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说课稿
推荐度:
推荐度:
美术说课稿
推荐度:
《秋天》说课稿
推荐度:
《海燕》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美术下册第四课《分蛋糕》。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反思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蛋糕》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各种蛋糕,使他们感受到蛋糕的造型、色彩、纹饰之美,进而展开想象,设计出新颖漂亮的蛋糕。然后再通过把蛋糕进行分割,重新拼摆组合成新的画面,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本节课还通过模拟过生日分蛋糕的情景,以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对学生进行珍惜同学间友情的教育,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使他们感受合作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我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合理的用点、线、面装饰,正确的使用剪刀和粘贴的方法,能够对自己或他人作品进行点评。
知识目标:激发学生想象并描绘出各种造型的蛋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分割方法,把分割后的蛋糕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懂得珍惜同学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描绘漂亮独特的蛋糕,并将分割后的蛋糕拼摆成新的画面。
教学难点:蛋糕分割后怎样摆成新颖美观的画面。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非常喜欢上美术课,且求知欲望极强。他们对本节课《分蛋糕》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都盼望过生日,有分蛋糕吃蛋糕的经历,所以只要老师稍加引导,达到目标并不是很难的事。本节课的侧重点不仅是要描绘蛋糕,而且要将分割后的蛋糕重新拼摆组成新的画面,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老师的示范、启发与引导,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课伊始,老师设问:“小朋友们,老师有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用充满迷惑的语言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老师说出是某某小朋友的生日,并把小寿星请到前面来,老师拿出课前画的大蛋糕送给小寿星,然后,师生一起唱生日歌祝福她,模拟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生日的`快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根据大家的提议,老师指定小寿星分蛋糕,并导出课题《分蛋糕》。然后老师把由小寿星分割的蛋糕巧妙地摆放在一张彩色的卡纸上,让漂亮的蛋糕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使学生感到变化的神奇,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紧接着老师提议所有的学生都象老师一样给小寿星送一幅由分割的生日蛋糕拼贴组成的画,以此表达对小寿星美好的祝福,这样,学生就能带着光荣使命,兴趣盎然地开始下面的学习创作。
2、启发诱导,掌握方法。
(1)画蛋糕
通过老师启发,让学生知道要完成一幅蛋糕分解贴画作品,首先要画出蛋糕,老师相机板书第一步“画”。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更丰富,老师用课件出示蛋糕设计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从形状、色彩、纹饰去欣赏,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设计蛋糕。当学生以小组汇报想法后,老师重点指导蛋糕的画法,特别强调画面中的遮挡关系、蛋糕厚度的表现,以及点、线、面的装饰方法和色彩的搭配等。
(2)分蛋糕
生日蛋糕画好了,接下来组织学生分割老师画的这个蛋糕,并板书第二步“分”。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示范用剪刀剪和用手撕这两种方法,把蛋糕分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并提醒学生在分割时,为了使后面组合的画面生动些,要注意分割块面的大小形状变化,不要分成大小形状相同的块面。
(3)摆蛋糕
教师把蛋糕分成几块后,引导学生摆蛋糕,并相机板书第三步“摆”。在摆时教师引导学生尽量摆得漂亮些,而且指名学生到前面去摆,摆后请大家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在不断地变换拼摆的过程中产生很多新画面,使他们感受到拼摆的多样与奇妙。
(4)贴蛋糕
拼摆一个满意的造型后,要用胶把美丽的画面固定下来,此时相机板书第四步“贴”。教师强调使用双面胶、胶棒方法,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卫生。
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可以添加与蛋糕或者与新造型有关的背景来丰富画面。如:可以添加刀、叉、盘、饮料之类,也可以是蓝天白云或是其他,课件出示几幅添有背景的作品。
3、分工合作,共创作品。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小组内推选一人先画出蛋糕的造型,然后大家一起装饰蛋糕,再按分、摆、贴的步骤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共同完成作品。
4、作品展评,总结提高。
在此环节中,请全体学生评一评哪个小组的礼物最漂亮最特别。之后,老师也做出自己的评价。然后,让小寿星选出他最喜欢的生日礼物,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5、课堂小结,体验快乐。
课尾,老师小结:“是啊,咱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长辈的关心和爱护,还有朋友的祝福,我们是幸福的。在今天的生日Praty里,我们一起做了蛋糕,分了蛋糕,你们快乐吗?”“来,我们一起跳个舞,看谁跳得棒!”接着,一分钟舞蹈《幸福拍手歌》。通过音乐和律动将美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结合起来。
四、设计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人认为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讨、动手探究、作品展示几个环节的安排,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当然,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也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指正。
说课稿 篇2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文本特点: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它不是一首诗,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它不是一则童话,却有着童话般的意境。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课文行文如流水,语言诗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值得学生诵读的好文章。它素洁高雅,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值得学生背诵积累,也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二、培养目标:
认知方面:初步感知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品味槐花美、槐花香的特点,学会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技能方面: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通过朗读、交流等方式表达出对美的感受。
情感方面:初步理解“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对槐乡产生美好的感情,为第二课时学习打下情感伏笔。
三、设计理念:
《槐乡五月》这篇课文特点鲜明,是我们对少年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美的教育,是语文教学作为承载着弘扬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让孩子们通过感受语言美、语境美、语意美,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义不容辞的使命。
我理解的审美教育不是单向的美的知识的传递,它不是让我们的孩子被动地接受美的教育,而是要让孩子们打开心门,用整个心灵去触摸真实的、可感知的美,并用真情去创生出美的境界来。
当把“感知美”和“创造美”作为统一的整体来看,并成为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时,教学的意图便在我们头脑中逐步明晰起来。我把它概括成以下三点:
1、感知文本的“和谐之美”
文中的槐乡,充溢着美的音符: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到处能见到洁白、美丽的槐花,到处能闻到沁人心脾的香气。槐乡的孩子们更是沉浸在槐花、槐香的怀抱之中,他们以此为乐,以此为豪,慷慨地用槐花饭、槐花蜜盛待远道而来的小朋友。这小小的槐乡,无处不洋溢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文本传达给读者的这种“和谐”韵律,应当成为我们教学设计时关注的要点之一。
2、感受课堂的“情境之美”
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李吉林老师认为没有情感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教学中,她是很善于从诱发学生的情感入手,以“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的“胸中之情”。她觉得教师应该成为连接文本与孩子之间的桥梁,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境化,而“美”则是整个设计的灵魂。因此,为了更好地彰显《槐乡五月》一文内在美的特质,在教学设计中就定下了这样一个目标,即努力通过教师的语言的美,体态的美,板书的美以及营造的背景音乐的美等来感染学生,让师生情感得以融合,共享课堂美的意境。
3、感悟生活的“创生之美”
当学生理解了美的实质之后,往往会产生表达美的感受的欲望,这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真切、最愉悦的了。我们要把这个机会还给孩子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小手、自己的声音、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表情,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感动或激动,让他们懂得“美”是可以通过自己来创造的。
四、教学思路
基于以上的设计理念,我的教学思路就呈现给大家以下四个板块:
1、聊聊槐乡话题
以亲切谈话,回忆《水乡歌》导入,引出“槐乡”,通过聊槐花、槐香,使学生产生对槐乡了解的好奇感和迫切感。
2、整体感受槐乡的美
槐乡美,课文写的也很美,老师先要把这种美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本篇课文要求背诵,我先在课堂上配乐背诵给学生听,让他们直接感受到了美,并且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背诵得流利优美,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接着让学生交流听完一遍诵读之后对五月的槐乡的第一印象,有针对性地检查课文长句、段落和生字的朗读掌握情况,再交流二次读后对槐乡五月的感受,从而引出第四自然段全文的中心句,让学生有个整体的感知。
3、欣赏表达槐乡的美
尊重学生的理解,采取随机分析句子的教法。先让学生找句子,找到相关句子后再进一步找关键词或短语,让他们通过反复比较朗读来感受到槐乡的槐花多,槐花美,槐花香,体会到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槐花图以及不同要求和形式的读、说、议,表达出对槐花的美好感受。
4、自主创作槐乡的美
首先罗列出课文中一些有特点的词语,比如描写不同香的:清香,醇香,浓香,香海;重叠词语的:白茫茫,香喷喷,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等,接着出示朗读二年级的《水乡歌》,让学生模仿水乡歌的形式创作一段槐乡歌,创作时可以选用出示的词语。这个练习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槐乡的美和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又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语言的形式。最重要的是,通过创作,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也可以是“美”的创造者。
每一次上课,我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在琅琅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还能感受再现文章的情思意境,让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震撼中感受语言的美,体验生活的美!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父爱之舟》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几个场景,表达父亲了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而浓烈,从小事中发掘伟大的情感,感人至深。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会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同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体验生活中父亲的爱。这样既解决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根据文本,选择合适的教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的精神,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课件和点拨的方法来理解文本。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自读、自悟,以读促悟,使学生形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对于课文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我还设置了精读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把握重点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4.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我设置了“以小见大写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写法写一写现实生活中的父亲,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和统一。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多则磁力大,电池少则磁力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还与其他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的科学研究过程,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磁力电磁铁。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
教学难点: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并学会验证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为各小组准备电池三节,铁钉电磁铁一个,不同形状大小的铁芯三个,长导线(漆包线)一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和线圈多少的关系,那么大家说说电磁铁的磁力和线圈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口答并点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力(二)
二、检查自主学习成果:
请第1、2组汇报《学研指导案》“自主学习”部分第1题,第3、4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计划。
三、提出我的疑问:
四、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1、探究“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池数量的关系”,在小组长的指挥下,制订小组研究计划,小组内交流我们的研究计划。
检验电磁铁磁力与电池数量关系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系吗?
c
电池多,磁力大,电池少,磁力小。
检验的因素
(改变的条件)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
1.
2.
3.
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
2、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按计划完成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电池数量
吸大头针数量(个)
磁力大小
排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1
2
3
3、分组展示汇报。
五、归纳整理:
1、我们小组汇报的内容:
我们在检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实验前的假设是_________。
我们是这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的:_________。
我们是这样控制不变的条件的:_________。
通过分析记录的数据,能说明 ,但不能说明 。
2、对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关系的研究,我经历了这样的研究过程:
提出问题→( )→( )→( )
六、检测训练:
1、当堂训练:
①完成《学研指导案》P34-35。
②在制作强磁力电磁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增强电磁铁的磁力?
2、拓展延伸: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做一个电磁铁。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看课外书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71—72页的内容。在学习本课时知识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与小数,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与小数的大小,会计算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是本课时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渗透在其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与小数进行互化。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如下重、难点:
重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难点: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法上主要采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学法:放手让学生自学,依据每个自学指导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牢固掌握各部分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大约是多少?林林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大约是0.4小时,明明每天大约看 小时的课外书,林林和明明谁看课外书的时间多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看课外书时间
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起了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欲望,使学生顺利的进入了课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出示自学指导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我出示自学指导一:
认真看课本71页上面表格中的内容,估一估林林和明明谁看课外书的时间多一些。
(2分钟后比一比谁回答得最棒!)
2分钟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估算结果。我出示自学指导二,怎样才能精确地知道谁用的时间多呢?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71页中间方框中的四种比较方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法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并把你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在小组内说一说。
(5分钟后比一比谁说的最好!)
在指导二中,我先让学生看书,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让孩子在小组内说一说,达到了相互学习的效果。5分钟后,让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方法。我紧接着出示自学指导三,从刚才你们的汇报中老师发现,喜欢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的孩子多一些,那么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三:
认真看71页方框中下面的两种比较方法,想一想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4分钟后比比谁说得好,检测题做得棒!)
我这样设计指导三的目的是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出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起到了“兵教兵”的作用。
学生反馈时,如果学生在小数化成分数时没有说出化成最简分数,要强调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自学检测: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敢不敢接受检测题的挑战?
1、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3 0.75 0.27 0.125
2、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1/5 2/3 1/8 1/25
四、巩固练习
通过刚才的检测,老师发现你们已经掌握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敢不敢再次接受老师的挑战?
1、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1/3和0.33 7/4和1.75 9/10和0.09 3/8和0.375
2、把下面6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0.7 9/10 0.25 43/100 7/25 17/20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谈收获,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再一次进行巩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看课外书时间
1/4=1÷4=0.25
0.4=4/10=8/20 1/4=5/20
因为8/20>5/20 所以0.4>1/4
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能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说课稿 篇7
三年级上半学期的《品德与社会》一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地成长》和《我的成长与家庭》,《爱住我家》说课。在选择教材时,我们毫不犹豫地把目光集中在了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原因:1、基于学校博爱理念的大环境,爱国家,爱社会,爱学校的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从爱家庭,爱家里的所有亲人开始;2、基于学生对于家庭,对于亲情的忽略。"父母加独生子女"的三口之家成为主导型家庭结构,在这种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的地位特殊,往往受到过多的关照,导致一部分儿童心理发生变化,行为出现偏差,尊重父母、长辈的意识淡漠。
因为这是一堂研究课,所以我们对第三单元的前三课《家庭树》、《父母的疼爱》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的内容重新整合了,前两部分即对家庭结构的认识与理解,着重对家庭概念和家庭关系的形象化的认识,和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疼爱,这些相对比较简单,第三部分儿童对父母长辈的关爱与体贴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但三者是不可割裂的,正是因为这血浓于水的自然亲情才生成了家庭树,亲人才会无私地爱着"我",正是因为有了对亲人的无私的付出的道德认知,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基础,最后才能指引学生走上回报亲情的回家的路,这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总的来说,我们设计这一个活动的思路是以情感为主线,以多媒体为媒介,在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中达到三个目标:1、在道德认知上,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2、在道德情感上,能在自己和同学的亲情的唤醒下,感悟亲情的可贵,激起对父母长辈的"有一定提升的或深或浅的爱;3、在道德行为上,能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激、尊敬与关心,孝敬父母长辈,至于这恰当的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定位在四方面:有礼貌,能谦让,会体谅,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教育论文《《爱住我家》说课》。
在"家庭树"这一块设计了两个活动,一个是说一说家庭成员及其与"我"的关系后,把它们放在家庭树的合适位置,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零散感知加以整合,进而较为完整地弄清楚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特别是"家庭树"这么树的一个具体形象,让学生更加饶有兴趣地弄清了这些本很抽象的家庭结构。因为上课时有些紧张,所以学生的有些回答没有听清楚,所以,在评价时产生了一些错误。另一个活动是边拍边唱《家族歌》,让学生在简单的旋律中对家庭成员及其关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脉络,巩固对于家庭关系的认识。
"感受亲情"这一块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看从小到大与亲人生活的照片集锦,用以唤醒学生对于亲情的记忆,并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历程。第二个是束昀菲介绍自己的家庭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亲情故事。第三个是全班可借家庭纪念物交流亲情故事,能相互进一步唤醒对于父母长辈的爱的认识,知道疼爱是爱,严格也是爱,能够感受到亲人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知道珍惜和感激。第四个活动是聆听家长的期望,让家长走进活动,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家庭的回忆,感受亲情,情感上达到一个高峰,并自然地引入第三块的活动,知道如何去回报。
"回报亲情"这一块设计了六个活动。第一个是听《怕黑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知道父母长辈的爱也是需要回报的,这样的回报会让亲人感动难忘,激发学生回忆回报亲情的故事,但是这一回忆并非易事,它深藏在学生的记忆深处,而且因为他们从小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和关心,对家长任意指使,得到的多,付出的少,所以设计了第二个活动,在《爱的箴言》的旋律中静静地想,逐步地打开记忆之门,流出回报的故事或是瞬间。接下来是全班交流,这时学生的交流可能有一定的局限,大多体现在生病或是节日时在特殊的时间与地点中的爱的回报。所以,接着创设了二个情境,一个是面对好菜讲谦让,一个是谁来拎书包,学生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学生对于爱的回报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导向。通过这一系列的回忆、交流、讨论,学生对于爱的回报的认识有一定的提升时,再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现在准备怎么做?虽然学生举手不多,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在感动得哭泣时,甚至是泣不成声时还能清醒地发言呢?真实的眼泪不是更能提示学生已经有了对于亲情可贵的真实感悟,并沉醉其中难以自拨吗?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东阳马生序》是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本课是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感悟当今中学生应怎样尊师重教、刻苦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古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2、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4、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好学精神与求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理解、背诵课文,学习作者执著的求学精神。
2、学习文章对比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与求学态度。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们选择了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是选择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的教法。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上的思考、回答。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其次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或者是开放性问题,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去解决。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4、复述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研读赏析。
4、探究文章写法。
5、拓展练习。
6、布置作业。