
环境描写
有勇有谋对比衬托
侠义英雄:智、勇、义
四、总结
上面我们了解了荆轲这个鲜明的形象,那么这个鲜明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描写在我们写人记事类文章中经常要用,希望同学们注意学习这些描写手法,我们也将在后面的学习中单独训练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鉴赏易水诀别或秦廷行刺画面300字左右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的复杂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以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这一文言文单元处于高一学期,所以应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主动阅读习惯入手。因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拟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进行课本剧的排演。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星期时间通知学生作好排演课本剧的准备。
2、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组:
⑴ 编剧组:负责全文的改编工作,要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⑵ 导演组:负责挑选演员及排练工作。
⑶ 演员组:负责剧中人物的塑造。
⑷ 服装、道具组:负责全剧人物的服装和道具以及演出前的舞台准备工作。
⑸ 评委组:负责评选出最佳演员以及对演出进行点评,旨在通过点评深化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3、第二课堂进行演出,全体学生观看。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抽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
2、对课文相关问题(重点是人物形象)开展分组讨论活动。
〖教学步骤〗
一、抽查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对难点进行点拨
1、解释以下粗的字。
⑴ 秦王必说见臣通“悦”
⑵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
⑶ 进兵北略地掠夺
⑷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意动
⑸ 群臣怪之意动
⑹ 卒超不意通“猝”
⑺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送
2、解释以下句子:
⑴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
⑵ 皆为戮没(被动句)
⑶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⑷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⑸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二、分四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内容:文章开头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荆轲和太子丹产生分歧,表现了樊於期,太子丹,荆轲什么样的特点?
第二组讨论内容:秦廷行刺是全文的高潮,荆轲的.形象正是在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得到成功的塑造,请分析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第三组讨论内容: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但对他历来仁者见仁,智者智,你认为荆轲是英雄么?
第四组讨论内容:请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评价荆轲。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1、学生代表发言,老师恰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得到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每组选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同学讨论的结果,其中第三、四组要选出持不同意见的两名同学作总结汇报,每位代表汇报之后,由两位自由评论员作自由点评,代表发言时间限定在4分钟以内,评论员发言时间限在两分钟以内。
2、学生讨论、点评,老师点拨,师生共同达成以下共识。
⑴ 荆轲与太子丹的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性格刚烈,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⑵ 秦廷行刺采用了如下几种描写方法。
① 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层次分明。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
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②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③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秦王“目眩良久”等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x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因而,荆轲进行的这场斗争既有其合理性、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
三、布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