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推荐度: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推荐度: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展示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知识: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
2、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一节一练: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萌发”“次第”的作用?(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5、“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材理解】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仿照第二小节内容自己编写第三小节”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情简介】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朗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习,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可以)那谁来回答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语言)师: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不信吗?大家看——
出示课件:看云识天气等一些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图片,并配以解说。
2、师:这种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课文题目,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
师:老师相信这首小诗你们也一定读的很棒,大家看自读提示a、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B、同桌互读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想急于和大家见面,看看谁最先和它们交上朋友。
出示词语.
a、同桌互读文中的生词。
b.先指读,后开火车读。教师重点指导“略、磷、颠”的字音。
c、板书多音字“撒”
3、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课件出示:
a、认真倾听给予评价。
B、思考你从文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4、找生评价,同桌间试着用“大自然用------告诉我们------”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汇报交流:谁愿意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品读文本,体会情感
好了,从同学的交流中老师看得出你们还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刚刚谁读懂了白云这种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第二节
师: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听?
a、理解“准是”(一定)你发现过吗?
b、课件出示(白云高飘——晴天)
c、谁愿意带着对这种现象的肯定把这一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2、学习第三节
师: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出示蚂蚁搬家画面),蚂蚁搬家表示什么?(快下雨了)
a、看着这幅画面,你能仿照上一小节,试着说出第三小节的内容吗?(找生说)
b、打开书,找生读第三小节(评价:看来同学也可以成为小诗人了)
c、这节中那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拟人(搬家)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
d、带着肯定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3、学习第四小节
出示蝌蚪游动的画面
a、你觉得水中的蝌蚪像什么?
B、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找生读)
c、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D、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五小节
师:大自然不仅把语言写在了水里,也留在了蓝天。
a、出示大雁南飞画面,师:你读懂什么?
b、看看他们像什么?
c、仿照第四小节试说第五小节
d、生齐读第五小节
5、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来到
大雁南飞——秋来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了解一些自然知识,理解视而不见、准是等词,会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利用课文进行朗读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说话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
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教时
学习内容:审题,自学生字词,学习第2-6节,了解各种大自然的语言,朗读、背诵、想象、说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看到课题,你怎么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3、回顾第五单元提示,复习科普文章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划出来。
2、交流讨论,学生板书: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
三、学习2-6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理解准是。
(2)朗读练习:应用什么语气来读?(高兴,因为天气好)
(3)想象与说话练习:如果白云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4)背诵第2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1)蚂蚁搬家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哪个词说明马上要下雨了?
(2)朗读练习:要下雨了,应用怎么样的语气读?(着急)
(3)想象与说话练习:如果蚂蚁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3、第2、3自然段对比互练
(1)分组对比朗读。
(2)调换句式练习:
白云飘得高高,出门_________。
蚂蚁忙着搬家,老天准要_______。
4、学习第4、5自然段
(1)学习几个生字:泳、逗、编、雁
(2)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第5自然段又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两个第1句都是什么句子?
练习:把两个反问句分别改成陈述句。
理解这两句用比喻方法写的好处。
(4)训练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抓住春天与秋天的不同来指导)
(5)学生自己选择第4或第5自然段进行背诵。
5、学习第6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说学到什么本领?
(2)理解年轮:什么叫年轮?
教师画几个树桩,让学生来说说每棵树各有几年了。
教师说树的年龄,学生来画树的年轮。(注意由内向外画)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5两题
第2教时
学习内容:学习开头与结尾,语言训练,举实例,仿写练习,总结全文,思想渗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背诵练习:学生自找一个自然段进行背诵。
二、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
1、读第1自然段,练习:
(1)我本以为______,现在才知道______。
(2)只要我们_______,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练习:
(1)只有_______,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2)如果不认真观察,那就_________。
如果观察了,但不动脑筋思考,那也会______。
3、理解视而不见,学习多音字假。
4、读、背开头与结尾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提高,读写结合
1、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刚才说的大自然的语言。
四、小结
1、这两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与本领?
2、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3、4、6题。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诗歌中拟人、比喻等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现象,启发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拟人、比喻的写作手法。仿写诗歌。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1、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2、字词检测
搬家 蚂蚁 逗点 编队
嵌 砍倒 年轮 鱼鳞
圆圈 山脉 省略号
汪洋一片 妙不可言 勤于思考
指名读词,纠正字音。全班齐读。
二、自主学文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首诗的结构是什么(总分总)。
课文的第1节和第9节为总写。
出示1、9小节内容:指名朗读,请同学们在这两节中找一找“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体会关键词:妙不可言
3、体味诗歌内容
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味一下大自然的语言的“妙不可言”。
(1)小组合作,出示自学提示:
A、在2—8小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读一读。
B、体会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大自然现象的奇妙。
学生了解较少的“年轮”和“三叶虫”化石可做以重点学习,其他小节可简略处理。
(补充“三叶虫”的资料: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此名为三叶虫。)
4、体味诗歌写法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不仅现象奇妙,更离不开作者语言的“妙”。
(1)同桌互助,出示学习提示:
你觉得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与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
比喻、拟人的手法。
(3)对比体会
A、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蝌蚪在水中游泳,全身都是黑色。
B、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自然的现象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
比较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句子好在哪里?加深体会。
三、拓展延伸
1、除了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交流搜集的谚语。
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谚语,做简单解释。
早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2、争当小诗人
结合老师和同学们说的谚语,以及你平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仿照2——8节,写一节诗歌。
3、学生交流范读
四、拓展阅读
出示课外阅读《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
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
大树也会来帮忙:
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体会,思考:你从这首诗中又读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3、交流汇报
五、总结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我们了解了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可是平时我们却忽略了大自然为我们传递的这些信息。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勤于思考才能发现)
六、布置作业
你能读懂春天的语言吗?其实春天来临的时候,大自然就会给我们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就是春天的语言。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拓展阅读《春天在哪里》,做简单批注,你都读懂了春天的哪些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⑴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⑶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⑷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⑸ “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⑴ 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⑵ 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研读第3段:
讨论明确: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泳”、“雁”,理解词语“准是”、“编队”、“年轮”等;
2.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4.能模仿课文写1、2节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懂2—6节诗,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难点:仿写诗句。
教学准备
头饰、实物投影、喜报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发出各种动作指令,让学生完成。
“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但是,你们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人说的话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大自然的语言靠什么发现,你们能听懂么?”
“我们这节课就去探索这大自然的奥秘。”
[出示课题以后,要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包括哪些事物?“语言”又指什么?为下面得编诗作好铺垫。可惜老师少了这一步,致使后面得编诗,学生得思维很狭窄。]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在课文的哪几节?
2.反馈交流。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学生能较快且迅速得抓住主要内容。很好]
三、探索奥秘
1.学习第2节
(1)、出示白云投影片,问:图上画着什么?它其实就在对你说话,它在说些什么呢?你能听懂吗?
(2)作者是怎样用诗歌来介绍的呢?自由读第一节诗。
作者的诗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儿?随机理解“准是”。
(3)指导朗读。
(4)尝试背诵。
(5)小结学习方法。
想想——品品——读读
[根据语文得特点,语文学习离开了过程,离开了语言活动和交往、语言得运用和时间,难以是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难以养成良好得语言习惯。语文学习方法比获得现成得语文知识更重要。因此,吴老师能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学习方法,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2.运用方法,小组学习选择学习3—6节。
(1)刚才,同学们读懂了白云的语言,下面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么?
四位带头饰同学表演:
蚂蚁:“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只蚂蚁,哎,好累呀,我们正忙着搬家呢,要不然……我得赶紧搬家。”
蝌蚪:“我是一只小蝌蚪,刚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没多少天呢。啊,来到这世上真好!”
大雁:“我是一只大雁,前两天,我们家族排着队飞往南方,可我不小心掉队了,我得赶快追上队伍。”
大树:“我是一棵大树,前两天,伐木工人把我锯断了,我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小朋友,你们能从我身上发现什么吗?”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四种自然现象,这里面其实都隐含着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它们在说些什么吗?
[情景的创设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仅仅为了调节气氛、激发兴趣,也应该放到新课伊始。所以这个环节的创设好象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多此一举!]
选择一种并找到相应的小节,运用前面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第3节:
蚂蚁在说些什么?
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结构上与第二节相同)
指导朗读。
第4节:
蝌蚪在告诉我们什么?
你喜欢作者写的诗句吗?为什么?(第一句是比喻句,又是反问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指导朗读。
第5节:
大雁在说些什么?
品味了作者的`诗句,你有什么体会?(结构与第4节一样)
指导朗读。
第6节:
大树在说些什么?
研究语言。理解“年轮”。
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4)评价。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奖励喜报。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学生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引导”就是要在学生过河时搭桥,在学生攀登时架梯!学生的认识水平总有局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的引导、点拨,并不时一味的放手,放羊!所以,倾听学生反馈时,当有错误或理解不够到位时,教师要站出来扶学生一把,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比如,学生只知道这里运用了比喻句或反问句,但是为什么可以这样使用,这样使用后好处是什么……教师要及时追问,及时点拨,这是教学最见智慧的表现,也是教学最出彩的地方!]
四、仿写诗句。
1.的确,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美妙了,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诗人,仿照课文2—6节的写法也来写一写。
2.出示挑战题:
小组合作仿写一节诗
小组合作仿写两节诗
小组合作仿写三节或三节以上诗
3.反馈交流。
评价:喜报奖励。
[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好!但是由于学生脑子里大自然的形象很少,教师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料,课前又没有让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的内容,所以写诗就成了“无米之炊”!效果和目标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3.小结。
是啊,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说明大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去探究的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先来了解有关科学小品的知识。(多媒体展示科学小品的知识)
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画线的词句。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生齐读)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竺可桢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学的营养。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学习科学小品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说明了什么?
师:物候和物候学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呢?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勾画重点,思考这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自读任务: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
生边读边勾画。
生: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这几句话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师: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变换。
师:为什么先写这些自然现象,再解释物候、物候学的定义呢?这些自然现象与物候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自然现象举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为下文写物候作了铺垫。
师:同时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生: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再次说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
师:决定物候来临有哪几个因素?
生: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结构)请同学们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围绕物候学
这个中心,先解释概念,在说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并点明研究的`意义。这样写,由浅入深,层
层深入,条理清楚,读者也容易理解。
这种结构形式,在科学小品中是很常见的。
三、学习举例说明
师:一篇好的说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还不够,还必须能够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
生:还有作比较。
师:《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举例说明。下面我们就以4、5两个自然段为例,学习这种说明方法。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两段课文。
师:这两段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师:举了什么例子?谁来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种的时间没有根据物候现象反映的情况而改变,结果遭受了损失。
师:由于没有重视物候观测,给农业带来了损失,一个例子有力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下面请大家有刚才的分析方法,与周围的同学合作,研读6-9段,画出运用举例说明的语句,讨论举例说明的作用。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这几段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师:分别举了那些例子?
生:说明纬度的影响时,列举了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说明经度的影响时,列举了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比北京要迟一星期开花;又列举了济南苹果开花在4月中,而烟台要到立夏。
生:说明高下的影响时,列举了华南丘陵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生:说明古今的影响时,列举了英国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师:举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师: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比较抽象的,举例说明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语言
师:接下来我们品味文章的语言。说到语言,我有个疑问,大家看黑板,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适吗?
生;合适。这使用了拟人的方法。
师:文章的原名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名字改为《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改,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这样比较生动形象。
生:这样也说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语言一样。
师:这样改既体现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兴趣。、
师:科学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
识,所以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
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
与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一个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请同学们自己朗读1、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分析分析,一会儿与同学们交流。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我认为“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写得生动,“孕育”运用拟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认为“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写得生动,“销声匿迹”生动形象。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很生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让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师: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请同学们又最快的速度读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师:说明文的朗读也需要有声有色。下面我就给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体展示四季美景)(师配乐背诵)
师: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总结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又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呢?请总结总结。
生: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说明文也可以写得生动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学小品的一些知识。
师:我们如何阅读科学小品呢?
生:要品味语言。
生:先要了解说明的内容,分析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师:请大家看屏幕:阅读科学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说明内容;理清层次结构;研究说明方法;品味生动语言;总结阅读所得。
六、结语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师:最后,让我们在和谐、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9
同学们,大家知道语言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那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有没有它自己的语言呢?(答:有)谁能举个例子具体说说那些是大自然的语言?(例1:蚂蚁搬家大自然告诉我们:要下雨了;例2:树叶发黄、渐渐落下,大自然告诉我们:秋天来了;朝霞,大自然告诉我们:有雨)总之,各种自然现象预示着一定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科学上称作物候。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这篇《大自然的语言》看看科学家是给我们怎们讲解物候知识的。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2、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所需信息。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初读课文,纠正生字生词、理清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要求
1、标注段落序号。
2、标注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
(一)纠正字音(出示幻灯片2)
风雪载途——记载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理清本文三要素
追问:那为什么不用说明对象作为本文的题目呢?你看本文注释,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叫做《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大家觉得那个题目好,为什么?(现在的题目9(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2、问: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大家将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问: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逻辑顺序)
2
想必大家是运用了排除法来判断的,那这篇课文究竟运用了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来加以判断。
三、在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相关信息
(一)根据问题,寻找相关段落中心句的提示,划分段落大意。(出示幻灯片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提问:大家看,这是课后练习第一题,现在要求大家根据这四个问题给全文划分段落大意。
二(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6—10)决定物候观测的四个因素。 (出示幻灯片4)
四(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追问:大家仔细来看本文的段落结构,先想一想课文最先写了什么?(四季的自然现象),然后又指出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而利用这些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最后写到它的意义、因素,由此可见这属于那种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二)根据问题,筛选信息能力训练
接下来,请大家根据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及关键词加以回答。(5分钟)
学生找到的课文原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问:大家看,严格来讲这句话不算太准确。那谁能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义。(物候: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出示幻灯片5)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请大家找些关键语句:较简便、易掌握、免损失。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答: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出示幻灯片6)
追问:这四种因素的顺序能否颠倒?
(明确:不能。一方面,四因素有主次之别;另一方面,前三种是空间方面的因素,第四种是时间方面的因素)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出示幻灯片7)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确定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精读课文,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出示幻灯片8)
(一)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出示幻灯片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
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不能删掉。”温带和亚热带”限定了范围,去掉后便成了所有地球区域都是四季交替的,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
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删掉。“许多”表范围,但并不是所有农谚都包含物候知识,去掉与实际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不能删掉。“左右”表限制,表明62年比61年的花期迟的天数不确定,去掉后变成了准确的十天,与实际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出示幻灯片9)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①“次第”有什么表达效果?
(“次第”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②“融化”、“萌发”、“开发”好在哪里?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加点词的运用好在哪里?
(加点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杏花、桃花、布谷鸟拟人化,写到亲切可爱;同时相同意思不同词语的运用,使得整个段落富有节奏美。)
(三)本文语言特点小结(出示幻灯片10)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教师小结。
六、作业。
1、请大家课后收集几则有关物候的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练习册》专项训练。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11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典雅。
五、作业 (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
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14 大自然的语言。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
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
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
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
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
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
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上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刘英)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语 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
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
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
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
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
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
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
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
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
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
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
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
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
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
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
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H、学习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
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
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
钟。
(一)概括段意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
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
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
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
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发现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诗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5)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6)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7)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五、堂清检测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几幅图片的季节呢?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二、具体环节
1.了解作者竺可桢。(参考学生资料《名师测控》)
2.多媒体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解决生字词。
3.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并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读并积累,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学生按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几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评价。明确: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用课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3、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探究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难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天气预报的农谚俗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冬天小草是“暗黄”,从“绿绿的”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是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会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méng翩然piān孕育yùn销声匿迹nì风雪载途zài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快速轻声读课文,计论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化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易于掌握,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经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的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
2、说明文为了说明的准确总要采用一些恰当合理的说明方法,你能举出几例吗?品一品再说说句子的美妙之处!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探讨本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特点。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为了激发阅读兴趣,使人不觉枯燥,语言运用是十分生动的,尤其是开头两段,更具特色。第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描写得生动形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句,“沉睡”、“苏醒”以拟人的手法,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前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散句,描绘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图画,写得很有文采,“次第”一词用得典雅;写燕子,是“翩然”归来,似乎让人看到小燕凌空飞翔的轻快风姿;写叶子“簌簌”落下,则不仅能见其形,而且简直能闻其声了;再如“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等词语都很富于表现力。
第2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得更有特色。全段扣紧“大自然的语言”来写。先用一组整句写植物:“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传语”和“暗示”把物候现象写得极有情趣。第3句写布谷鸟,句法不再因循上文而有了变化:“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句式与上文错落有致。尤其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既符合鸟鸣节奏,又切合农事实际。这一段用拟人化手法的描写,赋予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以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法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说明文的语言生动性与记叙文的不同。记叙文用描述的语言,突出事物的形象,是为了以情感人,使读者受到感染;而说明文只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形象化,用以更好地说明事物。
五、拓展延伸
谈一谈下面这几则谚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泥鳅静,天气晴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说一说下面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所包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结束语。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七、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