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说课稿
推荐度:
说课稿
推荐度:
美术说课稿
推荐度:
《背影》说课稿
推荐度:
《海燕》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贾平凹的《风雨》。
首先,说一下教材分析
《风雨》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了解作者及作品,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把握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是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2是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其次,我说一下教法学法: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由(唐)李峤的《风》导入新课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与《风雨》这篇课文类似,全篇写风,但20个字没有出现一个风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检查预习也是督促学生的一个必要手段。
(四)、导学达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课文:明确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3、精读课文:明确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风雨,并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4、合作探究:设置三个问题,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指导学生探究解决明确文章主旨。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美国的利益集团》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的利益集团》是高二政治选修3中的一课,也是专题三的最后一课,对整个专题起到补充和总结的作用。而且后面将会学到有关我国的政治制度,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利益集团的概况;
2、明确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
3、阐释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通过学习有关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对比中美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使学生认同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和实质
重点的依据:看任何问题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透过现象把握实质。利益集团在美国非常活跃,代表的利益也特别广泛,看似具有全民性,实质只代表少数人利益。只有理解此重点,才能充分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应对高考。
教学难点:利益集团的实质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政治素养和思辨能力的课程,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我在处理这节课时本着两种指导思想:一是线索清晰,注重知识结构系统化;二是符合认知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法
引导学生以问题带动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2、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3、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步步为营法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利益集团的作用和实质,比较难理解,而且与我们平时见到的高度发达的令人向往的美国大不一样,一下得出课本上的结论有一定的困难,我就采取步步为营法,从一开始引入课题,到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再到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金钱,我不断的渗透美国利益集团的活动是有钱人的权力游戏,有权人的金钱游戏。所以,尽管本课的重点在最后一目,但由于前面作了铺垫,学生对其实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只用10分钟就结束了最后一目。
不过,在突破重点方面还存在许多遗憾,特别是缺少更鲜活的材料。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授之以渔”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整节课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层层剥茧,最后得出结论。可以说顺理成章。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构建知识。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美国XX泛滥的社会现实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自行打乱了教材顺序,这样就使知识更加连贯,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比如,在问到“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后,问学生怎样理解“美国步枪协会的活动特点”,使学生懂得利益集团有狭隘性,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关注。这样就使本节课的重点----利益集团的实质能够贯穿全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除课上进行了个别练习之外,布置了一道题目。以便于课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学案
学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主阵地,是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和落实,课后作业的载体。我的学案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学习目标、高考考点、自主探究问题、目标达成、小结。课前预习时学生已解决了部分问题,对于它的使用主要是课上逐个落实。
八、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能加深对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深刻概念。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尽管这节课还存留很多遗憾,但我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么一次机会,让我亲身感受到互动、实效的重要性。我一定会以这次讲课活动为契机,为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添彩。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结识新朋友”是北师大版思品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2站的内容,课时为1课时。其对应的课程标准:“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对刚进入初中和学生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环境的问题,新的班级,新的同学,难免有陌生感,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班级中同学相处怎样,人际关系如何。因此,本课从班级人际关系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认识新同学,建立友谊,使他们对班级产生归属感,从而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迎接新生活。
2、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相互交往,建立友谊,珍爱友谊,使他们对班级产生归属感,对生活充满兴趣。
(二)、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学会交往,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
(三)、知识目标:知道交往的一般礼仪,懂得珍惜友谊。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相互交往,建立友谊。
教学难点:珍惜新起点,珍爱新友谊,与新朋友结伴成长。
二、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2、七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强,抽象逻辑思维较弱,需要在教学中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如何交往,建立友谊,热爱集体等课程内容的理解
3、七年级学生活跃敏捷,乐于表现,要从学生的生理心里特点,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交往,友谊,集体等进行思考、感悟。
三、教学理念
1、“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贯彻活动式教学法,情境体验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情境中领悟。
2、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并实施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利用课外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解,并为他们拍照录像。
2、要求学生自制一张介绍自己的名片
3、设计一问卷调查表
4、制作能激化学生情感体验,快乐活泼的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有,特别要对本班的少数民族学生,灾区学生予以更多关注,渗透民族团结,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二)导入
老师采访学生情境
教师:今天想过把记者瘾,做一回记者,同学们愿意做老师的采访对象吗?
采访内容:新学期了,你是一名中学生了,对新的班级,新的同学,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大同小异,既喜又忧,中学生了,高兴,离开家人了看到很多陌生同学了有些孤单,现在我们就来相互好好认识大家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就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创设情境,由情境体验,引出课题:结识新朋友
(三)新授
活动一:认识影像中的本同班同学
(播放几位同学的生活影像)
任务要求:认识这些同学吗?能找到这些同学吗?想与他们做朋友吗?那就快行动吧(同学们与录像上的同学互相介绍互相认识,教师参与到认识同学们的活动中)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认识同学的积极性“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贯彻活动式教学法
活动二:“心手相牵,你我有缘”
分若干小组,站一圈,各自双臂交叉于胸前,在胸口围成“心”状,并与两边的同学相握,共同组成一个“心手相牵”的人环。然后,再与左右的同学互相介绍,并都要说,“我愿意成为你的好朋友”,最后,把左边的朋友介绍给右边的朋友,让他们也彼此熟识。(教师适当指导,鼓励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任务要求:结束后谈谈结识朋友的感受。
教师小结:
1、通过集体活动增进了解。
2、交往过程要主动。
设计意图:先小范围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为认识更多的朋友奠定基础。继续活动法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情境中领悟,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
活动三:展示名片,收获友谊
教师:现在拿出大家课前自制的名片,走出小组,主动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谈,让我们认识更多的朋友。
任务要求:能过活动,大家有什么启发?
(播放歌曲:《找朋友》。教师融入同学中,帮助内向的同学找朋友。提示看有没有同学主动与老师交朋友,并给予鼓励表扬)
小结:交往要大方主动,要主动与教师交朋友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彼此认识的范围,彻底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从而为其将来融入班集体,满怀信心迎接崭新的中学生活。并播放背景音乐《找朋友》体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欢乐的气氛。
活动四:问卷调查——我认识了多少同学
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问卷调查表,学生认真填写,收上来后抽几份调查表在黑板上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自己通过活动认识了多少新朋友,深化了其快乐的情感体验。
活动五:采访继续
教师:大家在这找到了好多的朋友了,老师想接着采访大家几个问题
1、认识了这么多朋友后,你想怎么样与他们相处呢?
2、课堂思索:插入漫画《王伟交友》,王伟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吗?在你看来,如何才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或者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做出评价,引导他们交往时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正视友谊的内涵:
交往要用“心”:微笑之心,礼貌之心,友爱之心,宽容之心,真诚之心,信任之心,善良之心,理解之心,尊重之心…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让学生感悟与思考友谊的真谛,从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注意教学中的放与收,通过漫画让学生在正反两方面领悟交往的要求,学会与人交往,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教师:时间过得真快,已经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们珍视友谊,与新朋友结伴成长!
播放音乐:《友谊地久天长》
五、板书设计
1、交友过程中要主动
2、通过集体活动增进了解
3、主动与教师成为朋
4、交往要用“心”:笑脸相迎以礼待人热诚助人友爱关怀合群参与……
六、作业设计
1、想一想:请看漫画,为什么王伟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2、练一练:课外活动时,爱好打球的李明看着xxx年级的同学在球场上热火朝天的比赛,真想与他们一起打球,可是又不认识他们,羡慕又心痒啊。如果你是李明,想想怎么样与陌生的高年级的同学交往?把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实践,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七、课后反思
1、目标要明确,任务交待要清楚,避免盲目,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课程资源的整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活用文本教材及非文本课程资源
3、教学中,要注意放与收的关系,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及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
附:调查问卷表
我认识了__等__位同学
其中我和__、__、__爱好相似,和__、__、__、性格相近,和__、__、__学习上可以互相帮助。文章来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来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二.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结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赏析课文精彩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放在赏析课文中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上,以此来了解人物的特点,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习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本课所学的写人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我用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具体是这样的:
(多媒体显示梁启超图片及其生平文字)《诗经》中有一句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先生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赏析课文精采的人物描写
高中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演讲稿(整齐美观)——认真细致,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课文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有很多内容学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写、独特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等,这些学生会关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给学生自己去探讨交流,教师不多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容易忽略有些细节里所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这个单元的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所以我把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师: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诗中的“公”明明知道渡河会死,还要去渡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顽强,可歌可泣。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写离合之情,悲叹明朝的灭亡。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所以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细节3: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喜极而泣。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为梁任公先生画像,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美、情美,背诵全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
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4、同《岳阳楼记》比较阅读,感受古人不同的人文情怀和文采技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游记的内容和“与民同乐”的主题。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三、课时安排:3课时(此设计为第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对前节课的学习总结导入。
2、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找个别同学背诵或集体齐背,抽查字义。
3、与《岳阳楼记》比较阅读:
第一板快: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归纳。
教师提问:
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两篇散文,文采横溢,交相辉映,能说出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在时候,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② 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第二板快:同中求异,训练创造思维。
教师提问:
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除了相同之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的色彩上有所不同。《岳阳楼记》写洞庭湖景色,景色很浓;《醉翁亭记》写琅琊风光,却比较清淡。
②在句式上,《岳阳楼记》写景,都是四个字一句,非常整齐;《醉翁亭记》句子有长有短,不是很整齐。
③范仲淹写景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欧阳修写的却是自己眼前的实景。
第三板快:激励求索,培养探究精神。
教师提问:
说说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位作者都不同于一般的“迁客骚人”,他们表达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与民同悲,与民同乐。
②两篇文章的侧同点不同。范仲淹抒发的是一种“忧”情,欧阳修表达的是一种“乐”意。读了《岳阳楼记》,总觉得范仲淹胸怀旷达,抱负远大;读了《醉翁亭记》,总觉得欧阳修有种自我陶醉、逃避现实的感觉,在“与民同乐”的背后,也寄托了自己被贬以后的抑郁之情。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认知并体验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受挫后不同的思想感情
小结: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比较了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点,同学们分析得很深刻,并有独到的见解,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者“共鸣”。
4、作业布置:
根据我们对两篇文章的认知和体验,试着完成下面对联的下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课外阅读《丰乐亭记》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内容:
足球:头顶球 主教材:原地正面头顶球 辅助教材:原地跳起头顶球
二、教材分析:
头顶球技术作为足球基本技术之一,在比赛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是高空进攻和防守高空球的主要手段,良好的.头顶球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和改善防守质量,还可以丰富进攻套路,提高整体战术效果。而对高一学生来讲,由于是初学头顶球,可能会出现恐惧心理(尤其是不怎么踢足球的女同学):闭眼、缩脖,不敢主动迎球,甚至低头等球落在头上,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注意解决 4 个问题:1、学生对头顶球恐惧感的消除,敢主动顶球并且敢睁着眼睛主动顶球;2、学生能用正确的部位顶球;3、学生对来球方向的及时判断与选位(时机的掌握);4、学生对蹬地和上体摆动技术的使用。
由于是初次上课,本次课的重点是:1、用前额正面主动顶球;2、顶球时机的把握;3、蹬地和上体摆动协调发力。难点是:用正确的部位(额头正面)在合适的时机顶球。
三、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本次课的练习中来,初步了解足球头顶球动作的基本原理,并能在平时参与足球运动时使用这一技术。
2.运动技能: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敢顶球,绝大部分男生和一半以上的女生每次都能顶得到并且能顶出一定距离,大部分男生和部分女生顶球部位准确,并且能主动利用腰腹或脚蹬地发力。少部分同学,头顶球动作优美协调,时机掌握准确,还能偶尔跳起顶球或行进间顶球。
3.身体健康: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提高全身协调用力能力,提高身体各系统的代谢水平,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4.心理健康:学生对头顶球不恐惧,在练习过程中产生颈部酸痛等问题时能努力克服,在教师安排的练习和游戏中能体验到足球运动的快乐。
5.社会适应:二人练习时注重二人的默契配合,队间竞赛时,合理安排队员,全队通力配合,争取胜利。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四、教学设想:课的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能力。那就是给学生多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多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多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学的流程为:
导入内容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自主探索练习(两人一组“抛——顶”练习,摸索头顶球的有效、高效方法) 师生探讨解决问题(根据刚刚的练习情况总结归纳正确有效的方法) 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完善练习(两人一组“抛——顶”练习,把刚刚总结的动作方法运用起来,并在练习中体会时机的把握) 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进阶练习(跪顶球,体会身体后仰发力和腰腹用力) 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提高练习(头顶球小游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巩固学到的知识) 教师指导下进行分队竞赛(团队合作,队员配合)
课的特点:
本次课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和带动,师生互动教学,并且用设疑、启发、引导、示范等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思考中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灌输。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进行学习。练习的方法形式多样,避免了枯燥的练习形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和练习的兴趣。练习评价注重男女生的评价差异,不同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的学生的评价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展示空间。
五、学习状况预计:
平均心率:105-110 次/分 练习密度:50%-53%
心理预计:使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轻松有趣,愿意参与到练习中来,练习时以学生自己为主,体现个性教学,避免抵制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内容。
说课稿 篇7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P80-81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依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通过平时的学情观察,我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内容并不陌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这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性,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教学中要考虑的重点。为突破重难点,关键要遵循小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我打算为本节课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自制长方形框架、方格纸、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等。
三、教法设想
(一)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二)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四)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新课开始,我先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随后我把长方形框架拉成了平行四边形框架,并让学生比较周长是否发生变化?面积是否发生变化?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东西有关系。
为说明面积发生变化,引出数方格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先数整格、后数半格,并提示数半格的方法。通过数方格,学生很容易知道拉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要小了。这时我启发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长方形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了。那么拉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变小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和什么有关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二)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1、图形转换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有序按照三个步骤——怎么画、怎么剪、怎么拼来说。同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变了没有?”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之后,请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2、探讨联系
汇报后,我总结了预设的两种基本方法,并用媒体展示了过程,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等积转化的过程。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或底。接着我让学生根据填空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3、推导公式
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或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并让学生齐读和书空。
4、验证公式
刚才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让学生用公式计算并验证。同时,我及时让学生反馈用公式计算要知道什么信息。并让学生比较数方格和公式计算哪种方便。培养学生用心学习观察的情感。
5、教学例1
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变式练习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举一反三,知道求高和求底的公式。
第二层:强化练习
强化公式中对高的理解,知道高是底边上对应的高。
第三层:综合练习
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要求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先干什么?
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第四层:拓展练习
猜一猜: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黑板报栏目,要求面积是24平方分米,那么底和高各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数)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3)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孔子的了解,教育学生要有理想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要培养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依据: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依据: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各家各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
二、教法应用:
教法:主要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指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2.学情分析:
因为大多学生不大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教学过程:
设计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千年孔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孔子,是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演短剧:《孔子讲学》,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接着我又让学生分组,为孔子创办的学校设计一份招生广告,至于广告的内容,我给予了指导,让学生从招收对象,老师的教育思想,可以参阅的资料等方面来设计。通过这样一项活动,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成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
总结:2500年前的孔子因为其深邃的思想,精辟的理论,独特的人格魅力,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新风尚,并以此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理想,有修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本节小字部分还介绍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因为这一问题,课标上没有要求,我做了简化处理,让学生课下为老子设计名片。节省了时间。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百家争鸣,我是这样设计的:百家争鸣的背景是难点,我将带领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有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之后得出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我指导学生列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清晰化。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诸子百家的主张,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辩论题:“校园里出现的吃零食,乱丢垃圾的现象用哪家的思想治理比较好?”让他们在相互辩驳中加深理解。利用历史来解决身边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评判总结,并教育学生既要敢于表达自己又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
3.课堂小结:
新课讲完以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可以列知识结构,可以列表格,可以勾画知识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练习: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题。
5.布置作业:
为了强化本课的知识,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对比孔子的教学方法,帮老师提提意见。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蔚蓝色的地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中的第一课,分为两部分内容:从太空看地球和人类对地球的探索。第一课时教学的内容是从太空看地球(就是教材第92-93页)。本课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并引发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产生对人类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喜爱与好奇心。
2、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根据课标的理念、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⑴情感目标
引发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产生对人类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喜爱与好奇心。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⑶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
3、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课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并引发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产生对人类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喜爱和好奇心。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科学知识还不够丰富,对体会地球的体积巨大以及给地球照相的难度有一定困难,我便把这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从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难看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富有好奇心,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尤其喜爱神秘的事物或故事。从太空看地球这部分内容正可满足孩子们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法和学法
要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别需要学生在课前搜集和整理出有关的信息。鉴于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布置孩子们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搜集上课所需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我采用情境导入合作交流实验论证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共享性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建构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起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真正奏响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旋律。
四、说教学过程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多媒体播放赞美地球的歌曲,导入课题,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以学生熟悉的照片为导线,利用师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照片,再用多媒体展示,师生共同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看了地球的照片后说出自己的发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等常识,感受地球之美,激发他们对地球的喜爱与好奇心。
(三)在此情境中,我及时过渡到下一个内容:地球的确太美了,当宇航员亲眼看到地球时,他们有什么反应?引导学生读第93页加加林的资料和师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类从太空看地球的历程中有趣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地球和热爱地球。
(四)在学生此时已被地球的神奇所震撼的情感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地球的形状,我激发学生思考:人们还用什么办法证实地球是球体?引导学生读教材第93页你知道吗里的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部分内容较难,针对这一点,我采取师生共同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埃拉托色尼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数学原理,让学生在既动脑又动手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地球的形状,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发挥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作用。
(五)设疑过渡,让学生具体认识地球的大:大家都说地球是球体,是圆的,那我们站在这个地球上应该随时会歪倒,我们的教室也可能向一方滑去,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都可能乱了套(我边说边用球体做实验给学生看)。但我们站在地上却感觉到大地是平平坦坦、方方正正的,这是为什么呢?这部分教学我是利用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感觉来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大小的欲望,再根据埃拉托色尼的数学计算原理,师生共同动笔算一算地球的大概周长。接着根据教材第93页最后一个方框里的内容,请几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手牵着手表演,理解4000万名同学手牵着手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在前面交流资料时已初步感知地球之大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体会地球的巨大。
(六)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用彩色笔等文具画画地球,并设计解说词。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旨在把刚才学生接受的有关地球的外在的知识,真真正正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我估计这一步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靠教师有效的引导和启发。而要做到有效,教师必须在课前设想学生可能设计的各种各样的解说词,想好相应的引导和启发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七)拓展延伸。我用多媒体出示要求:在你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中,在你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果你发现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或能计算出地球大小的新方法,请及时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老师会根据你了不起的发现开展一次我的发现的活动,活动中也可以把你其他的了不起的发现说给同学们共享。这一个环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设计这一环节时,我眼前竟出现了在高山上大叫、回声阵阵那震撼人心的一幕,真希望我的教学也能达到这种效果。
(八)情感升华:师生一齐在优美的乐曲中充满激情地朗诵《感谢地球》这一首诗,使学生的情感达到沸点。
感谢地球
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
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
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
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
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
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
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
感谢时光长留永恒公正
感谢你我衷心谢谢你
我忠诚的爱人和朋友
感谢你我衷心谢谢你
这旋转不息蔚蓝色的星球
感谢生活感谢和平
感谢这一切一切真所有
感谢这美好的所有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要简洁明了的要求,我把下面这张放大的地球照片中黑色的宇宙部分裁剪,只剩下蔚蓝色的地球,再在它的左边写上圆,右边写上大,上方写上美,下方写上探索。这样的板书有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感受地球的大和美,激发起对地球的喜爱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