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
推荐度:
白杨礼赞读后感
推荐度:
白杨礼赞读后感600字
推荐度:
《白杨礼赞》读后感600字
推荐度: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白杨礼赞》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礼赞》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杨礼赞》说课稿1
一、教材的处置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和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和描写”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中华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第二课时以探讨和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和谈论的特色及作用。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段。第三、感触中华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与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领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和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习、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诱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默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良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本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晓得、是从成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运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状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窗读第二层、要读得豪放、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磋商、怎样才干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由于这里的层次很清楚、学生完成应当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回升一个档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后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是否更换顺序。让学生明确、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刻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标题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余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先生扼要先容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差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形状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在朗读、体会。明白、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形状的详细象征意思、构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呈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密意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测验全部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形、激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供给一个充分表示自己才干的机遇。而后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蜜意朗读全文。
第八步、安排功课、请求学生实现训练一、以及训练五。
《白杨礼赞》说课稿2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散文
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
《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
1、欣赏所选的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散文叙事、记人、描景、状物的写法
3、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形状姿态、风格品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本文的阳刚、雄壮之美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重点: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本单元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议论、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2、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似有扣题不紧之嫌,从内容上看仅仅理解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也显得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对烘托白杨树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定位为教学重点)
3、文章第五段对白杨树的外形到内神的精心描绘是托物言志的基础,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维发展飞跃,由物到人的联想过程,象征手法在这里得以完成,故这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多,知识能力局限大,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难度较大因此定为难点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一篇散文精品,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作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对内容的理解
2、采用截取中间的办法,以突破重点为契机,带动全篇的学习
3、采用摘录、朗读、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
六、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摘录的方法
3、学会运用替换法
4、学习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
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预习新课:①、字词方面的知识掌握②、课文背景的了解③、教材内容的熟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
2、课文分析
(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
(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结合预习,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②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地方?(它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
③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
(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白杨树的插图,同时播放第五自然段录音,并要求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摘录有关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的词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功能,变文字为图像,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还训练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文录音的方法,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分析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结合屏幕上白杨树的插图)
①课文抓住白杨树哪些外部形态描写的?(干、枝、叶、皮)
②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
③又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④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
⑤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对于这段内容的学习,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
(5)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由“这样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一问转入到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部分的内容,并放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要求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此部分内容,其余同学观看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黄土高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录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②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色是如此不平凡,作者为何着意描写高原?(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用单调的黄土高原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这是哪种抒情方式?(描写、抒情相结合,这是借景抒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西北高原“雄壮”、“伟大”的景色,描绘白杨树“傲然耸云”的英姿,这些描写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赞美不平凡的高原和不平凡的白杨树)
(本班学生朗读,可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其余学生边听边观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黄土高原壮美的环境中那些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6)分析课文七、八两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①作者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②讨论分析“树中好女子”和“树中的伟丈夫”的含义(前者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后者指高大雄伟的阳刚之美)
③作者欣赏的白杨树具有哪种美?这是什么方法?(阳刚美;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④作者对两种美的表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属何种抒情方式?(议论;融情入理)
(此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明白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就表达方式而言,此处主要运用了议论这种方式,但在议论过程中,饱含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故此种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⑤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A、用“替换法”:理解反问句的作用(如改为陈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语气就软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加强语气)
B、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由树及人的过渡—→从气质出发,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由形象进行联想,指出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从品格出发,象征意义由具体的“人”上升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C、理解“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语句的作用(这些词句提示内容一层一层扩展深化,一句比一句迫近主题思想)
D、有感情地朗读反问句,再深刻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E、齐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明确主要内容及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题意更明确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个难点,所以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讨论法、替换法及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和归纳而对“欲扬先抑”方法的理解,重在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在找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特定的联系中,深刻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F、学了课文的写法,同学们能不能也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个对象,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从平凡到不平凡
3、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是课文显著的特点
(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
4、布置作业
(1)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背诵有关段落
(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
(作业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说明:因利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
本节课教学,我没有改变常规的各个环节,各项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够充分发挥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预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白杨礼赞》说课稿3
一、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与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与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与作用,理解思想内容与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与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与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是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与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与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五、说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生长环境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挺立)
(倔强挺立)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三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草原这课的重点是体会优美的语言、本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说学情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别、有的放矢、让每名学生在本节课各有所获。
三、说教法
根据学情我特制定本文教法如下:
1、读书指导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3、直观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出示白杨树图片、直观形象的展示、有且于学生对白杨树特点的理解。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自读自悟法、朗读感悟法、圈点批注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感受风景美与人情美;
(四)总结拓展
〈一〉谈话激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开课之初、通过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因此、教学中首先出示生字。书写上的疑难字“疆”、“陷”。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让学生选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一环节、所以我分了以下几步完成教学任务:
(一)体会白杨树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提出主线问题: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并将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此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圈画批注”。如:重点词语、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批注可以一两个词即可。
2、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汇报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高大挺秀、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重点词语理解白杨树“高大”“笔直”外在特点。进而从这些外在特点体会它“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强执著”内在品质。这样本课的重点也就突破了。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白杨树特点的这段话。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二)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引导学生理解边疆建设者也要有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强执著的品质、这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不谋而合。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这样“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个难点也突破了。有了上述铺垫、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写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
孩子写一写“我心中的白杨”、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有利于迁移内化所领悟的写作方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白杨礼赞》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辛集镇第三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三个维度,六个层次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了解学情,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课文情节。但本篇文章,距今时代久远,要深入了解课文内涵比较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2.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由白杨树体会中华儿女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四、说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语句品析法、示范朗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为第二课时夯实基础。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会利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节目,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感人事迹。我们中华儿女向来无私无畏,由此导入《白杨礼赞》。本环节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首先,我将利用多媒体播重点段落的朗读录音,指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边读边勾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其次,我将组织学生两两一组阅读自己勾画的`句子,体会文章内容,之后请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些句子或者词语的感受,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3.品词悟情,探究主旨
我将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多媒体上的两个问题,文中说白杨树是“极普通",却又是“不平凡"的树,矛盾吗?为什么?
我会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通过朗读来领悟明确答案。
在此基础上,我将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将组织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我也将巡视其中做适时的点拨指导,并必将就此展开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如我会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四个反问句的意思,反复朗读,体会语气,体会作者由浅入深的强烈情感;引导学生分析“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进而明确作者由树到人,再到精神意志,一步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描写手法。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此时我会播放《抗日战争》中有关军民互助的影视片段,之后让学生以xx礼赞为题,说一段话,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白杨树般坚强不屈的的精神永驻学生心中。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多方面来谈一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并布置如下作业,请你运用象征手法,以礼赞不平凡之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300字左右。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以及视频,黑板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简介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尊敬的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您的聆听。
《白杨礼赞》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二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四、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
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说课稿7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
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
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四、教法设计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练读”、“悟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和朗读从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练读”、“悟读”、“品读”实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读、而且这是精读的深入、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a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b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c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中a和b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结合、c是情感目标的培养、三个目标的确立从总体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2、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导入的好坏显得致关重要。
本节课的导语这样设计: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同是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直观美与语言表达美相结合的种子。
(二)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语言的美。
习惯上教学时总是喜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但是当学生沉浸在美感享受中时、以提问方法或教师介绍的方法插入作者和时代背景、会大大打乱学生的思绪、得不偿失。另外学生对茅盾的了解已经较多、时代背景在注释中也有介绍、所以这节课就直接进入了听录音的过程。
(三)听完录音之后、教师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再给学生以直观刺激。
接下来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想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的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呢、还是改变这种情况?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的.发展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以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之后教师以提问并提示的方法帮学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四)请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杨树之美的相关语句、并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如此引导:(教师提问)作者给文章取标题为“礼赞”、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从而引导出学生回答“因为白杨树美或不平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那些能表现白杨树美或不平凡的语句来么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的情感。
这一点其实就是本课教学思路中的“练读”。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诵读会发现白杨树的美主要集中在景象之美——第二段、形神之美——第五段、象征之美——第七段。一些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语句、词语也就随之被发现、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下一个环节“悟读”。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布置以下作业:
(五)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一表格的填空、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
2、在第二、五、七等几段中分别找到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词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课时
(一)结合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做好练读与悟读的过渡。
1、请学生分别朗读能体现景象美、形神美和象征美的语段、教师板书“三美”。
2、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作业诵读能表现“三美”的词、句、简述作者用词或句的好处。
(二)教师指导、点拨这些词句的读法、正音、正气、正情、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这些词句的表达作用。
以下列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究。
1、第二段作者描绘黄高原体现了它的什么特点?(雄伟)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幅员、地势)用到了哪些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语你认为比较好?好在哪里?(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看法而提示点拨)
4、作者表现黄土高原雄伟的目的是什么?(为白杨树的出现设计好背景、最终赞扬它的不平凡)
分析完景象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加深理解。第五段也可以提相类似的一些问题来帮学生悟读。
5第五段中用到了哪些词语来描绘白杨树?最能体现它精神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
6、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枝、干、叶、皮)
7、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分析此段中另外一些词句的表达作用。(学生畅所欲言、读与思相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充分体现。)
分析完白杨树的形神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并自然过渡到对象征之美的感悟和理解。
8、为什么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再说它是“伟丈夫”?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先抑后扬)白杨树有哪些品质?
9、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四个排比句所体现的层次之美象征意义。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应建立在学生悟读的基础上、这不是普通的问、而是提示性的、探究式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读之后、与学生一起悟读、与学生在平等的原则上共同领悟、探究。巴班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只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有些问题学生可以在悟读的环节中自行解决、有些则需要教师提示、共同探究之后才能解决。也中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根据学生的领悟整理板书。(见附1板书设计)
(四)由悟读到品读
在练读、悟读的基础上学生仔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学生低吟浅诵、沉浸在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之中。一节课很自然地结束了。品读不仅仅是课内“品”、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品”、这是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
(五)作业布置
1、发下一张讲议、完成第七段的一些练习(这一作业起到课外巩固的作用、见附2。)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这一作业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
《白杨礼赞》说课稿8
一、说教材、学情。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一)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按照这个思路上课开始、我便直接板书课题、对“礼”、“赞”进行释义、并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会对学生说:“白杨礼赞”犹如一首结构谨严、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那么、《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象、用心去感悟、听出“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来。
接下来、我便播放以钢琴曲为音乐背景的配乐朗读录音。列宁曾这样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这样、我便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还会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设置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通过启发、点拨、讨论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
1、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2、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4、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四、板书设计
环境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外形
性格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白杨礼赞》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
《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
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五、说学生
我班是农村班,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
六、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采用朗读式、讨论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七、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2、读出感受
3、读出节奏
八、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小白杨》作为背景音乐。以及结合窗外的白杨树的观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激情。
第三步,深情朗读。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四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第五步,再次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六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
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七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八步,课堂小结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第九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三。
九、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性强,语文工具性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2、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诵读品味法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第五块:拓展延伸。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八、说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